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憲磊,廖建忠
[華澳輪胎設備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126]
輪胎的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活絡模模具分型面的存在導致成品輪胎胎側出現臺階(見圖1),輪胎兩側的臺階高度一般不相同,同側的臺階高度也不相同。輪胎兩側臺階之間的高度差會對輪胎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性能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也影響輪胎的外觀,因此要對臺階高度差進行控制。輪胎兩側臺階高度差的最大值稱為斷差,一般要控制在1.0 mm以內,同側斷差要控制在2.0 mm以內。
圖1 輪胎外側臺階
本文以輪胎硫化機和活絡模模具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胎側斷差的成因和影響因素,并提出控制方法。
采用活絡模硫化工藝時的鎖模硫化狀態(tài)下上加壓式硫化機和模具組合結構見圖2,上胎側部位的局部放大如圖3所示。
圖3中D的差異是斷差的主要來源,D由上模的軸向錯位滑動量產生。模具中上環(huán)頂壓著上模,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鎖模硫化階段填充氮氣時經??梢杂^察到上環(huán)位置位移傳感器的數字變化,表示上模發(fā)生了軸向錯位滑動。寬度為t1和t2的2個間隙是引起軸向錯位滑動的主要因素。
圖3 上胎側部位的局部放大
t1是T型塊與上壓板之間的間隙寬度,剖面見圖4。目前,t1在模具調整工作中沒有得到嚴格的控制,工廠中約有一半模具的t1大于1.0 mm,t1設置偏大是為了避免多個螺釘受力不均勻帶來的損壞。
圖4 T型塊與上壓板間隙剖面示意
t2是上加熱板與上壓板之間的間隙寬度。在生產過程中,冷模態(tài)的t2是要求控制的,各輪胎工廠在實踐基礎上都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但執(zhí)行中最可能存在的問題是4個方位t2的平均值合格,但各個方位t2的差別較大。經過實際測量發(fā)現,加熱后的模具在不加壓鎖模的自由狀態(tài)下,t2會增大0.4~0.5 mm。若模具上壓板的厚度較小,在內壓和高溫的作用下會產生永久的中間上拱變形,中間部分的t2會變小,甚至變?yōu)?(見圖5)[1-3]。
圖5 模具上壓板中間變形
為了減少模殼規(guī)格,一般工廠都是多種模具共用一種模殼,上模通過定位環(huán)與花紋塊定位,若定位環(huán)與弓形板的高度不同時會產生軸向寬度為t3的間隙(如圖6所示)。當螺釘未擰緊時,t3較大;當螺釘完全擰緊時,上胎側出現臺階。
圖6 軸向間隙示意
不同的硫化機機型、模具尺寸和鎖模力會造成橫梁或托板的彎曲彈性變形,t2也會隨之變化。2 000 kN上加壓式和下加壓式半鋼硫化機的彈性變形線如圖7所示。下加壓式硫化機加載鎖模后上托板位置不動,上托板和下托板變形線是下凹的,t2減小0.1~0.2 mm,有利于減小斷差[4-6]。上加壓式硫化機加載鎖模后底座不動,橫梁與底座的變形線是上凸的,t2增大0.1~0.2 mm,不利于減小斷差。綜上所述,采用同一套模具時,不同的硫化機機型導致的斷差可能出現0.2~0.4 mm的差異。
圖7 半鋼硫化機的彈性變形示意
采用上加壓式硫化機硫化時發(fā)生滑動的最大動力是內壓力,鎖模后內壓力不斷增大,通過膠囊、上環(huán)向上作用于上模。內壓力產生的上頂力(Fd)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D1為上模/花紋塊分型面直徑,Pi為膠囊內壓力,FTB為上環(huán)油缸背壓力。
根據式(1),以上加壓式硫化機生產265/45R21半鋼輪胎為例,D1為682 mm,不同階段的Fd差異較大:合模到活絡塊接觸下模的最后階段,膠囊內有定型氮氣,Pi沖擊值可達到0.12 MPa,FTB約為30 kN,Fd約為74 kN;高壓蒸汽進入膠囊階段,Pi約為1.5 MPa,Fd約為548 kN;氮氣進入膠囊階段,Pi提高到約2.1 MPa,Fd約為767 kN。
2.3.1 抱緊力
以265/45R21半鋼輪胎為例,合模時,由于弓型板與模殼之間存在傾斜角度為15°的滑動斜面,橫梁、上熱板通過模殼傳遞給花紋塊的鎖模力成倍增加,若不計滑動面的摩擦,簡化計算增力比可達3.7。在鎖模力作用下,花紋塊互相切向壓緊的同時還要徑向抱緊上、下模,從而產生軸向摩擦力,即抱緊力(Fb),這是阻止模具軸向錯位滑動的主要阻力(如圖8所示)。假設鎖模力為1 000 kN,產生的夾緊力中有20%用于花紋塊相互壓緊,70%用于抱緊上模,則Fb=1 000×3.7×0.7=2 590(kN)。
圖8 Fb示意
