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林
古詩文作為統(tǒng)編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實際設計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誦讀學習和感悟古詩文,在項目化學習中合作探究,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小學古詩文教學原則
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就語文學科而言,我們學習拼音、漢字、語法等知識,最終是要透過文字看文化,從文化中感知文人墨客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因此,古詩文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讀、寫等基礎語文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思想修養(yǎng)、審美能力,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教學古詩文時,教師既要重視其工具性,又要體現(xiàn)人文性,將二者有機結合。
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活躍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趣味性語文教學是很好的選擇。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重難點,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注意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具體來說,學生興趣點的獲取,需要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多下功夫。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視學科間的融合性。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多以音樂、圖畫等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是一種融合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古詩《大林寺桃花》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涉及地理知識,教師可以把語文學科和地理學科融合??傊?,在古詩文教學中,學科融合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分學段差別化教學。對于語文教學,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學習要求,總的來說隨著學段升高難度呈遞增趨勢。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段差異進行階段化古詩文教學,開展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育活動。
小學古詩文教學策略
在讀中學,在讀中悟。閱讀是學生積累知識、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古詩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誦讀。根據(jù)不同學段,教師可采用多種方法教學生誦讀,如分角色讀、配樂讀等。低年級可以采用小組輪流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通過誦讀去感知文字的靈動和作者的情感。
主題導向,合作探究。統(tǒng)編教材單元主題明確,教師可以單元主題為導向進行項目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小學古詩文項目化學習設計可以從作者展開,也可以從詩歌主題展開。例如,在學習《詠柳》一詩時,教師可以趁機讓學生了解其他描寫春天或柳樹的古詩,也可以積累作者賀知章的其他作品。在補充以上內(nèi)容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根據(jù)學情調(diào)整學習的難度和方法。
尋找交點,有機滲透。學科融合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鹿柴》時,教師可將詩與畫相結合,讓學生嘗試把詩中描寫的內(nèi)容畫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無形中將語文和美術學科進行融合滲透。
因材施教,因“齡”施教。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的不同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類型的古詩文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時也要有針對性。例如,《詠鵝》《池上》等適合低段學生誦讀,而《墨梅》《石灰吟》適合中、高段學生誦讀。
總而言之,教師要以人為本,科學設計課程,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而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真正達到教學古詩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