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福建省閩東水產研究所,福建 寧德 352100)
擬穴青蟹又稱青蟹,在我國主要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浙江等沿海地區(qū)。2020年,福建省青蟹養(yǎng)殖面積約為6萬畝,主要養(yǎng)殖模式以池塘養(yǎng)殖為主。近年來一蟹一盒的“蟹公寓”養(yǎng)殖模式有所發(fā)展,解決了池塘養(yǎng)殖條件下青蟹互相殘殺、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和占地面積大等問題,但目前僅限于育肥、育膏、軟殼蟹養(yǎng)殖等階段。國內外學者關于鹽度變化對青蟹存活的影響、甲殼動物的滲透壓調節(jié)機制等進行了廣泛研究,而鹽度對青蟹養(yǎng)殖效果、免疫機能影響的研究鮮見報道。本試驗研究了鹽度對擬穴青蟹養(yǎng)殖存活率、生長性能和免疫酶活性的影響,旨在為開展青蟹工廠化養(yǎng)殖技術提供技術參考。
1.青蟹來源
擬穴青蟹為寧德市蕉城區(qū)三都鎮(zhèn)灘涂野生青蟹,附肢完整、活力好、無病無傷、大小均勻,平均規(guī)格為每只殼長(9.52±0.78)厘米、體質量(154±36.81)克,共150只。
2.試驗設計及養(yǎng)殖管理
(1)試驗設計。試驗在寧德市鼎誠水產有限公司三都鎮(zhèn)象溪村青蟹工廠化養(yǎng)殖車間進行,采用“蟹公寓”進行一蟹一盒隔離養(yǎng)殖。試驗周期30天,每個試驗組設置3個平行試驗,每組10只擬穴青蟹。試驗采用緩慢降鹽的方法,首先將海水鹽度直接降至20,再以日均2.5的幅度將鹽度降至15和10,然后繼續(xù)將鹽度緩慢降至5,最終將擬穴青蟹養(yǎng)殖在試驗組鹽度分別為5(S5)、10(S10)、15(S15)、20(S20)和 對 照 組 鹽 度27(S27)的水環(huán)境中。
(2)日常管理。餌料每天分兩次投喂,以活體縊蟶為餌料,日投喂量按新鮮貝肉計,為青蟹重量的6%~8%,并根據青蟹具體攝食情況調整。每天做好清污工作,并撈除死蟹,做好養(yǎng)殖記錄。
3.生物學測定
(1)體重及甲殼長的測量。養(yǎng)殖30天后,將各組的青蟹一一取出,稱量前先用吸水紙吸干體表水分,用電子天平(精度0.1克)測定體重,并用直尺測量甲殼長(精度0.01毫米)。
(2)免疫指標的測定。飼喂30天后制備血清,進行酚氧化酶(PO)、過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堿性磷酸酶(AKP)活力的檢測,均采用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測定。
數據采用SPSS 23.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較分析,顯著性差異設定為P<0.05,極顯著差異設定為P<0.01。
1.鹽度對擬穴青蟹存活率的影響
養(yǎng)殖30天,擬穴青蟹的存活率為(73.3±7.64)%~(93.3±2.89)%,對照組存活率最低,為(73.3±7.64)%;試驗組S5存活率最高,為(93.3±2.89)%。低鹽度下養(yǎng)殖擬穴青蟹,對養(yǎng)殖存活率影響不顯著。
2.鹽度對擬穴青蟹生長性能的影響
經30天低鹽度養(yǎng)殖,擬穴青蟹的體質量特定生長率為(13.33±0.18)%~(17.66±0.16)%/天,甲殼長特定生長率為(5.98±0.26)%~(7.02±0.23)%/天。試驗組S5的體質量特定生長率和甲殼長特定生長率最高,分別為(17.66±0.16)%/天和(7.02±0.23)%/天;對照組的體質量特定生長率和甲殼長特定生長率最低,分別為(13.33±0.18)%/天和(5.98±0.26)%/天。
3.鹽度對擬穴青蟹免疫酶活性的影響
養(yǎng)殖30天,擬穴青蟹的酚氧化酶活性在[(147.33±0.67)~(621.67±1.45)]單位/毫升。試驗組S5的酚氧化酶活性最高,達(621.67±1.45)單位/毫升;對照組S27的酶活性最低,為(147.33±0.67)單位/毫升。所有組之間均為顯著性差異(P<0.05)。
養(yǎng)殖30天,擬穴青蟹的過氧化物酶活性在[(18.78±0.50)~(42.19±0.04)]單位/毫升。試驗組S5的過氧化物酶活性最高,達(42.19±0.04)單位/毫升;對照組S27的酶活性最低,為(18.78±0.50)單位/毫升。試驗組S15和S10無顯著性差異,其他組間為顯著性差異(P<0.05)。
養(yǎng)殖30天,擬穴青蟹的溶菌酶活性在[(65.65±1.22)~(136.79±1.17)]單位/毫升。試驗組S10的溶菌酶活性最高,達(136.79±1.17)單位/毫升;對照組S27的酶活性最低,為(65.65±1.22)單位/毫升。所有組之間均為顯著性差異(P<0.05)。
養(yǎng)殖30天,擬穴青蟹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在[(0.58±0.06)~(3.26±0.09)]單位/毫升。試驗組S5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達到最高,達(3.26±0.09)單位/毫升;對照組S27的酶活性最低,為(0.58±0.06)單位/毫升。其中試驗組S15和S20無顯著性差異,其他各組之間均為顯著性差異(P<0.05)。
養(yǎng)殖30天,擬穴青蟹的堿性磷酸酶活性在[(0.49±0.08)~(10.49±0.17)]單位/毫升。試驗組S5的堿性磷酸酶活性最高,為(10.49±0.17)單位/毫升;對照組S27的酶活性最低,為(0.49±0.08)單位/毫升。所有組之間均為顯著性差異(P<0.05)。
