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儀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自20世紀末,國內(nèi)城市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節(jié)奏加快,全國各城市亦開始快速發(fā)展擴張,城市更新進程日益加快,原本位于市區(qū)的一些公共建筑在產(chǎn)業(yè)調(diào)整中被閑置下來。
荊州市作為中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城中歷史建筑設施存量較多。一方面是因為荊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荊州在城市發(fā)展的進程中曾作為全國的輕工業(yè)基地存在,荊州的沙市區(qū)也曾被譽為“小上?!保缑藜弿S、家電廠、日化企業(yè)等都曾在這里活躍過。然而輝煌過后,市區(qū)的各大老舊單位搬遷后,城市中留下的就是大量廠房、配套設備用房、宿舍、辦公樓等公共建筑物、構筑物。圖1為本次改造項目所在的荊州市西湖片區(qū)老舊建筑分布圖,片區(qū)內(nèi)各類老舊建筑繁多,其破損、構件設施老化、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頗多。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讓這些老建筑煥發(fā)新的價值,如何給予其充分的重視,并采取適宜的手段對其進行有效保護與再利用,成為荊州市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工作中新的重中之重。
圖1 荊州市西湖片區(qū)老舊建筑分布圖
老舊閑置的城市歷史公共建筑記錄了一座城市發(fā)展變遷的歷史軌跡,其中包含著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以及經(jīng)濟技術價值。結合其自身特點,可以將其改造為兼具歷史科普、藝術展覽、休閑活動、主題公園等城市配套場所。
建筑立面是建筑物內(nèi)外空間的界面,是建筑形象的直觀展現(xiàn)。歷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的意義在于配合城市整體的規(guī)劃設計,通過修復改造公共建筑老舊的外表皮,使舊的建筑與新的使用功能及周圍的城市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進而更好地適應當前和未來的新用途,發(fā)揮其應有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經(jīng)濟技術價值。同時,歷史公共建筑的立面改造,也是對一個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xù)和繼承,在美化城市形象的同時不至于丟失城市本身的特色風貌。
改造糧倉位于荊州古城博物館片區(qū),范圍為荊州中路以南,郢都大市場以北,荊州市婦幼保健院以東,郢都路以西,總占地約1 680 m2(見圖2)。
圖2 基地周邊概況
本項目現(xiàn)狀為一棟停用糧倉及其附屬用房,對功能進行改造與設計,改造后主要功能為:文化創(chuàng)意園、展覽展示、休閑與交流中心。
糧倉位于荊州博物館正對面,有銜接荊州歷史文脈以及博物館的對景作用。改造前的建筑是典型傳統(tǒng)舊時代糧食倉儲形象。主墻面為混凝土材料,有著強烈的歷史印記。建筑立面較為封閉,欄桿等建筑構件有不同程度的老化受損(見圖3)。糧倉改造后將承載博物館部分展覽展示、休閑與交流功能,該改造將繼承原有糧倉建筑的歷史文化,并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新需求。
圖3 糧倉現(xiàn)狀圖
3.3.1 增加建筑通透性
原建筑物的立面單調(diào)破舊,功能為糧食儲備,所以,建筑整體立面較為封閉,其外立面無法滿足其作為休閑、展覽展示等新使用功能的特點。于是改造過程中對糧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表皮置換。保留主體建筑的整體外部框架的基礎上,拆除1層和2層的部分墻體,敲除后替換為大面積組合窗,使內(nèi)部空間更加通透,用以滿足建筑內(nèi)新生功能空間的需求,同時使改造后的建筑更具有現(xiàn)代感。
3.3.2 翻新墻面
糧倉改造的2樓及其以上為展覽展示功能,在進行糧倉墻面的翻新維護時,主墻面采用了“修舊如舊”的設計手法,在不影響新使用功能的同時,盡可能保留建筑原有的混凝土墻面,因此,最大程度上展現(xiàn)了原汁原味的歷史建筑風貌。保留混凝土原有的肌理、紋路與本色質地,澆筑過程中產(chǎn)生的瑕疵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修飾與淡化,將混凝土建筑的天然美感真實呈現(xiàn)。糧倉改造項目在保留原有的質感的同時,針對這種質感進行塑造,將新房屋裝飾成為混凝土的風格,沒有過多的色彩裝飾,沒有復雜的裝飾物,有的只是將最常見的混凝土制品或是一些特殊的構筑物加以改造利用,使其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氣息(見圖4)。
圖4 改造后效果圖
3.3.3 增設室外樓梯
