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惠君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不能只做命令的發(fā)布者,更要做好榜樣、陪伴者以及好伙伴的角色。培養(yǎng)閱讀習慣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書籍可以給予孩子人生的方向、直面逆境的勇氣以及真誠熾熱的善良。
書籍是精神世界的營養(yǎng)品,更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啟明星”。如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完整的人格、正確的“三觀”,是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同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語文學科的考核標準也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大語文觀”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重視,并在選拔考試中充分體現(xiàn),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師與家長意識到——讓語文學習僅圍繞教材的“講學練”是遠遠不夠的。在此背景下,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呼聲越來越高。而作為孩子成長中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中自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長都自覺且主動地扮演起了孩子閱讀的“引導者”,但收效甚微。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想要實現(xiàn)高效率的教育引導,家長就需要扮演好孩子閱讀之路上的多重角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閱讀中懂得愛人愛己,珍愛生命,熱愛世界。
很多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的初始階段存在一個誤區(qū),即沒有任何鋪墊,也不征求孩子的意見就強行將閱讀引入孩子的生活,希望孩子用最短的時間“愛上閱讀”。這對于那些玩心重的孩子而言并不現(xiàn)實,還可能產生反效果。小學階段的孩子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有些時候,家長越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越不想去做,因此當家長頤指氣使地要求孩子“愛上閱讀”時,孩子不僅不會順從,還可能會對書籍產生厭惡情緒。
正確的做法是,家長需要先發(fā)揮榜樣的力量,讓書籍循序漸進地走進孩子的生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這種說法說明孩子善于且喜歡模仿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在他們心中是“權威”的象征,他們想要通過這種方式彰顯自身的進步與成熟。因此,與其做一個要求孩子愛閱讀的家長,不如自身先成為熱愛閱讀的好榜樣。
在閱讀習慣培養(yǎng)的初期,家長切勿心急,而要讓書籍慢慢滲透進孩子的生活,讓父母的“愛書形象”慢慢注入孩子的腦海。例如,家長可以購買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書籍,分開放在家里的各個角落,讓孩子漸漸接納書籍,將其視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孩子面前家長要放下手機、平板電腦,拿起一本書進行閱讀。一開始孩子可能并沒有反應,但是通過長時間的觀察,他們會對父母的行為產生好奇,有的孩子會走過來問:“爸爸媽媽,你們在看什么?”這時,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講述書中精彩的情節(jié),甚至邀請孩子加入閱讀活動,實現(xiàn)從“被動閱讀”到“主動閱讀”的改變。即使孩子沒有向父母發(fā)問,父母也可以主動和孩子描述書中的精彩世界,調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他們感覺到“書中自有黃金屋”。
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有意識地滲透開卷有益的思想。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奇寶寶”,腦海中有“十萬個為什么”等待解答,父母可以在解答問題后告訴孩子:“這些知識都是爸爸媽媽通過讀書獲得的,書里還有好多新奇的知識。”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在上下學的路上、睡前及長途旅行中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對閱讀產生向往。
總之,在誘發(fā)閱讀興趣的階段,父母不能一味地強迫,而要循序漸進地引導,發(fā)揮自身的榜樣力量,只有讓孩子意識到“讀書有好處”“閱讀很有趣”,他們才能在后續(xù)的教育中更好地配合父母,在日積月累中養(yǎng)成閱讀習慣。
吉姆·崔利斯曾在《朗讀手冊》中說:“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边@句話點明了在孩子閱讀過程中,家長的陪伴何其重要,也解答了很多家長在閱讀教育中的疑惑。
不少家長都跟我反映過相同的問題:“為什么我選擇了孩子喜歡的書,孩子也在一開始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可就是難以堅持將書讀完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家長給予的支持還不夠。
誠然,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當他們沒有真正領略到閱讀魅力并將其視為愛好與習慣時,閱讀確實沒有去游樂場、玩電子產品有趣,可能一開始他們對一本書很感興趣,可是大部頭的閱讀、不認識的生字詞、不喜歡的情節(jié)都有可能讓他們在一瞬間收回閱讀的熱情。在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是閱讀的“陪伴者”,而不是“監(jiān)督者”,要給予孩子支持,而不是命令與要求。
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缺乏閱讀興趣時,可以主動加入到孩子的閱讀活動中去,從“孩子自己讀”轉變?yōu)椤坝H子共讀”,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用不同的語音語調、神情動作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還可以多和孩子討論、提問,引導孩子更加投入地參與到閱讀中去。
小學階段的孩子需要支持與鼓勵,父母的支持與陪伴對他們而言既是能量,又是鼓勵,能夠增強他們閱讀的自主性。很多父母為了豐富孩子的知識儲備,不惜花高價購買名家朗誦的經典作品在家中播放。其實,在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過程中,什么樣的聲音都不如父母的“天籟之音”。
小學階段的孩子心靈純粹誠摯,自我意識較強,每當他們讀完一本好書,都樂于跟同伴談論,無論是為了炫耀,還是純粹的分享,這一行為都極為關鍵。如果我們將閱讀比喻為“輸入”,那么表達就是“輸出”,孩子在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時,其實就實現(xiàn)了閱讀內容的內化吸收,促進了孩子思考與理解。然而,并不是每一個同學都能和孩子“同頻”,因此當他們的表達不被理解、不被認可時,孩子難免失落,閱讀熱情會大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扮演好孩子閱讀路上最忠實且堅定的“好朋友”,讓孩子知道自己閱讀后的所思所想,有人在意、有人理解,更有人重視。
做孩子閱讀的“好伙伴”,不僅要用熱情的態(tài)度、專注的神情面對孩子的每一次思考、表達,而且要善于發(fā)問:“你最近讀了什么書?”“你覺得怎么樣?”“有沒有什么書能夠推薦給我?為什么推薦這本書?”這樣的問題能夠打開孩子的“話匣子”,讓孩子從閱讀中汲取養(yǎng)分,并能跟家長暢所欲言。
家庭還可以定期開展“家庭閱讀分享會”,讓每一位家庭成員分享自己最近看過的書籍,并說出感受。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閱讀是一件很重要且必要的事情,書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時能夠在發(fā)表讀后感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與自豪感,從而提高對書籍的熱愛。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不能只做命令的發(fā)布者,更要做好榜樣、陪伴者以及好伙伴的角色。培養(yǎng)閱讀習慣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書籍可以給予孩子人生的方向、直面逆境的勇氣以及真誠熾熱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