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力生 李魁
乳腺癌在全球范圍內(nèi)已成為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人數(shù)已超過肺癌[1,2]。并且由于乳腺癌主要是女性發(fā)病,因而對于女性而言乳腺癌對健康的威脅極大[3,4]。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女性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嚴重危害了廣大女性的身心健康[5-7]。乳腺癌早期癥狀不典型,因此很多尤其是老年患者就診時已經(jīng)是局部晚期,治療難度較大,且不宜即時手術[8]。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化療、內(nèi)分泌治療及靶向治療等。新輔助治療主要包括新輔助化療、新輔助放療以及新輔助內(nèi)分泌治療。但由于新輔助放/化療的不良反應較大,且老年人體質較差,許多老年患者并不能耐受。近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新輔助內(nèi)分泌療法治療乳腺癌可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分期,增加手術機會及保乳機會,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且毒副作小,患者預后好,尤其適用于老年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9,10]。目前對于絕經(jīng)后乳腺癌患者在臨床進行抗雌激素治療藥物主要是第3 代芳香酶抑制劑,包括來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本次研究對來曲唑、依西美坦在乳腺癌新輔助內(nèi)分泌治療中的效果、預后進行對比。來曲唑化學結構是非甾體類競爭性芳香化酶抑制劑,而依西美坦是不可逆的甾體類芳香化酶抑制劑,前者是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轉化達到控制雌激素水平的目的,后者是不可逆的與芳香化酶的活性位點結合,從而達到降低雌激素水平的作用[11,12]。兩種藥物的作用機制存在一定差異,但作用效果一致。本次研究選取本院64 例絕經(jīng)后老年乳腺癌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兩種藥物治療,分析兩種藥物在絕經(jīng)后乳腺癌新輔助內(nèi)分泌治療中的實際效果。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2 年 6 月莆田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64 例絕經(jīng)后乳腺癌患者臨床資料。將患者按照治療方案的差異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 例。對照組:年齡60~78 歲,平均年齡(69.25±7.26)歲;浸潤性導管癌29 例,浸潤性小葉癌3 例;TMN 分期:Ⅲa 期24 例,Ⅲb 期8 例。觀察組:年齡61~77 歲,平均年齡(69.46±7.35)歲;浸潤性導管癌28 例,浸潤性小葉癌4 例;TMN 分期:Ⅲa 期 23 例,Ⅲb 期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明確為乳腺癌,雌激素受體(ER)或孕激素受體(PR)陽性、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Ki67<30%。均尚未行手術治療及新輔助放化療;②配合隨訪,能獲取預后情況;③患者簽字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對研究中藥物存在嚴重不耐受,使用時間 <2 周;②男性;③合并肝腎功能損傷、胃腸道疾病、高脂血癥。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予以患者依西美坦(意大利Pfizer Italia s.r.l.)治療,口服25 mg/次,1 次/d,餐后服用,持續(xù)使用至出現(xiàn)疾病進展。
1.2.2 觀察組 予以患者來曲唑(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口服2.5 mg/次,1 次/d,早餐后 30 min 服用,建議在早晨9:00 服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療效,參考實體瘤療效判定標準制定(RECIST 1.1)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目標腫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目標腫瘤病灶縮小≥30%;穩(wěn)定(SD):目標腫瘤病灶有所縮小,但未達到PR 或腫瘤病灶增長但未達到PD;進展(PD):目標腫瘤病灶增長≥20%。ORR=(CR+PR)/總例數(shù)×100%。②對比兩組PFS。③對比兩組治療前后雌激素指標的變化,包括雌二醇、孕酮的變化。④對 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主要包括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傷、血脂水平上升、關節(jié)疼痛、乏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ORR 為46.88%,與對照組的50.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2.2 兩組PFS 對比 觀察組PFS 為(5.26±1.20)個月,與對照組的(5.31±1.22)個月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65,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雌激素水平對比 治療前、治療4 周、治療8 周,兩組雌二醇、孕酮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雌激素水平對比(,×104 pg/L)
注:兩組組間對比,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血脂水平上升發(fā)生率34.38%高于對照組的9.38%,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9.38%、肝/腎功能損傷發(fā)生率6.25%低于對照組的37.50%、31.2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關節(jié)疼痛、乏力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老年乳腺癌患者就診意識不強,在就診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同時多伴有其他重要內(nèi)科疾病,不能耐受化療和手術,而且老年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體多為陽性,化療對這些患者的療效并不高[13-15]。新輔助內(nèi)分泌治療是近年來乳腺癌治療的新選擇,該方案對于不能耐受常規(guī)化療治療的患者有較大意義,能降低乳腺癌分期,促進腫瘤與周圍組織的分離,為手術創(chuàng)造條件[16-18]。同時內(nèi)分泌治療也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療,對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有較大意義。乳腺癌是一種激素依賴性腫瘤,因而大部分患者雌激素處于下降的狀態(tài),但有部分ER 陽性的患者檢查發(fā)現(xiàn)雌激素水平呈現(xiàn)升高[19]。其原因在于這類患者的乳腺癌發(fā)病是由于雌激素與其受體結合,作用于乳腺導致乳腺癌細胞增殖,最終導致乳腺癌發(fā)病[20]。因此針對ER 陽性的患者,可通過抗雌激素治療降低雌激素水平,達到控制腫瘤增殖的作用。
來曲唑、依西美坦是芳香化酶抑制劑,具有降低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兩種藥物同屬芳香化酶抑制劑,但作用機制存在一定差異。前者通過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轉化,使雌激素水平降低[21]。后者與芳香酶的自然底物類似,能通過不可逆地與芳香酶的活性位點結合達到滅活的目的,阻斷雌激素的合成,達到降低雌激素水平的目的[22]。
既往的研究對阿那曲唑與依西美坦的對比較多,對來曲唑、依西美坦的研究較少,故本次研究中對來曲唑、依西美坦進行對比研究。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治療ORR 為46.88%,與對照組的50.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FS 為(5.26± 1.20)個月,與對照組的(5.31±1.22)個月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藥物在輔助內(nèi)分泌治療乳腺癌中療效差異不顯著。另外治療前、治療4 周、治療8 周,兩組雌二醇、孕酮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抗雌激素治療中來曲唑、依西美坦也無較大差異。
兩組患者治療的主要差異表現(xiàn)在不良反應中,觀察組血脂水平上升發(fā)生率34.38%高于對照組的9.38%,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傷發(fā)生率9.38%、6.25%低于對照組的37.50%、31.2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關節(jié)疼痛、乏力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反映來曲唑導致血脂升高的風險較高,而依西美坦導致肝腎功能損傷及嘔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的風險較為嚴重。依西美坦具有獨特的雄激素樣結構,較來曲唑對骨安全的影響較小,但本研究中,觀察組關節(jié)疼痛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對于兩種藥物如何抉擇,考慮到兩種藥物療效無明顯差異,因依據(jù)患者的肝腎功能、血脂水平作為主要的評估依據(jù)。
綜上所述,來曲唑、依西美坦在新輔助內(nèi)分泌治療乳腺癌中療效對比差異不顯著,但兩種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存在一定差異,臨床依據(jù)可依據(jù)患者的肝腎功能、血脂水平在兩種藥物中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