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渙云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數字版權,是指權利人基于數字化作品本身所享有的權利[1]。在傳統(tǒng)的紙質學術出版中,學術作品的作者往往只享有一般性的版權,隨著學術期刊數字化趨勢的到來與發(fā)展,著作權人對數字化后的學術作品所享有的新權利開始出現(xiàn),并在今天被不斷重視。
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為其在影響力、傳播力等方面帶來了許多有利的條件。然而,在這一傳播過程中,許多新的版權風險也在不斷出現(xiàn)。由于數字內容的復制成本低廉、維權申訴困難等,學術期刊作者的數字版權遭受侵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實際的維權追責過程中也往往存在著許多制約,除了維權成本高、取證難度大、相關技術不成熟與法律保護制度有待完善等,也為數字版權的有效保護帶來了許多挑戰(zhàn)。版權是出版行業(yè)發(fā)展的基石,因此,針對學術期刊在數字版權保護方面所面臨的維權難題進行討論并提出可行的建議,對學術出版的健康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解決這一實際困境,許多學者都從數字出版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劉普等學者將平臺、讀者、期刊、作者等置于利益共同體的角度進行探討,強調多方協(xié)作[2];冉華慶則在他的論文中討論了云計算環(huán)境下數字版權的合理使用與法律保護制度,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3];王晶宇等人則從技術角度研究了區(qū)塊鏈數據授權管理,并提出了基于國密算法的數據交易隱私保護方案[4]。此外,國家也在積極完善版權保護相關法律,并開發(fā)相應的版權保護技術。
以上學者的研究在數字出版的大環(huán)境中,對于數字版權的保護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其中不僅包括法律層面的建議,還包括技術層面的解決措施。在當下的學術出版環(huán)境中,元宇宙這一嶄新的概念被反復提及,相關技術不斷發(fā)展,將數字版權侵 害與保護問題置于元宇宙視域下進行再討論則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將嘗試在元宇宙視域之下,探討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應用邏輯與糾紛化解這一問題。
在元宇宙視域下,若重新審視學術期刊的數字版權糾紛問題并提出化解方案,則需要厘清數字版權在學術出版中的概念與特點,同時對當前學術出版領域的數字版權保護現(xiàn)狀進行考察與分析。
利用數字技術形成數字內容并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傳播、管理的作品即為數字版權作品,作者或其他權利主體對這些作品依法享有的各種權利的總和被稱為數字版權[5]。而學術期刊的數字版權則是作者在對數字化出版后的學術期刊中發(fā)表的文章、研究成果及相關數據圖表等內容依法所享有的各種權利。
便捷、開放、易復制是數字版權作品的主要特點[6]。數字化作品在傳播手段上更加多樣,在傳播范圍上更為廣泛,復制成本更加低廉,在獲取方式上更加便捷[7]。數字版權作品的生產、傳播、管理的方式決定了其具備以上的主要特點。這些特點既成為數字版權作品傳播發(fā)行的優(yōu)勢,同時也帶來了其相比傳統(tǒng)出版在原創(chuàng)內容保護上的天然劣勢與困境,學術期刊的數字版權作品同樣具備以上特點。數字化的發(fā)行傳播讓學術成果能夠進行快速傳播,促進學者間便捷交流、提升學術成果價值的同時,也為學術不端、剽竊、抄襲等行為提供了便利。
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保護對于學術界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至關重要,對數字版權的保護不僅是對研究者進行創(chuàng)作研究的激勵,更是維護學術公平及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國家的數字化戰(zhàn)略指導及數字化經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大量的數字內容開始涌現(xiàn),人人都可以是數字內容的創(chuàng)作者與傳播者。而數字化的大環(huán)境為內容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便利的同時,又讓侵權者有機可乘。在學術出版領域,許多期刊也完成了數字化轉型,采用數字化的編輯、審稿、校對流程,并積極推動期刊成果的數字化發(fā)行傳播,數字化期刊已漸漸成為學術期刊出版的主流形態(tài)[8]。然而,數字內容本身的特點使得復制、篡改的成本十分低廉,洗稿、抄襲等情況屢見不鮮,海量原創(chuàng)的學術期刊數字版權作品也為抄襲、侵權行為提供了便利,而抄襲行為的認定、維權的困難及權利人維權意識缺失等因素也進一步加劇了此類現(xiàn)象。面對這一困境,我國目前針對學術出版的數字版權保護在技術和法律層面都進行了許多嘗試和探索。
在技術上,目前國內學術期刊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已得到推廣,許多學術期刊已經采用了包括數字水印、加密、訪問控制及數字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等一系列數字版權保護技術,以保護作者的權益與控制知識產權的使用。然而,目前來看,技術層面對數字版權的保護力度仍然是有限的。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學術期刊都對內容進行了嚴密的加密處理,盜版行為仍然十分便捷;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侵權與盜版技術也開始不斷“變種”,對數字化內容的盜取手段更加多樣,一些傳統(tǒng)的版權保護技術也開始失靈,亟待新的技術來破解這一困境。
