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亞輝 孫彎彎 李雅明
(洛陽市孟津區(qū)中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洛陽 471100)
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psteon-Barr病毒感染導致的一種自限性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淋巴結腫大、不規(guī)則熱、肝脾腫大、外周血異形淋巴細胞顯著增多。少數(shù)患者可能會發(fā)展成和EBV病毒相關性質的嗜血細胞綜合征,還有可能會出現(xiàn)自發(fā)性的脾破裂,直接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安全[1]。
研究表明,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雖然為自限性疾病,但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和體征具有多樣性,因此,單純使用外周血細胞檢查,其診斷結果有不準確性,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如何準確有效的對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進行診斷,對患兒后續(xù)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2]。
有研究認為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能有效檢測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嚴重情況,而EB病毒檢測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診斷,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降低誤診漏診率[2]。因此,本研究旨在觀察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聯(lián)合EB病毒抗體檢測在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診斷提供一定指導。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6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其設為研究組。納入標準:①住院資料完善;②根據(jù)《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八版關于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診斷標準[3];③排除合并其他疾?。虎芩谢純杭覍倬獣员狙芯坎⒑炇鹬橥鈺?。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低下患兒;②合并免疫缺陷患兒;③存在慢性基礎疾病患兒。將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組男44例,女42例,年齡為1.02~12.58歲,平均年齡為4.05±2.65歲。
另選取69例同時間進行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4例,女35例,年齡1.12~12.81歲,平均年齡為4.53±2.49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分別采取患兒清晨空腹抗凝靜脈血標本2 mL,做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和EB病毒抗體檢測。
1.2.1 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檢測方法
外周血涂片染色采用的試劑瑞氏姬姆薩染液由珠海貝索公司提供,外周血涂片細胞形態(tài)學對異型淋巴細胞的檢測步驟:取靜脈血標本置于EDTA-K2 抗凝管中,均勻搖勻后進行2~3張的血涂片,經(jīng)染色、沖洗后予以顯微鏡油鏡(奧林巴斯,型號OIL-8CC)鏡檢,記錄異型淋巴細胞計數(shù),統(tǒng)計百分比。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陽性:異型淋巴細胞比例>10%。
1.2.2 EB病毒抗體檢測方法
采取3 mL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使用亞輝龍 iFlash3000 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及配套試劑)血清的IgM(EBV-CA-IgM)抗體,實驗步驟與結果判讀嚴格按試劑說明書進行操作。
(1)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2)分析對比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EB病毒抗體檢測及聯(lián)合檢測結果;(3)以臨床診斷為金標準,分析比較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EB病毒抗體檢測以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效能。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D)描述,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率或構成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VCA-IgM、抗體陽性率,對照組分別是2.27%、9.09%,研究組分別是76.19%、83.33%,研究組陽性率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的檢測結果[n(%)]
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檢測真陽性32例,真陰性30例;VCA-IgM檢測真陽性27例,真陰性31例;聯(lián)合檢測真陽性38例,真陰性32例。見表2。
表2 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EB病毒抗體檢測及聯(lián)合檢測結果比較
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與VCA-IgM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1.40%、80.85%、82.05%,顯著高于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VCAIgM單獨檢測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比較差異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EB病毒抗體檢測以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效能比較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亞急性或者急性的淋巴細胞良性增生的傳染病癥,是兒科常見的病癥[4-6]。該病無典型性特征,臨床癥狀十分復雜,漏診率和誤診率都很高,并且少數(shù)患者會發(fā)展成和EBV病毒相關性質的嗜血細胞綜合征,還有可能會出現(xiàn)自發(fā)性的脾破裂,直接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安全[7-8]。因此為了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如何更準確的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進行診斷成為治療的重點。
有學者認為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能有效檢測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嚴重情況,而EB病毒檢測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診斷,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可有效降低誤診漏診率[9-10]。為有效鑒別此疾病,本研究采用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以及EB病毒抗體對該類患者進行監(jiān)測,將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6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并將其設為研究組,同時另選取69例同時間進行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VCA-IgM抗體的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間接說明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與EB病毒具有密切聯(lián)系,可作為檢測的指標。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會隨著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程變化而發(fā)展,一般在發(fā)病初期5 d內出現(xiàn),一周左右達高峰期后呈逐漸下降的趨勢,持續(xù)2~8 w[11]。同時異型淋巴細胞是由T細胞轉化而來的,對機體和病毒起到相互作用,是評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嚴重程度的指標之一。而EB病毒檢測的血清中最早出現(xiàn)的抗體是VCA-IgM,約2 w可到達峰值并隨著病情的變化逐漸下降,因此檢測VCA-IgM抗體可以起到提示為病毒感染早期的作用。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發(fā)現(xiàn)通過單一的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EB病毒抗體檢測還是有漏診、誤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本研究通過對比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EB病毒抗體單一的監(jiān)測以及聯(lián)合建筑結果和診斷效能分析,發(fā)現(xiàn)三者聯(lián)合真陽性38例,真陰性32例,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1.40%、80.85%、82.05%;說明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效能高,降低了單一檢測的漏診率,為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提供了診斷依據(jù),有利于患兒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推薦其原因可能是聯(lián)合檢測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相應的彌補了單一檢測的不足。
綜上所述,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聯(lián)合EB病毒抗體檢測,能有效提高對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診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