1.低鹽度對擬穴青蟹存活率的影響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在低鹽度條件下,擬穴青蟹隨著鹽度的升高,存活率呈現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試驗組存活率均較高。試驗結果與遠洋梭子蟹存活率隨鹽度降低而提高,鹽度漸變對三疣梭子蟹幼蟹存活率的影響小于相對鹽度下的驟變組(王沖等,2010;路允良,2012)結果一致,分析其主要原因,隨著鹽度的降低,控制了海水中的致病菌、病蟲害的感染等,導致低鹽度條件下擬穴青蟹的存活率提升。
2.低鹽度對擬穴青蟹生長速度的影響
本次試驗結果顯示,在低鹽度條件下,擬穴青蟹隨著鹽度的降低,體質量特定生長率和甲殼長特定生長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試驗組體質量特定生長率和甲殼長特定生長率均較高。試驗結果與遠洋梭子蟹幼蟹生長速率隨鹽度降低而提高,三疣梭子蟹的特定生長率隨鹽度的降低而提高(王沖等,2010;路允良,2012)結果一致。且有研究表明,自然條件下成熟的擬穴青蟹會在高鹽度海水中繁殖,而幼蟹則會隨著水流遷移,在低鹽度的河口等地區(qū)生長(喬振國等,2004;陳弘成等,1985),說明在自然選擇的條件下,擬穴青蟹幼蟹會生活在對自身生長有優(yōu)勢的環(huán)境中,更加充分說明了低鹽度養(yǎng)殖擬穴青蟹的可行性。筆者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隨著鹽度的降低,擬穴青蟹的新陳代謝加快、餌料轉化高等導致體質量特定生長率和甲殼長特定生長率升高。這說明低鹽養(yǎng)殖擬穴青蟹的可實施性非常大,具有很好的理論依據。
3.低鹽度對擬穴青蟹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響
(1)對酚氧化酶活性的影響。酚氧化酶(PO)在青蟹體內以酚氧化酶原形式存在,在甲殼動物的免疫防御機制中有著獨樹一幟的作用,可以激活由絲氨酸蛋白酶和多種因子構成的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統(tǒng)。酚氧化酶原系統(tǒng)具有防御、識別異物的兩個重要作用,有著類似于脊椎動物的補體系統(tǒng),在甲殼動物的體內非常重要。在微生物入侵機體時,其中的一些成分如肽聚糖、脂多糖等作為異己信號與結合蛋白結合,激活絲氨酸蛋白酶,然后將酚氧化酶激活為PO,PO生成的黑色素會抑制病原體胞外的蛋白酶和幾丁質酶活性,從而達到殺死病原的重要作用(孟凡倫等,1999;李國榮等,2003)。PO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體免疫能力的狀態(tài)。本試驗結果顯示,鹽度脅迫對青蟹血清PO活性的影響差異極顯著(P<0.01)。試驗組S5的PO活性最高,說明養(yǎng)殖30天,青蟹血細胞中的酚氧化酶系統(tǒng)被更大限度地激活,以應對鹽度脅迫引發(fā)的不利影響;此鹽度下,擬穴青蟹抗病力強、不易患病。
(2)對過氧化物酶活性的影響。過氧化物酶(POD)活性與生物免疫水平密切相關,可作為甲殼動物非特異性免疫指標(亓磊等,2013;潘魯青等,2002)。本次試驗結果證實,鹽度脅迫對青蟹血清POD活性的影響差異顯著(P<0.05),隨著鹽度降低,POD活性逐漸升高,試驗組S5血清中的POD活性最高,表明此鹽度下擬穴青蟹體內因吞噬作用產生的自由基會被POD作用清除,青蟹生理活動良好。
(3)對溶菌酶活性的影響。溶菌酶是生物體非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的主要成分,在甲殼動物的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具有殺菌、抗感染、誘導調節(jié)其他免疫因子合成和分泌、增加免疫力、修復傷口等功能(劉樹青等,1999;丁美麗等,1997)。本次試驗結果表明,低鹽度養(yǎng)殖下,隨著鹽度的降低,溶菌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試驗組S10溶菌酶活性最高,說明青蟹的非特異性免疫較強,不易被異物侵入。
(4)對磷酸酶活性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隨著鹽度降低,酸性磷酸酶(ACP)和堿性磷酸酶(AKP)活性升高,加快了磷酸基團的轉運和代謝,大大增強營養(yǎng)運輸;同時形成水解酶體系,破壞和消除侵入體內的異物,對維持蝦、蟹類的生存和生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李國榮等,2003)。劉存歧(2001)分析金屬離子對中國對蝦幼體AKP的影響,認為磷酸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為判斷機體免疫能力的指標。ACP主要參與磷酸酯的代謝,作為溶酶體的標志酶,ACP與溶菌酶生理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密切相關,在血細胞吞噬和包吞胞吐反應中,常伴隨有酸性磷酸酶的釋放(張偉妮等,2011)。隨著鹽度的降低,機體會進行滲透壓穩(wěn)態(tài)調節(jié),從而消耗大量ATP,而ACP和AKP可以通過催化水解磷酸酯類物質生成ATP必需的無機磷酸,進而使AKP和ACP活性增加,從而增強機體免疫活性,在高鹽度脅迫對凡納濱對蝦免疫相關酶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李娜等,2018)。本試驗中,隨著鹽度降低,酶活性逐漸增高,試驗組S5的AKP和ACP活性達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