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公平 郭 丹 李文惠 王 莉
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稱變應性鼻炎,為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其臨床以陣發(fā)性及反復性噴嚏、流涕、鼻塞、鼻癢等癥狀為主,可伴有打鼾、憋氣、張口呼吸等癥,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困擾,故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1-3]。目前臨床治療AR以激素吸入療法為主,雖然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容易復發(fā),且不良反應多,故尋求更安全有效的療法成為廣大患者共同心聲[4-6]。中醫(yī)在治療AR臨床中有著獨特的治療手段,因此本研究采用鼻敏貼穴位敷貼治療AR患者384 例,并比較凡士林、姜汁分別作為輔料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84例過敏性鼻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A組192例,其中男性120例、女性74例,年齡20~48歲,平均(36.69±7.21)歲;病程2~15年,平均(5.11±1.98)年。B組192例,男性113例,女性79例;年齡20~50歲,平均(38.59±8.16)歲;病程2~16年,平均(5.87±2.1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允許實施,且全過程受其監(jiān)督。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7]中相關標準擬定:主要癥狀包括噴嚏、鼻癢、鼻塞、流涕,4項中滿足至少3項,每天持續(xù)0.5~1.0 h;鼻腔檢測鼻黏膜腫脹、充血、水腫、蒼白;變應原皮膚試驗、發(fā)作期鼻分泌物和結膜刮片嗜酸粒細胞呈陽性。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8]中相關標準擬定:具備噴嚏、鼻涕、鼻塞、鼻癢主癥中的2項;鼻黏膜腫脹、色淡白或者色紅,鼻腔有清稀分泌物;病程長,癥狀反復發(fā)作;部分患者有個人或家族過敏史;病程>3個月。
1.3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意識清楚, 一般情況良好,能配合治療;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鼻腔有器質性病變或行鼻腔手術者;14 d內曾用過針、灸、罐、鼻內中藥吸入等中醫(yī)學及其他傳統(tǒng)醫(yī)學范圍內的物理療法者;14 d內曾服用過對過敏性鼻炎可引起作用的中藥制劑者;精神病患者;臨床研究者認為參與臨床研究的被試者不能配合治療者;哺乳期、妊娠期婦女。
1.5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我院自制穴位貼敷劑鼻敏貼穴位貼敷治療。藥物組成為荊芥 10 g,防風 6 g,蟬蛻 3 g,白芷 6 g,辛夷 3 g,蒼耳子 3 g等,將上述藥物碾成粉末。A組單用凡士林作為輔料調成糊狀藥餅,制成鼻敏貼;B組采用新鮮姜汁及凡士林作為輔料調制。使用前,采用烤燈將膏藥加熱,稍微融化后,將其貼敷在神闕穴上。每隔一天貼敷一次,每次貼敷6~8 h,共貼敷14次結束。患者發(fā)生丘疹、充血紅腫、瘙癢刺痛等需及時移除鼻敏貼,待癥狀好轉后繼續(xù)貼敷。
1.6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中醫(yī)癥狀消失時間(中醫(yī)癥狀包括鼻塞、鼻癢、流涕、連續(xù)噴嚏等)[9];③不良反應(丘疹、充血紅腫、瘙癢刺痛等)。
1.7 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后患者鼻塞、鼻癢、流涕、連續(xù)噴嚏等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鼻塞、鼻癢、流涕、連續(xù)噴嚏等癥狀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后患者鼻塞、鼻癢、流涕、連續(xù)噴嚏等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A組總有效率為69.79%(134/192),B組總效率為80.20%(154/192),B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1。
表1 兩組過敏性鼻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 [例(%)]
2.2 兩組中醫(yī)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B組鼻塞、鼻癢、流涕、連續(xù)噴嚏消失時間均短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表
2.3 兩組過敏性鼻炎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過敏性鼻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過敏性鼻炎患者不良反應比較表 [例(%)]
AR是特應性個體接觸過敏原后由IgE介導的鼻黏膜炎癥反應性疾病,其臨床以陣發(fā)性及反復性噴嚏、流涕、鼻塞、鼻癢等癥狀為主,可伴有打鼾、憋氣、張口呼吸、眼癢、結膜充血或流淚等癥,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困擾,故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2-3,10]。
AR在中醫(yī)學中屬于“鼻鼽”范疇。AR病因多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復感風寒邪氣,寒邪束于皮毛,陽氣無從泄越,故噴而上出為嚏所致,多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肺、脾、腎三臟氣虛陽衰為本,外感風寒之邪為標[11-13]。穴位貼敷的作用體現(xiàn)在對穴位的刺激和藥物有效成分經皮吸收兩方面,經絡腧穴受到貼敷藥物的刺激后血管緊張度下降,局部溫度升高,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中藥成分的滲透和吸收。刺激神闕穴可以同時調節(jié)肺脾腎三臟,降低非特異性刺激引起的過敏反應[14]。本研究中荊芥、防風祛風解表,通鼻散寒;蟬蛻祛風止癢;白芷、辛夷芳香通竅、祛風散寒;蒼耳子有祛風除濕、通竅止痛之功。諸藥共奏宣通鼻竅、祛風散寒、益氣固表。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荊芥揮發(fā)油能抑制過敏豚鼠肺組織和氣管平滑肌釋放過敏性慢反應物質[15];防風對組胺所致的藥物性哮喘及卵白蛋白所致的過敏性休克有一定的保護作用[16];蟬蛻超微粉和辛夷提取物可能對P815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及組胺釋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7];蒼耳子散可能通過升高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進而抑制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號途徑的激活從而對AR產生治療作用[18]。本研究采用我院兩種不同輔料自制鼻敏貼穴位貼敷對AR進行治療。
本研究中,A組鼻敏貼采用凡士林作為輔料,凡士林為臨床常用輔料,具有潤滑,保濕之功效;B組鼻敏貼采用姜汁作為輔料,姜汁能夠引藥歸經,協(xié)同增效,降低各藥物的毒性,有溫散宣統(tǒng)之功效。本研究過顯示,B組總有效率為80.20%(154/192),A組總效率為69.79%(134/192),B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B組鼻塞、鼻癢、流涕、連續(xù)噴嚏消失時間均短于A組。兩組患者治療后,僅個別出現(xiàn)丘疹、充血紅腫、瘙癢刺痛等癥狀,癥狀輕微,未影響治療,由此可知,采用姜汁制作鼻敏貼治療AR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AR癥狀,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說明采用姜汁制作鼻敏貼安全性高、藥效顯著。
綜上所述,在AR治療中,采用姜汁制作鼻敏貼治療AR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AR癥狀,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觀察樣本量少,研究設計較為簡單,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增加樣本量繼續(xù)做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