蔡宏偉,丁志軍,楊亞男
(海安市中醫(yī)院,南通 226600)
泌尿系結石是臨床常見疾病,中國結石疾病發(fā)生率較高,且呈上升趨勢,危害較大。泌尿系結石分為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及腎結石3類,典型臨床癥狀為血尿、疼痛、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1-2]。泌尿系結石發(fā)病與遺傳、個人生活習慣、生理結構、感染、代謝、藥物、某些疾病等關系密切,以上因素導致患者尿液濃縮,尿內(nèi)晶體物質析出[3]。輸尿管鈥激光碎石技術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泌尿系結石效果顯著,是臨床首先治療方案,但部分患者術后存在結石殘留情況,故而需積極進行針對性治療[4]。中醫(yī)療法對泌尿系結石具有獨特的排石功效,關于中醫(yī)治療該病相關報道較多[5-6]。據(jù)筆者臨床經(jīng)驗,耳穴貼壓磁珠聯(lián)合通淋促排湯治療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后殘留結石療效較好,故而本研究納入160例術后結石殘留患者進行臨床觀察。
本研究共納入160例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后殘留結石患者(均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海安市中醫(yī)院收治),將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 80例。對照組中女 34例,男 46例;年齡20~80歲,平均(40±2)歲;腎結石33例,輸尿管結石42例,腎和輸尿管結石混合結石5例;單側65例,雙側 15例;殘留結石平均直徑為(4.57±0.39)mm;結石殘留于輸尿管中下段56例,殘留于輸尿管上段以及腎臟內(nèi) 24例。觀察組中女 33例,男 47例;年齡23~78歲,平均(40±2)歲;腎結石32例,輸尿管結石41例,腎和輸尿管結石混合結石7例;單側63例,雙側 17例;殘留結石平均直徑為(4.51±0.43)mm;結石殘留于輸尿管中下段58例,殘留于輸尿管上段以及腎臟內(nèi)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泌尿系結石》[7]中泌尿系結石的相關標準,患者排尿困難伴疼痛,超聲確診結石存在。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外科學》[8]中濕熱下注型泌尿系結石的相關標準,發(fā)熱、腰痛、淋瀝不爽、少腹急滿、小便頻繁、脈弦滑等。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均行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治療,術后2周發(fā)現(xiàn)結石殘留;②主要為腎臟結石與輸尿管結石;③年齡20~80歲;④初次發(fā)病,未接受其他排結石治療,術后2周復查發(fā)現(xiàn)結石殘留;⑤無結石相關并發(fā)癥;⑥患者自愿參與研究,接受治療安排,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合并其他嚴重內(nèi)科疾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者;③有外傷病史或外傷者;④依從性差,無法配合研究者;⑤有腫瘤或心理、精神等疾病者。
①未按醫(yī)囑給藥者;②自行退出研究者;③治療過程中發(fā)生意外事故或并發(fā)其他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行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治療。全身麻醉或連續(xù)硬脊膜外阻滯麻醉,取仰臥位,頭高腳低位約10°~15°,采用輸尿管鏡或輸尿管軟鏡,鈥激光能量為0.6~1.2 J,頻率為6~10 Hz,高清攝像下輸尿管軟鏡由輸尿管導絲引導,緩慢進入膀胱輸尿管或腎臟。在腎輸尿管結石處,經(jīng)輸尿管鏡工作通道插入鈥激光光纖,直視下將結石擊碎,取出部分碎石,完成手術,術后預防感染。2周后行腎和輸尿管超聲及腹部CT檢查,確定腎或輸尿管有殘留結石。
術后叮囑患者多喝水,并適當運動。
在對照組基礎上用耳穴貼壓磁珠聯(lián)合通淋促排湯治療。通淋促排湯組成為山萸肉、金錢草及白茅根各30 g,仙鶴草20 g,車前子、川牛膝、石見穿各15 g,炒蒼術、黃柏、石葦、冬葵子、炙雞內(nèi)金、瞿麥、六一散、烏藥、炒枳殼各10 g。每日服藥1劑,取汁500 mL,分早晚溫服,每次250 mL,連續(xù)治療4周。耳穴貼壓磁珠治療取耳穴腎、輸尿管、腹、尿道、交感、皮質下和耳迷根,用碘伏消毒穴位皮膚,貼壓磁珠。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5次 ,每次1 min。兩耳交替治療,連續(xù)治療4周。
3.1.1 中醫(yī)證候積分[9]
患者發(fā)熱、腰痛、淋瀝不爽、少腹急滿、小便頻繁各項癥狀分別按嚴重程度計 0分、1分、2分和3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3.1.2 炎癥因子和肝腎功能指標