元宇宙概念及相關技術的出現(xiàn)對各個領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均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對于學術出版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要想在元宇宙視域下利用相關技術實現(xiàn)對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保護及利用,從而避免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各類糾紛與侵權行為,就需要對相關概念和技術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元宇宙最初的概念來自尼爾·斯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短篇科幻小說《雪崩》,元宇宙是基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想象。在小說中,元宇宙所指的是一個平行于現(xiàn)實世界的虛擬數字世界。這一概念在2021年作為一個互聯(lián)網產業(yè)概念被再次提及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研究,媒體因此將2021年稱為“元宇宙元年”[9]。而今天所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實際上是一種在Web3.0技術體系和運作機制支撐下的數字化價值交互的網絡,這一交互網絡的本質是一種以區(qū)塊鏈為核心的數字生態(tài),其既能帶來數字產業(yè)化,又可以推動產業(yè)數字化[10]。元宇宙基于區(qū)塊鏈、虛擬現(xiàn)實、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術,允許用戶創(chuàng)建數字內容和交易虛擬資產。作為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虛擬數字環(huán)境,元宇宙具備去中心化、共識信任、不可篡改等特征,為數字版權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叭ブ行幕笔侵冈钪娌皇苣骋惶囟ㄖ行牡目刂疲ㄟ^嵌入式的版權確權,保證了對數字作品的確權、管理、授權等方面的安全性[5]3;“共識信任”是指整個系統(tǒng)都必須遵循同一個運行規(guī)則與加密方式,從而構建具有共識性的整體系統(tǒng),元宇宙則是這一信任體系達到最大范圍的結果;“不可篡改”指在元宇宙系統(tǒng)中的任何交互都會被記錄且可追溯,內容記錄無法修改。這些特性使得元宇宙技術天然地適應了學術出版對數字版權的確權、追溯、授權上的需求,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種種困境。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和相關技術的發(fā)展,為學術期刊數字版權保護帶來了新的機遇。
首先,元宇宙技術提供了去中心化的版權注冊系統(tǒng)。元宇宙的相關技術發(fā)軔于區(qū)塊鏈,而元宇宙則是在這一技術支持上所構建的更加完整的虛擬網絡生態(tài)。基于元宇宙的概念,建立不可篡改的版權注冊記錄,從而為確保數字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明確作品內容的版權歸屬帶來了可能?,F(xiàn)有的對元宇宙技術的構想可以為學術期刊作者提供更加安全透明的版權保護機制,通過區(qū)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和智能合約的自動執(zhí)行,保證授權的有效性,保證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中發(fā)布的論文、研究成果等數字內容可以得到有效的版權保護,規(guī)避版權歸屬不清等糾紛。
其次,元宇宙實現(xiàn)了智能合約的應用,可以實現(xiàn)自動化的版權授權。智能合約基于區(qū)塊鏈技術,不僅可實現(xiàn)數字版權作品授權、訪問、分發(fā)等環(huán)節(jié)的全流程監(jiān)管,還能夠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追溯,實時進行反饋處理。這一流程全程保持去中心化,自動執(zhí)行合約條款[11]。這一技術能夠幫助公眾進一步明晰在網絡環(huán)境中對于數字版權合理使用的邊界[12]。在學術期刊出版領域,作者通過智能合約可以實現(xiàn)自動化的版權許可,同時精準溯源、監(jiān)控自己權利范圍內的數字版權作品的使用情況。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術交流的效率和透明度,還能夠進一步防止剽竊、洗稿等侵權行為出現(xiàn)。
再次,元宇宙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的糾紛方案。由于學術期刊數字版權涉及多個參與方之間的利益關系,各種類型的糾紛難以避免。元宇宙通過建立去中心化的解決機制,在信任共識的前提下,將自身作為解決糾紛的可信的第三方機構,通過公開透明的溯源與取證,以確保糾紛解決過程的公平公正,從而對糾紛問題進行化解。
