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名稱: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年代:戰(zhàn)國
尺寸:長20.1厘米,寬12.5厘米,高16.5厘米
出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
現(xiàn)藏:湖北省博物館
1978年2月底,武漢空軍某部雷達(dá)修理所因工作需要,打算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東團(tuán)坡一帶擴(kuò)建廠房。就在開山炸石的過程中,爆破工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紅砂巖中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正當(dāng)他們疑惑之時,一位領(lǐng)導(dǎo)剛好前來視察工作,他懷疑這是一處大型墓葬。果不其然,工人們無意間發(fā)現(xiàn)的褐色土層,便是日后鼎鼎有名的曾侯乙墓的封土堆,而我們所要說的這件國寶級文物—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正是出土于這座墓葬之中。
曾侯乙墓規(guī)模宏大,隨葬品豐富,共出土各類器物1.5萬余件,其中為世人所熟知的有曾侯乙編鐘、尊盤、青銅建鼓座、十六節(jié)龍鳳玉佩、大尊缶、云紋金盞等。相比之下,鴛鴦形漆盒并不突出,甚至有些“平庸”。不過出人意料的是,盡管這件漆盒看似“不起眼”,卻被列入了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要知道目錄上只有195件(套)文物,能入圍的個個都是萬里挑一、精品中的精品。鴛鴦形漆盒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能成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呢?我們不妨先在漆盒上尋找一下線索。
鴛鴦形漆盒為木胎胎質(zhì),由兩半膠合而成,整體看上去像一只浮水的“鴛鴦”—翅膀微微上翹,尾部平伸,雙腿蜷曲。器身肥碩,內(nèi)部鑿空,背上有一長方形孔,上有一個浮雕夔龍蓋。頸下有一圓形榫頭,可嵌入器身頸部的卯孔內(nèi),頭部能自由旋轉(zhuǎn),拔出后里面的榫眼可作為出水口,具有很強(qiáng)的實用功能。
漆盒全身以黑漆為地,以朱紅和金黃兩種色彩為飾。工匠們在器物頭頸、胸部、背部等地方描繪出鱗紋、鋸齒紋、菱格紋,來模仿鳥類羽毛。漆盒腹部最開闊、最顯眼的地方繪制有兩幅樂舞圖。其中一幅為《撞鐘擊磬圖》,畫面正中央繪有兩層柱架,上面一層用繩子懸掛兩個甬鐘,下面一層懸掛兩個磬,一個鳥首人身者,手持鐘棒背向撞擊編鐘。另一幅為《建鼓舞圖》,以獸為鼓座的建鼓立于中央,鼓的右側(cè)是一個帶著鳥形冠的人,雙手各持一個鼓槌,似乎正在奮力擊鼓;左側(cè)是一個戴冠佩劍的武士,隨著鼓點(diǎn)翩翩起舞。這兩幅圖真實形象地描繪了戰(zhàn)國早期宮廷樂舞的景象。
音樂和舞蹈是我國古代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從周公制禮作樂開始,以禮樂文化為代表的禮制就一直生生不息,不斷影響并塑造著華夏文明。不過時移世易,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先秦時期的禮樂文化過于遙遠(yuǎn),它們不是存在于古籍中晦澀難懂的文字,就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沉默無言的展品。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的出土,讓遙遠(yuǎn)而陌生的禮樂變得鮮活起來。
戰(zhàn)國之后,與建鼓演奏相關(guān)的圖像資料,在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較為常見,但是關(guān)于編鐘、編磬演奏的圖像資料則十分罕見。漆盒上用鐘棒演奏編鐘的方法,讓2000多年前演奏的場景鮮活再現(xiàn),為后人想象曾侯乙編鐘演奏提供了依據(jù)。盡管每幅畫只有20多平方厘米,但卻將龐大壯觀的樂舞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著實令人驚嘆,為今人留下了一方難得的、可以窺探先秦禮樂文化的窗口。