于治療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水平[10]。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谷丙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肝功能指標以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和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腎功能指標[11]。
3.1.3 記錄項目
記錄兩組患者殘留結石排出時間、疼痛消失時間以及感染等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顯效:排尿困難、疼痛癥狀消失,超聲和腹部 CT顯示殘石消失,輸尿管通暢,腎積水消失。
有效:排尿困難、疼痛等癥狀好轉,超聲與腹部CT顯示殘石明顯減少。
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6.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80.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3.4.2 兩組殘留結石排出時間及疼痛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殘留結石排出時間及疼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DS評分比較(±s)單位:d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DS評分比較(±s)單位:d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殘留結石排出時間 疼痛消失時間對照組 80 5.23±1.12 6.12±0.23觀察組 80 3.95±1.021) 4.02±0.191)
3.4.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同組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項目 對照組(80例) 觀察組(80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發(fā)熱 1.22±0.23 0.43±0.061) 1.21±0.20 0.15±0.041)2)腰痛 2.01±0.30 0.46±0.101) 2.00±0.28 0.13±0.021)2)淋瀝不爽 1.94±0.31 0.50±0.121) 1.90±0.33 0.16±0.051)2)少腹急滿 1.65±0.44 0.49±0.101) 1.67±0.41 0.14±0.031)2)小便頻繁 1.56±0.33 0.50±0.111) 1.53±0.38 0.12±0.031)2)
3.4.4 兩組治療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IL-6、hs-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IL-6/(ng·L﹣1)hs-CRP/(mg·L﹣1)TNF-α/(ng·L﹣1)對照組 80 0.65±0.11 0.28±0.07 15.23±2.12觀察組 80 0.50±0.101) 0.17±0.051) 13.21±2.001)
3.4.5 兩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肝腎功能指標(ALB、ALT、AST、BUN和 Sc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肝腎功能指標(ALB、ALT、AST、BUN和Scr)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見不良反應事件發(fā)生。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中醫(yī)學將泌尿系結石歸于“腰痛”“砂淋”“石淋病”“血淋”等范疇[13-15],中醫(yī)學典籍記載較多?!笆苷?淋而出石也,其病之狀,小便莖中痛,尿不能足出,甚至塞痛”[16];“初則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沙如石也”[17];“沙淋者,臍腹中隱痛,小便難,其痛不可忍,須臾從小便下如砂石之類”[18]。泌尿系結石發(fā)病是由腎虛膀胱熱、濕熱下注燒灼津液,損傷脈絡,久而氣滯血瘀、水道瘀積而形成結石,屬本虛標實之證,腎虛為本,濕熱蘊結、氣滯血瘀為標[19-20]?!爸T淋所法,皆因腎虛膀胱生熱也”[21],“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22]。濕熱下注型泌尿系結石是臨床常見證型,下焦?jié)駸崽N蒸,煎熬尿液形成結石,故而治療當以清熱、利濕利尿、排石、理氣化瘀之法治療[23-24]。