在原有建筑物的立面上增設一組室外樓梯,不僅是改造后建筑的疏散體系的需要,也豐富了建筑立面,使建筑更具特色。新增外掛室外樓梯可以得到建筑體量感,有著顯著的凹凸虛實效果,為立面構圖和建筑的整體形態(tài)提供變化。而張揚和矚目的紅色,從視覺上打開了原有建筑封閉的空間,改變了原本建筑沉悶的刻板印象,賦予建筑時代感和新的生機。
特色構件保留是指在改造過程對彰顯原有建筑外形特點的構件,在不影響安全及新的使用功能的情況下應予以保留[1],往往這些建筑構件能夠留存原歷史公共建筑過去時代的特征記憶。如此次改造項目中筒狀的外墻形態(tài),以及其特有的屋架形式、開窗方式等,都作為其寶貴的特點沿用下來。
維修翻新,也稱為“修舊如舊”[2]。作為一種常見的立面改造方法,使歷史公共建筑的原貌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一般情況下用于建筑結構穩(wěn)定的老建筑,建筑內(nèi)部空間可以滿足新的使用功能,且建筑外立面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在改造過程中,僅對歷史公共建筑的原立面進行必要的維護、改造和加固,維護結構不變,改造后僅按設計要求更換少許門窗等構件。這種立面改造方法有節(jié)省建設投資成本、改造周期短等優(yōu)勢。本案例的改造整體維持了原有建筑形態(tài),外立面大部分保留其本身的混凝土肌理,僅在一層及建筑頂部增添少許鋼構物,既節(jié)約了成本,又保留了糧倉原汁原味的工業(yè)風格。
新舊對比指通過添加新構件、新材料和新顏色,與歷史公共建筑空間保存完好的外墻構件形成強烈對比。同時,在選擇新材料時,必須考慮其耐久性、耐火性、耐濕性等特性。新舊對比是歷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中較為常用的設計方法。新的建筑既能滿足老建筑的實際需要,又能根據(jù)老建筑的實際功能進行改造[3]。在形式上,注重新舊對比,但只適用于整體結構堅固、舊建筑空間不適應新功能、需要新穎外立面形象的歷史公共建筑。本文糧倉改造的立面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混凝土墻,在一層及建筑頂部增添了部分紅色鋼構物體,鮮艷的紅色與原有建筑形成了強烈的新舊對比關系,也體現(xiàn)了舊糧倉改造后所展現(xiàn)的新活力。
城市歷史公共建筑應根據(jù)新的城市規(guī)劃,結合公共建筑原有功能、賦予新的功能服務城市,這樣才能讓歷史公共建筑得到重生以及產(chǎn)生經(jīng)濟、歷史文化價值的延續(xù)。歷史公共建筑的立面形式也是為滿足過去特定的功能使用需求而設計,改造后的建筑,立面形式上通常會與原建筑立面形式存在較大矛盾,應將原立面與新的建筑功能進行適配與融合。
城市中的歷史公共建筑在進行立面改造中應遵循城市有機更新的理念,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甚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達到變和不變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持續(xù)推動既有建筑綜合改造與城市有機更新工作的開展[4]。城市歷史公共建筑改造再利用與城市區(qū)域經(jīng)濟文化復興關系密切,重塑后的城市歷史公共建筑外形,應以新舊共生的形式重新融入城市肌理當中,給城市區(qū)域經(jīng)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
在城市歷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設計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簡單的現(xiàn)代化改造,還要注重建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意義,并加以保留。對于城市中存在的老舊建筑,即使它的使用價值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也不應當毫無顧忌地去摧毀。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在保護建筑的前提下進行改造,繼承和延續(xù)城市的歷史文化。
對城市歷史公共建筑進行改造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務于人民群眾[5],因此,在對建筑進行設計的同時,要考慮到人們的審美習慣和感受,建筑的立面改造設計不能太生硬,要具有人性化,色彩的設計要與人和諧,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和體現(xiàn)。
通過對城市老建筑進行外立面的改造,既能確保城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歷史,既能保存歷史建筑,又能保存其文化精髓。尊重歷史,傳承精髓,從最深層次的角度來解決問題,面對一座老建筑時,要先弄清楚它的背景、歷史、環(huán)境、特征,甚至它的歷史脈絡,以及改造后的使用對象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要“對癥下藥”,才能達到好的改造效果,延續(xù)城市的文化,留住城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