至于為什么將其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主要是因為這件器物的圖案是難得一見的戰(zhàn)國早期繪畫作品。由于年代久遠(yuǎn),我國戰(zhàn)國早期乃至更早之前的繪畫資料少之又少,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歷經(jīng)2000余年的歲月,依然器形完整、色彩鮮艷,實屬罕見;而且它還完整地保留了戰(zhàn)國時期鮮活的樂舞場景,為了解先秦時期的樂舞表演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很多觀眾在博物館見到這件漆盒時,或許第一眼并沒有注意到它腹部精美的樂舞圖,而是被展牌上的“鴛鴦”二字所困擾。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展柜中的這一件漆盒,都與現(xiàn)實中的鴛鴦相去甚遠(yuǎn)。作為常見的水鳥,鴛鴦有著非常明顯的外貌特征。雄鴛鴦羽毛鮮艷,頭上有一簇華麗的冠羽,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如同一對張開的船帆;相比之下,雌鴛鴦羽毛呈灰褐色,雖然樸素一些,但身形勻稱,小巧玲瓏。顯然,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這件漆盒并不具備這樣的外形特征。如果非要說它是一只抽象的雌鴛鴦,勉為其難也能接受吧。
那么問題來了,古人是真的按照鴛鴦的模樣來雕鑿這件漆盒的嗎?在探究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解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件器物名稱的由來。它的全稱為“戰(zhàn)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一般來說,博物館里絕大多數(shù)文物的名稱,是現(xiàn)在學(xué)者按照一套科學(xué)的文物命名規(guī)則來命名的(其實就是約定俗成,久而久之就成了所謂的科學(xué)命名法)。文物名稱一般應(yīng)有三個組成部分,即年代、款識或作者;特征、紋飾或顏色;器形或用途。以這件文物為例,“戰(zhàn)國”是文物所屬的年代,“彩繪樂舞圖”是文物上最為突出的紋飾,“鴛鴦形漆盒”則是它的形狀和器物類別。
如此細(xì)致地解釋一番,其實只是想說明,這個名稱是現(xiàn)在學(xué)者起的,古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們制作的器物被稱為“戰(zhàn)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所以也就無從談起古人是否以鴛鴦為原型制作的問題。不過,即使戰(zhàn)國的工匠確以鴛鴦為原型雕鑿漆盒,制作出來的成品或許也不會如同現(xiàn)在的鴛鴦,因為歷史上被古人稱為鴛鴦的水鳥并不止一種。
翻閱先秦之前的文獻(xiàn),《詩經(jīng)》中與鴛鴦相關(guān)的詩句傳播較為廣泛。其一為《詩經(jīng)·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逼涠椤对娊?jīng)·小雅·白華》:“有鹙在梁,有鶴在林。維彼碩人,實勞我心。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痹谝髡b《詩經(jīng)》的時代,鴛鴦應(yīng)當(dāng)只是一個常用的起興意象,可惜的是,這兩處都沒有對其外貌進(jìn)行描述,今人無從考證它的原型。當(dāng)然,也有一些“好事”之人,總想從只言片語中去破解古人留下的密碼。他們說,這里的鴛鴦肯定不是現(xiàn)在所說的鴛鴦,因為鴛鴦性格機(jī)警,稍有聲響,就會一飛沖天,想要通過網(wǎng)去網(wǎng)羅它們,幾乎不可能,所以不會有“鴛鴦于飛,畢之羅之”的場景。這里,我們還是讓鴛鴦再飛一會兒。
及至兩漢,鴛鴦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一些文獻(xiàn)之中。如鄭玄曰:“(鴛鴦)匹鳥,言其止則相耦(偶),飛則為雙,性馴耦也?!贝薇豆沤褡ⅰ吩疲骸埃x鴦)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故曰‘疋(匹)鳥?!毕噍^于先秦時期,這一時期的鴛鴦的形象豐滿了一些:匹鳥,即成雙成對出現(xiàn),而且非常忠貞,一只如果死了,另一只絕不會茍活于世,必定會追隨愛情而去。這種說法和鴛鴦愛情鳥的身份還比較吻合。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古代文人和民間傳說都認(rèn)為鴛鴦是恩愛、癡情的象征?!犊兹笘|南飛》結(jié)尾處,焦仲卿與劉蘭芝雙雙赴死化作鴛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dá)五更?!睎|晉干寶的志怪類小說《搜神記》中記載了韓憑夫婦,他們的故事與焦仲卿夫婦相似,死后也化作鴛鴦。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先酥^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除此以外,初唐詩人盧照鄰在《長安古意》中的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更被人們千古傳誦,每每說到鴛鴦是愛情鳥時總繞不開這一句。
