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珂
長久以來,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心頭也許都曾出現這些問題:語文的意義是什么?語文教育說到底是要干什么?是教會學生認識字詞句、領略段篇章?是引導學生善聽會說、能讀能寫?我認為,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是崇高理想信念的堅定追求者、真善美的忠實守護者,內心應深埋一種信念——語文,說到底就是審美。
鞭辟入里,課標框定審美視角
一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在“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從而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語文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核心素養(yǎng)內涵,將語文課程所肩負的教育使命準確定位為:立德樹人統(tǒng)領下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將“審美創(chuàng)造”確定為語文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并關聯“審美經驗”“審美能力”“審美意識”等概念,明確指出了學生的重要“審美對象”是縱貫古今、橫穿中外的負載人類文明光環(huán)的優(yōu)秀語言文字及作品,關注到了學生“審美品質”的提升。
入木三分,教師挖掘審美因子
能夠作為“審美對象”擺在學生面前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語文教師應培養(yǎng)敏銳的審美意識,善于挖掘文本的審美特質,入木三分,調度一切有價值的審美因子,引領學生挖掘深層審美心理,從審美感受到審美聯想,直至審美意境。
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善于發(fā)現美詞佳句和文本形式美、內涵美,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準確剖析人格情操或道德理性等文本內涵美,調動學生的審美聯想;深度洞察象征意味和意象特征等文本意蘊美,最終提升學生的審美意境。
能量匯聚,課堂重構審美場域
策動感知,營造潛在能量場。所謂策動感知,是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具備“策劃”“撬動”學生審美感知活動的基本觀念與能力,挖掘文字形意之美、文本內容之美、修辭形式之美等,適時策動學生的審美神經,強化感知。營造潛在能量場,則需要教師營造閱讀氛圍,把控閱讀審美層次,于潛移默化中將學生帶入預設閱讀情境,水到渠成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反復錘煉自身,帶著審美眼光去解讀教材、實施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審美對象,將學生帶入審美閱讀,去“感知文本—想象意境—體驗情緒—理解意蘊—品味主旨”,由淺入深,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錘煉言語,引爆“審美”新課堂。錘煉言語,源于語用訓練又高于傳統(tǒng)語用訓練。傳統(tǒng)閱讀教學語用訓練多停留在關注語言文字用得對不對層面,而審美課堂中流轉生成的言語,更多追求精神層面對美好事物情感的發(fā)現和欣賞,即重視語言文字用得好不好。引爆“審美”新課堂,強調教師和學生共處審美課堂這一潛在能量場。當內心的情緒情感不斷累積、“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之時,師生應自覺提升言語品質,盡量把話說得明白曉暢,給人以美的感受。
切換視角,構建“審美”思維圈。我們發(fā)現,審美心理與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種心理活動協同共生,因而以此為契機,提出“感知為先—想象為輔—體驗為主—理解為要—品味為核”的梯度演進的閱讀教學審美思維體系。教師要努力盤活課堂,構建“審美”思維圈,以培養(yǎng)審美心理為起點,創(chuàng)設審美評價體系,再以審美評價促進審美心理活動的鞏固與重生。該思維圈緊扣審美,形成一個相對完整、循環(huán)往復的閉環(huán),為審美課堂的完善和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可能。
語文,說到底就是審美。在立足于審美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親近古典詩文,暢聊中外名篇,感悟先賢智慧,追尋美好,沉浸在有溫度的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