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翔
考點概述
論辯文是中國古代散文中最為發(fā)達的文體之一,先秦諸子散文開啟了論辯文的端緒,漢代政論文名篇迭出,到了唐宋時期,八大家貢獻了許多詞鋒犀利、雄辯滔滔的論辯文,在思想的表達和藝術(shù)技巧方面拓展出嶄新的局面。在這些文章里,作者或就某種理論主張或政治制度,或就某些社會習(xí)俗或社會弊端,從根本上進行考察和探討,以辨別是非真?zhèn)?,表明自己的主張?022年高考文言文閱讀選取了《戰(zhàn)國策》中的兩篇,無論是個人論述還是雙方辯論,都具有很強的說理性和說服力。因此論辯文成為高考重點考查的一類文本。
閱讀這類文言文,考生要能夠在基本讀懂原文的基礎(chǔ)上,準確把握文中所寫的人、時、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的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與推理,對某個論點的根據(j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某種發(fā)展導(dǎo)致的結(jié)果等作出較為全面的理解、歸納和概括。這類文言文中,作者的觀點、看法、態(tài)度有時表現(xiàn)得直露而明顯,有時卻表現(xiàn)得含蓄而曲折,因而這類文本的閱讀難度相較于傳記類文言文要大一些。但不論是什么類型的文言文,考生只要理清脈絡(luò),深入思考,仔細辨析,從句間關(guān)系、條件限制等方面入手,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合理考慮“情理”“事理”的因素,就可以做到去偽存真。
知識鏈接
古代精彩的論辯文不勝枚舉。綜觀這類文章,其論辯藝術(shù)的特征主要有:
1.個人論述抓住要害,突出中心,在論辯中“有如老吏斷獄”,一下子就抓住問題的關(guān)鍵,集中分析論證,讓人信服。如明代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獨執(zhí)異議,貴在識見高遠,令人信服。文章開篇對世所稱譽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予以否定,“予未敢以為信也”一句先聲奪人。接著,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指責藺相如所為乃“既畏而復(fù)挑其怒”之舉,是失于智。接著,重點分析藺相如所謂曲直論,先明秦趙“兩無所曲直”,后又代相如策劃,指出相如“使舍人懷而逃之”才是“歸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國破族滅,是失于利。這樣,全文層層遞進,步步深入,于滔滔雄辯中“逼”出了結(jié)論——“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這里的“天”,主要指當時的客觀形勢。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結(jié),但作者又列出“勁澠池”“柔廉頗”兩件事,看似與上文關(guān)系不大,但從“愈出而愈妙于用”中可窺見作者的寫作意圖——藺相如所謂的“智”“勇”,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自己,其所作所為不過是一種權(quán)謀機巧。
2.雙方辯論富于騰挪跌宕,有搖曳多姿之美,多在一問一答間逐步深入,章法上不斷穿插,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如在《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觸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勸說、啟發(fā)趙太后:父母應(yīng)為子女作長遠打算,而不能只考慮他們眼前的安樂,不能讓他們養(yǎng)尊處優(yōu)、無功食祿。觸龍抓住趙太后溺愛幼子的心理特點,設(shè)身處地替她打算,將長安君的利益和趙國利益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把利害關(guān)系解說得具體生動。在勸說的過程中,觸龍明知太后更愛幼子,卻故意反話正說,說她更疼愛女兒,逼得太后趕緊聲明:“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庇|龍就勢接過話茬,從她對待燕后的態(tài)度,分析了她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考慮的,表明她能用理智戰(zhàn)勝感情,對子女也有不溺愛的時候。這就點明了連她自己也沒想清楚的問題,也與她溺愛長安君的事實形成鮮明對照。然后,觸龍又用欲擒故縱的手法,說到趙國及其他諸侯國的子孫因“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沒能長保富貴這一事實,講清了只有令長安君“有功于國”才能使他“自托于趙”的道理,最終完全說服了趙太后。全文幾乎都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其繼有在者乎”以下一連串反詰句,表現(xiàn)出觸龍這位縱橫家巧舌如簧、縱橫捭闔的游說特色,用語精辟而簡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