實際生產過程中Fb的值會小于理論值。第1個原因是模具的精度不夠,調查發(fā)現,在模具自重閉合狀態(tài)下,用塞尺檢查花紋塊與上模的分型面會發(fā)現局部間隙,間隙會導致切向能完全壓緊,沒有飛邊出現,而圓周不能均勻抱緊,局部或整周都出現飛邊。硫化結束后,分型面上會殘存膠料(見圖9),這也說明分型面上存在間隙。若整周都出現附著的膠料,說明花紋塊對上、下模沒有產生Fb。
圖9 分型面殘存膠料
第2個導致Fb不足的原因是內壓力分解,由于花紋塊是多瓣結構,內壓力除了作用于上模,也會產生使花紋塊徑向張開的力(Fz)(如圖10所示),這會抵消部分Fb,內壓越高,Fb越小,Fz的簡化計算公式為
圖10 Fz示意
式中,w是輪胎寬度,di是輪胎內直徑。
仍以265/45R21半鋼輪胎為例,w為265 mm,輪胎外直徑為747 mm,di為712 mm,Pi為2.1 MPa時,Fb理論值為2 590 kN,由公式(2)計算可得,Fz約為1 244 kN,此時剩余抱緊力Fb′=Fb-Fz=1 346 kN。
Fb′產生軸 向 的 摩 擦 力(M),鋁 質 花 紋塊與上、下模之間的鋼-鋁摩擦因數為0.17,M=1 346×0.17≈229(kN)。
再假設花紋塊對上模和下模的Fb相同,則花紋塊對上模的抱緊力為Fb的50%,與Fd差距很大。
2.3.2 活絡模驅動油缸(氣缸)背壓的作用
活絡模缸上腔的油(氣)壓在合模階段以背壓力的形式保持,在進入硫化階段后背壓還會保留幾分鐘。背壓力作用于上壓板,也會阻止上模發(fā)生軸向錯位滑動,壓力范圍一般為60~80 kN,在采用二級活絡模背壓的系統(tǒng)中,在合模末段壓力會再次降低約50%。
(1)上模接觸上環(huán)后的合模階段。此時t1仍保持最大,花紋塊尚未抱緊上模,阻力只有活絡模驅動油(氣)缸的背壓力,為防止回縮,背壓力不能設定得太低。由于氣體的可壓縮性大于油液,在合模速度較高時無法產生較大的沖擊背壓力,更加容易回縮,因此不主張采用氣缸作為活絡模驅動。
(2)活絡塊接觸下模后的合模階段。此時活絡模油(氣)缸背壓力已經轉換為較低的二級壓力,定型氮氣壓力還在提高。作用于上模的上頂力(Fd1)=內壓力+上環(huán)背壓力+生胎的變形抗力,此時Fd1小于活絡模油(氣)缸背壓力;下模作用于花紋塊的上頂力(Fd2)要大于Fd1,迅速減小t1,花紋塊推著上模,迫使活絡模油(氣)缸回縮;如果二級背壓力偏小,在Fd1的作用下,上模比花紋塊的移動速度快,無法迅速減小t1,完全閉合后可能產生較大的臺階。
(3)鎖模硫化階段。在這一階段高壓蒸汽或氮氣進入膠囊,Fb與Fd相差較大,甚至不在一個量級,無法阻止上模發(fā)生向上的錯位滑動。此階段為避免間隙進一步增大,需保證足夠的鎖模力。對于上加壓式硫化機,下模位置保持不動,當鎖模力不足時,在內壓力的作用下,中間部分的上模產生較大的軸向臺階(D較大),花紋塊稍張開且向上滑動,花紋塊與下模之間產生較小的軸向臺階(D′較?。?,如圖11所示,同時鎖模系統(tǒng)的液壓壓力升高形成新的平衡,模具不再張開。這就是上加壓式硫化機下側臺階較小的原因。相反,下加壓式硫化機的上側臺階較小,且兩側臺階的尺寸較接近。
圖11 上、下模軸向錯位示意
在既定工藝下無法改變動力,但在合模階段動力較小,可以利用合理的背壓力抵消內壓力。在鎖模硫化階段動力較大,抱緊力不足,只有控制軸向錯位滑動寬度(t1,t2和t3)來減小斷差,此方法在整個硫化過程中有效。
實際生產過程中,t1較難改變,因此一般不針對t1采取措施。可以通過在連接環(huán)與模殼之間和上壓板與上模之間增加或減少環(huán)形墊片(見圖12)來控制t2,如圖13所示,墊片的厚度一般為0.3~0.5 mm。
圖12 環(huán)形墊片
圖13 環(huán)形墊片放置位置示意
若t2太小,上壓板在鎖模的過程中頂住熱板,作用于四周的鎖模力減小,無法完全通過15°斜面作用于花紋塊,既無法保證花紋塊與上、下模徑向抱緊,也無法保證花紋塊之間切向壓緊,成品輪胎會產生徑向或軸向的飛邊。若在冷模狀態(tài)下將t2調整到0.6~0.8 mm,斷差就能控制在1 mm以內,若要進一步解決輪胎飛邊的問題則需提高模具的精度。間隙t3是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由此造成的廢棄輪胎很多,在安裝上壓板時就要測量,若t3過大,可以在連接環(huán)與模殼之間增加環(huán)形墊片,使t2與t3之和保持在0.6~0.8 mm。
輪胎的外表較軟,且臺階高度較小,采用普通鋼直尺[見圖14(a)]測量時在1.0 mm附近容易產生測量誤差,誤差值為±0.2 mm。采用臺階長度為0.5 mm的臺階尺[見圖14(b)]測量可以達到0.2 mm的精度,同時增加了定位長度,保證了定位準確性,可避免分歧和誤判。
圖14 臺階測量方法
(1)輪胎出現斷差的主要原因是模具結構內部的3處間隙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可以通過放置環(huán)形墊片來控制間隙,從而減小斷差。
(2)在合模階段,保持合適的活絡模背壓,可避免胎側在模具還未閉合時產生臺階。
(3)測量臺階高度時采用臺階尺代替鋼直尺可有效減小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