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 沈萬貴 李樹剛 曹昌強
(貴州航天醫(yī)院心內科,貴州 遵義 563000)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的心臟疾病[1],主要發(fā)生于老年人群。冠心病發(fā)病機理十分復雜,目前臨床明確其發(fā)生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程度和支數有密切關系[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常見方式,通過將特制的球囊導管送入冠狀動脈狹窄部位并填充球囊,擴大狹窄部位,并放置支架以避免后期再狹窄,維持血供[2]。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前,要全面了解冠狀動脈管腔的具體情況,用于確保PCI手術的順利進行,保障治療效果。
既往文獻認為,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1ar u1trasound,IVUS)引導下的PCI可實時顯示血管狹窄的程度、斑塊形成特點,有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2]。因此,本研究對IVUS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指導進行研究分析,旨在為臨床治療冠心病提供可靠資料。
選取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根據介入指導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n=35)。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24-78歲,平均年齡42.87±4.74歲,體重44-88 kg,平均體重56.02±6.32 kg;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3-77歲,平均年齡44.87±5.85歲,體重45-88 kg,平均體重56.02±6.32 kg?;颊咭话闩R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符合PCI治療;所有患者無精神系統(tǒng)疾病病史;無自身免疫性疾??;符合WHO中冠心病的診斷[3]。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晚期;不配合治療的患者;伴其他嚴重心功能衰竭患者;影像學資料丟失。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PCI 治療?;颊卟扇∑脚P位,1.0%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常規(guī)橈動脈穿刺,固定針鞘,血液回流后開始注射3000 U普通肝素,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Coronary angiography,CAG),詳細記錄患者局部病變組織直徑,根據體重比例追加相應的肝素,通過球囊擴張血管后,結合患者冠脈病變情況置入支架。
觀察組實行以IVUS指導下PCI治療,常規(guī)PCI手術操作與對照組一致,在常規(guī)CAG檢查后,沿著導絲,把超聲導管送至狹窄血管遠端,逐漸以1 mm·s-1的速度撤回,探頭標記感興趣的血管解剖部位,指導PCI 治療,術后復查IVUS,若支架擴張不充分,可以換直徑更大的后擴張球囊,配合膨脹壓力,至支架置入情況理想。在術中、術后需密切觀察患者肝、腎功能及血常規(guī)、血壓、心肌酶譜等指標的變化情況。
1.3.1 手術相關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持續(xù)時間與球囊支架直徑,采用IVUS評價球囊支架直徑,由三名介入醫(yī)師各測量一次,最后取其平均值。
1.3.2 心功能指標
采用超聲心動圖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變化,如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正常值≥50%)、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1ar end systo1ic diameter,LVESD,正常值23-40 mm)、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eu1ar end diatolic dieter,LVEDD,正常值36-55 mm)。
1.3.3 不良事件
通過短信、回院復查等方式,對患者進行6 m隨訪,記錄術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發(fā)生,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血管死亡等。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球囊支架直徑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相關指標(±SD,n=35)
表1 患者手術相關指標(±SD,n=35)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手術持續(xù)時間(min)球囊支架直徑(mm)對照組68.32±3.31 3.14±0.29觀察組72.35±2.28 3.31±0.45*
兩組患者LVESD、LvEDD、LVEF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LVEF、LVESD、LVEDD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D,n=35)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D,n=35)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LVESD(mm)LVEDD(mm)LVEF(%)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58.19±3.24 50.26±3.78#60.51±4.13 52.75±2.75#40.86±3.24 50.83±3.78#觀察組57.17±3.85 40.01±2.58#*59.52±4.38 45.53±3.44#*41.83±3.37 59.32±2.58#*
觀察組MACE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MACE發(fā)生情況比較(n(%),n=35)
冠心病是指供給心臟營養(yǎng)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fā)生嚴重粥樣硬化或痙攣,使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種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隨著我國經濟水平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壽命也隨著延長,冠心病的臨床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在早期及時接受相關介入治療,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4]。
目前,PCI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過去由于冠心病的偏心性和彌漫性特點,血管重疊,病變位于血管分叉處,對靶血管的測量有一定偏差,影響治療效果。
根據研究顯示,當冠狀動脈彌漫性病變時,在評價冠脈狹窄程度時,CAG常選擇鄰近的“正常血管”作為參考值,因此會低估血管的嚴重程度[5]。而IVUS的興起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這有助于操作者更為直觀的觀察冠狀動脈病變截面的解剖結構,對測量血管直徑值重復性好,多方位評估鈣化成分、血管狹窄[8]。在實際運用中,IVUS引導下的冠心病PCI可以為冠脈介入醫(yī)生準確選擇球囊支架、確定球囊壓力提供可靠影像支持,提高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和滿意度,因此,對比通過CAG的圖像資料對PCI進行指導,依據IVUS進行指導的短期效果相對更為優(yōu)秀[5]。
在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觀察組球囊支架直徑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支架直徑更加貼合真實血管直徑,提示超聲引導下,能為手術操作者提供選擇球囊支架的實時影像學資料,評估患者血管實際適合的球囊支架直徑,這也說明在超聲引導下,PCI患者放置支架的良好率較高。研究結果還表明兩組患者LVEF、LVESD、LVEDD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LVEF、LVESD、LVEDD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說明IVUS指導PCI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的指標,減少介入治療的風險,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5]。
除此之外,整理6 m的隨訪資料,發(fā)現在此期間,觀察組患者發(fā)現MACE的幾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IVUS指導進行PCI治療,能夠到降低患者術后近期MACE的發(fā)生率。通過IVUS制作的360℃的血管橫斷面圖像,一方面能清楚地顯示管腔形態(tài),另一方面還能顯示血管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外觀形態(tài)。
綜上所述,采用IVUS指導PCI治療有利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降低術后MACE發(fā)生率,值得臨床實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