上述的鴛鴦是現(xiàn)在我們常說的鴛鴦嗎?很遺憾,無法確定。盡管這一時期鴛鴦是愛情鳥的觀點(diǎn)和現(xiàn)在的一些理念相吻合,但是仍然沒有關(guān)于鴛鴦外貌的描述,故而還不能草草地下結(jié)論。
但是,我們不是常說中國古代博物學(xué)非常發(fā)達(dá),古人連不同顏色的馬都會單獨(dú)命名、仔細(xì)解釋一番嗎?怎么到了鴛鴦這里“魔法”就失靈了?別急,雖然《爾雅》這類上古時期的詞典里沒有鴛鴦外貌的描述,但后世的一些典籍中還是有介紹的,其中較有影響力的當(dāng)屬南宋時期的《爾雅翼》,書中是這樣描述鴛鴦的:“其大如鶩,其質(zhì)杏黃色,頭戴白長毛,垂之至尾,尾與翅皆黑。”
是不是看得一頭霧水,無論雄鴛鴦還是雌鴛鴦都不是杏黃色,更沒有白頭。不僅是《爾雅翼》,唐宋時期的一些詩歌中也常有“鴛鴦白頭”的描寫。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石城》云:“玉童收夜鑰,金狄守更籌。共笑鴛鴦綺,鴛鴦兩白頭?!北彼卧娙嗣穲虺肌兑理嵑托煸涀x寄內(nèi)詩戲成》云:“鴛鴦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驚笑,云間比翼多?!碑?dāng)然,“鴛鴦白頭偕老”的名句怎能少得了元代的《九張機(jī)》:“四張機(jī),鴛鴦織就欲雙飛??蓱z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p>
那這個“冒充”鴛鴦的白頭鳥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我們可以從現(xiàn)存的明代宮廷寫本《食物本草》里找到答案。它就是赤麻鴨,一種比家鴨稍大的野鴨: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huán),與《爾雅翼》中的記載非常相似。
其實,鴛鴦最早并不是用來形容夫妻愛情,而是用來形容手足同胞之情。在膾炙人口的漢代樂府詩《雞鳴高樹巔》中,鴛鴦作為情景的點(diǎn)綴現(xiàn)身字里行間:“舍后有方池,中有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贝送猓嵷S《答陸士龍詩·鴛鴦》序云:“鴛鴦,美賢也。有賢者二人,雙飛東岳,揚(yáng)輝上京,其兄已顯登清朝,而弟中漸,婆娑衡門。”這里是將西晉著名文學(xué)家陸機(jī)、陸云兄弟比作鴛鴦。
赤麻鴨雌雄幾乎長得一樣,僅在體形上有大小之分,所以用來形容兄弟之情也比較合理。至于后來為什么用來形容夫妻,有些學(xué)者說是因為赤麻鴨的白首,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白頭偕老,逐漸也就從形容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改為形容夫妻之間的愛情。此外,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種嬗變是從六朝時期開始的,與佛教的傳播有關(guān)。六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佛教譯經(jīng)中頻繁出現(xiàn)鴛鴦這一意象。除了形容佛國世界中的妙音鳥,鴛鴦還被用來形容夫妻或者情欲難舍之人。隨著佛經(jīng)的普及,鴛鴦作為夫妻的象征也逐漸流行,后來就慢慢專指男女之情了。
赤麻鴨在古代被稱為鴛鴦,那現(xiàn)代的鴛鴦在古代又被叫作什么呢?答案是鸂鶒?!侗静菥V目》中描述的鸂鶒外形是:“形小如鴨,毛有五采,首有纓,尾有毛如船柁形?!边@里描述的應(yīng)該是雄鴛鴦的外貌特征,誠如前文所述,雄鴛鴦有五彩的羽毛和華麗的冠羽,還有非常有辨識度的帆狀飾羽?!妒澄锉静荨分欣L制的鸂鶒,一眼就能看出是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鴛鴦。
由于鸂鶒也是雌雄一起活動,所以古人很早就將它們視作鴛鴦的同類,將其稱為紫鴛鴦,唐代詩人李白詩中就多次寫到紫鴛鴦,如“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愿逢同心者,飛作紫鴛鴦”等。
宋代以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鸂鶒開始直接被人們稱為鴛鴦,而原來的鴛鴦—赤麻鴨則逐漸被人們遺忘了,只有一些官方典籍和文人仍堅持使用二者的傳統(tǒng)名稱??杀氖?,赤麻鴨不僅被奪走名字,就連對愛情忠貞的品質(zhì)也被鸂鶒(現(xiàn)在稱為鴛鴦)篡奪,本來無情之鳥搖身一變成為了愛情的象征,也實在有些諷刺。
梳理到此,前面留下的問題—古人是否真的按照鴛鴦的模樣來雕鑿這件漆盒,讀者朋友們有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