本研究中予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后殘留結石患者通淋促排湯治療,其主要由山萸肉、金錢草、白茅根、仙鶴草、車前子、川牛膝等中藥組成。方中山萸肉具有補益肝腎和澀精固脫之功,現(xiàn)代藥理表明該藥中的山茱萸多糖可明顯促進免疫反應;金錢草可利尿通淋及解毒消腫,現(xiàn)代藥理表明該藥可增加腎血流量,可增加患者術后尿量,促進微小結石排泄而出,排結石效果良好;白茅根可清熱祛濕及利水消腫,現(xiàn)代藥理指出其可較好抗菌、利尿和止血;仙鶴草可收斂止血、解毒及補虛;車前子可清熱利尿和滲濕通淋,現(xiàn)代藥理指出,該藥具有護肝抗菌功效;川牛膝可逐瘀通經(jīng)及利尿通淋,現(xiàn)代藥理表明該藥含有甾酮類成分,可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石見穿具有活血化瘀和清熱利濕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指出該藥可抗炎、鎮(zhèn)痛、改善患者血液流變;黃柏可燥濕健脾,現(xiàn)代藥理指出該藥可鎮(zhèn)靜和保肝;黃柏可清熱燥濕和瀉火解毒,現(xiàn)代藥理指出,該藥含有抑制細胞免疫反應成分,還可抗病原微生物;石葦可利尿通淋、清熱及涼血止血,現(xiàn)代藥理指出,其消炎效果良好,可較好預防術后感染;冬葵子具有行水滑腸和清熱的功效;炙雞內(nèi)金可健胃消食及通淋化石,現(xiàn)代藥理指出,該藥含有胃激素及角蛋白、氨基酸等成分,可增加患者胃液分泌量,增強患者胃腸消化能力,加快胃排空速率,利于排結石;瞿麥可利尿通利及破血通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指出瞿麥具有利尿及抑菌作用;六一散可清暑利濕;烏藥可行氣止痛及溫腎散寒,現(xiàn)代藥理指出,烏藥可擴張患者尿管,利于結石排出;炒枳殼可理氣寬中及化痰消積,現(xiàn)代藥理指出,該藥可調節(jié)患者腸胃功能,利于殘留結石排出[25-27]。本方中以金錢草及炙雞內(nèi)金為君藥,排石利尿;以白茅根、車前子及川牛膝、石見穿、黃柏、石葦、冬葵子、瞿麥、六一散為臣藥,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以山茱萸、仙鶴草、炒枳殼、烏藥等為佐藥,健脾補腎、止血養(yǎng)血。諸藥合用具有較好理氣排石、健脾益腎、養(yǎng)血止血、利尿通淋、利濕抗菌等功效,利于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后殘留結石排出,治療效果顯著。
耳穴貼壓磁珠可較好促進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后殘留結石排出,但相關報道較少。耳郭穴位較多,大約90多個穴位分布,可將其劃分為91個穴區(qū),對其進行望診及壓診可較好輔助疾病診斷,促進相應耳穴可治療相關疾病[28]。古籍關于耳穴治療疾病報道較多?!笆?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29]。刺激耳穴可調整患者五臟六腑功能,本研究予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后殘留結石患者耳穴貼壓磁珠治療,取穴為腎、輸尿管、腹、尿道、交感、皮質下、耳迷根,以上選穴主要為腎、輸尿管穴,刺激之可調節(jié)患者腎及輸尿管功能,改善患者術后結石殘留導致的疼痛與痙攣,促進結石排出[30]。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耳穴貼壓磁珠聯(lián)合通淋促排湯治療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后殘留結石效果顯著。此外,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殘留結石排出時間及疼痛消失時間均更短,且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也均下降,表明本次治療可更好促進結石排出,緩解患者癥狀。本研究中患者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指標無明顯變化,可見聯(lián)合治療對患者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患者因手術及結石殘留,可能存在一定炎性反應,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可見耳穴貼壓磁珠聯(lián)合通淋促排湯還可能降低炎癥因子。本研究中聯(lián)合治療較為安全,無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耳穴貼壓磁珠聯(lián)合通淋促排湯治療泌尿系腔內(nèi)鈥激光術后殘留結石可有效促使結石排出,改善患者癥狀,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且治療過程安全。本研究因樣本量有限,未來可擴大樣本深入研究,同時可進行長期隨訪,進一步探究其對結石復發(f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