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樑編
馴化動物,是指人經(jīng)過長期飼養(yǎng),改變野生動物原本的習性。說起動物園,你可能覺得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馴化”這些野生動物,可小編經(jīng)過調(diào)查走訪發(fā)現(xiàn),他們不光是在馴化動物,也在“野化”動物,努力保留動物原有的野性喲。快來和我一起探索吧!
國寶大熊貓的“野化”之路
遠遠看去,熊貓媽媽似乎在教熊貓寶寶走路。熊貓寶寶在愛的抱抱中緩緩站起來,這是多么溫馨的畫面啊!
直到“熊媽”麻溜地站起來,一步兩步,一步兩步,抱著熊貓寶寶回到“小黑屋”,我們開始發(fā)現(xiàn)有點兒不對勁……
原來,這些成年“熊貓”都是動物園里的飼養(yǎng)員們扮演的,為的是讓熊貓寶寶長大后被送回自然保護地時,對人類沒有依賴的記憶。這就是動物的“野化”過程。
為了讓扮演的效果更加逼真,飼養(yǎng)員還在熊貓服裝上加入了熊貓便便的氣味。為了讓熊貓寶寶相信他們是親媽,飼養(yǎng)員們可真是操碎了心。
動物園里一只熊貓媽媽不幸病逝了。沒有媽媽的陪伴,熊貓寶寶們吃不好也睡不香,飼養(yǎng)員立馬化身“熊媽”陪伴它們,讓它們童年不缺母愛。
“鳥媽媽”的喂養(yǎng)
你聽說過“雛鳥效應”嗎?小鳥在破殼而出時,會把第一眼看到的對象認作自己的媽媽,并一直跟隨它。動物園為了不讓在飼養(yǎng)員面前出生的小鳥誤把飼養(yǎng)員當作媽媽,在它們成長的過程中,花費了許多心思為它們喂食。
瞧,這是只精致的小綠鵲。當一只紅色“鳥嘴”向它緩緩靠近時,它的眼神略顯遲疑,但很快,它就接受了組織分配給它的“鳥媽媽”啦。
這只養(yǎng)在溫室里的雛鳥是食猿雕,它長大以后就會像老鷹一樣威武。現(xiàn)在,它也像許多小朋友一樣,安安靜靜地等待“媽媽”的投喂。
犀鳥寶寶是出了名的聽媽媽的話。也許它媽媽對它說過不要亂吃陌生人的東西,所以除了鳥媽媽的投喂,它不接受任何人的食物。無奈之下,飼養(yǎng)員們?yōu)榱四7孪B媽媽,又做出了這一款“大嘴鳥”手偶,終于俘獲了它的心!
動物條紋衣的正確打開方式
非洲動物園里有一只斑馬媽媽去世了,小斑馬看不到媽媽后都餓瘦了。飼養(yǎng)員們想出了穿斑馬條紋衣服來照顧它的辦法。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無論是誰穿上這件衣服,它都會以為那人是它的媽媽。
人類幼崽和小動物也有著更親近的交流方式。這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小女孩,她穿上了可愛的袋鼠套裝,同袋鼠媽媽和它的寶寶進行了親密的接觸。
由于動物條紋衣實在太具有迷惑性了,隔著屏幕,我們也可以讀到小動物對他們的疑惑和好感。
請注意啦,飼養(yǎng)員是經(jīng)過專門的訓練才去喂養(yǎng)動物的,所以動物園建議,在沒有做好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大家盡量不要穿條紋或者豹紋衣與動物接觸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