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虹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保護,恨不得事事都替孩子做好,所有障礙都替他們排除,以為這樣孩子就能順風順水、無憂無慮地成長了。殊不知,這世上什么都可以代勞,唯有成長不可以。孩子就像一棵小樹,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給予營養(yǎng)、陽光、雨露,同時也需要修剪與壓力,避免其瘋長。如果家長運用好四個智慧,一定能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
教育專家詹姆斯博士曾用一個比喻形象地解釋了為什么要做“懶一點”的家長:家長和孩子好比一個100分的組合,當你做滿了90分,孩子只有10分;當你只做10分,也許孩子就會成長為90分。一個得到滿分的家長,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家長。他們的“愛”就像一把“雙刃劍”,疼了自己也害了孩子。父母懶一點,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承擔起以前被父母代替的那些責任,學會照顧自己,進一步學會照顧別人。
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首先是衣物的整理放置,衣物有序擺放不僅方便拿取,而且能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其次是房間內(nèi)書籍的放置,房間內(nèi)要放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便于孩子從書籍里汲取營養(yǎng)。再次是房間衛(wèi)生的打掃,前期家長和孩子一起打掃衛(wèi)生時要教會孩子怎么做,告訴孩子打掃的標準,直至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孩子一開始做,肯定會不耐煩或者做得不到位,這時家長要有耐心,要允許孩子犯錯,直到孩子逐漸能夠獨立完成,這有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家長總拿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事,動不動就給孩子做預判,指導孩子做決定,認為這樣能夠幫助孩子避開成長中的一些“坑”,這樣的指揮不見得是好事。在指揮上家長也要學會“偷懶”,要舍得讓孩子獨自經(jīng)歷“風雨”,也許第一次孩子會吃些“苦頭”,但是當同樣的事情再發(fā)生時,孩子就會比同齡人懂得處理問題,應變能力會顯著提升。當然,看得見的“懶”只是結(jié)果,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給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讓孩子一步步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了解孩子的成長,是做“懶家長”的先決條件。細心的安全考慮、精心的物品挑選、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選擇,是勇敢放手和退出的前提。
“媽媽,我今天的測試得了雙A+,你獎勵我一個新款滑板吧!”媽媽還沒說話,奶奶就接上了話:“你怎么學會攀比了,人家有啥你就得有?你不是有好幾個滑板嗎?作為小孩要知足,你爸媽賺錢多不容易,別一天到晚看到什么東西都想要?!?/p>
這樣的案例是很常見的。面對孩子提出物質(zhì)訴求,我們家長都會有正面詮釋和負面詮釋。我的一位朋友是這么做的:媽媽把孩子叫到了書房示意女兒坐在椅子上,然后才對女兒說:“你羨慕人家有新的滑板,其實我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也特別羨慕。如果你真喜歡,我就給你買,我查了一下這個滑板是190 元,你也知道家里的錢都是有規(guī)劃的,要交水電煤氣費,等等。你這個滑板是規(guī)劃之外的,你確實想買的話,我就申請額外加班,加一個班是100元錢,我加兩個班就可以買了。”于是我朋友真的加了兩天班,然后再繼續(xù)跟孩子聊:“你看媽媽為了給你買滑板,加班累得背也酸、腿也痛,能給我揉揉腿、捶捶背嗎?”
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媽媽繼續(xù)與孩子溝通:“你能主動提升成績拿到雙A+是應該得到獎勵的,所以你來討要禮物沒有問題,但這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價值觀。其實,如果你有需要的東西可以直接跟我們提,沒必要以考試成績換取。我們更期待你能主動制訂學習計劃、設(shè)定學習目標,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相比之下,這才是應該獎勵的。”這番話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應把學習當成討價還價的籌碼。
孩子在成長中,可能會存在懶惰、沒有定性、自私等毛病。比如,有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玩具區(qū)總是只玩不收拾,次數(shù)多了小朋友就不愿意讓他加入了,碰了幾次壁后,孩子如果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家長就需要幫他分析問題所在,讓他明白不收拾玩具的后果。在家里也是一樣,如果不收拾玩具就沒得玩,要讓他知道會面臨什么樣的后果。一段時間后,孩子會意識到規(guī)則是需要遵守的,而不是想怎樣就怎樣。比如,與孩子協(xié)商制定獎罰制度,若孩子短時間內(nèi)能夠按規(guī)矩做好,可獲得一定獎勵。若孩子違反規(guī)定,就要進行相應的懲罰:沒收喜歡的玩具、取消看電視的時間,等等。家長要慢慢引導,與孩子進行心平氣和的溝通,讓孩子領(lǐng)悟到不良習慣的壞處。在現(xiàn)實中監(jiān)督孩子,同時告訴孩子做事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如何做。
遇到困難時孩子會出現(xiàn)抵觸或逃避行為,這時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讓孩子明白遇到困難是正常的,讓孩子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接下來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折,與孩子一起分析困難在哪里,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瓶頸。那么,如何讓孩子接受問題、面對問題,進而越挫越勇解決問題呢?自主選擇法非常實用。自主選擇法本質(zhì)上是尊重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當做小大人,在處理事情時,要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讓孩子打開心扉,愿意與家長交流。家長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逼迫孩子去執(zhí)行。要征求或詢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主選擇,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增加內(nèi)驅(qū)力。
育兒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統(tǒng)一的方式方法,唯有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學會做智慧父母,才能與孩子一起成長,并品嘗到共同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