最后,元宇宙可以為學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可信任的學術傳播和交流平臺。具身社交網絡與群體創(chuàng)造是元宇宙的顯著特征之一[13]。通過感知社交網絡,世界各地的學者都可以隨時進行跨越時空的超現(xiàn)實學術社交,在元宇宙提供的虛擬空間中共同進行學術交流,實現(xiàn)群體價值的創(chuàng)造。學術期刊可以利用元宇宙的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技術,創(chuàng)造出更加沉浸式和交互式的學術交流環(huán)境,學者可以在虛擬環(huán)境中交流自己的論文、實驗成果,與其他研究者進行交流和合作。上述各類確權技術和追溯手段則會保障交流成果的版權安全而不必擔心剽竊行為的發(fā)生,這無疑為全球范圍內的學術傳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與途徑,為學術數字版權的保護和管理帶來了新機遇。
基于上文對元宇宙的概念、技術特點的討論,當前在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所常見的各類數字版權糾紛類型仍需要進一步歸類與探討,從而厘清如何利用元宇宙的相關技術對其進行化解。其中,侵犯數字與數據版權、侵害作者權益、爭議數字版權歸屬等問題是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糾紛的主要類型。
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糾紛中的一種常見類型是侵犯數字版權,包括未經授權發(fā)布、傳播、發(fā)表他人的學術成果等侵權行為。在學術出版領域中,這一糾紛類型常見于學術期刊的數字平臺、在線資源庫或者其他數字化分發(fā)渠道中。部分期刊出版單位與作者簽訂合同時并未明確約定論文的再次許可與轉讓授權,對作者的數字版權作品進行了未經許可的復制、傳播、轉授權給其他的數字出版商或超過協(xié)議中的約定范圍等[14]。這類數字版權糾紛在學術出版中最為常見。
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糾紛還涉及侵犯數據版權的情況。學術研究中的數據集和實驗結果往往具有重要的價值,需要高度保密,未經授權的數據使用及泄露是對學者研究成果的侵害。研究數據是學術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人員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數據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以產生有價值的研究結果。然而,未經授權的數據使用可能導致研究人員的權益受損,影響其對數據的控制和成果轉化。數據版權的侵犯形式多樣,其中常見的是未經授權的數據復制和傳播,包括將他人的研究數據用于自己的研究或在其他平臺上發(fā)布。此外,還存在未經允許對他人數據進行修改、篡改或誤導性使用,破壞了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糾紛中存在的另一種糾紛類型是對作者權益的侵害。學術期刊的作者對自己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享有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一系列權利。但部分學術期刊可能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對論文進行修改、刪減、發(fā)布或未給予作者適當的署名,從而侵犯了作者的權益,損害了學者的學術形象。
在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糾紛中,也可能出現(xiàn)對數字版權歸屬的爭議。如作者與學術期刊之間就版權歸屬和授權范圍存在分歧,或者多個作者之間對共同創(chuàng)作的版權歸屬產生爭議。目前,這一類型的糾紛往往需要通過合同解釋、法律規(guī)定或仲裁等方式進行解決。
通過對學術出版領域常見的糾紛類型進行討論,我們可以結合元宇宙的相關概念與技術,探討如何利用元宇宙技術來化解這些糾紛,并構建出安全、健康的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生態(tài)。
首先,利用元宇宙構建數字版權的驗證和溯源系統(tǒng)化解版權歸屬和授權使用的糾紛。這一方法依據區(qū)塊鏈技術的特點,為學術期刊數字版權提供了更強大的保護機制。通過建立數字版權驗證和溯源系統(tǒng),學術期刊可以將每篇數字作品的版權和所有權歷史信息進行去中心化記錄,包括作者信息、版權與出版信息等,并且這些記錄無法被篡改或刪除,從而確保版權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在這一系統(tǒng)中,學術期刊中的文章和數據等內容與作者的虛擬賬戶相綁定,確保每一次授權和使用都能夠被記錄與驗證,從而減少侵權行為的發(fā)生。當出現(xiàn)版權糾紛時,學術期刊和版權持有人可以通過該系統(tǒng)提供的驗證功能,輕松地證明自己享有版權。通過查詢區(qū)塊鏈上的信息,可以快速定位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和版權所有者,從而避免版權歸屬的爭議。這一系統(tǒng)的構建可以極大地簡化版權的認證和歸屬過程,不僅能節(jié)省時間和成本,也能增加版權的保護力度。
其次,利用內嵌的智能合約構建自動化的授權系統(tǒng)化解授權和使用的糾紛。智能合約在區(qū)塊鏈上根據預設的規(guī)則和條件自動執(zhí)行,作者通過明確定義版權授權的條件和權限范圍包括授權的時間范圍、使用方式等,將自己的數字作品和版權信息注冊到智能合約中,這些信息將被存儲在區(qū)塊鏈上,確保其不可篡改和透明可查。用戶通過智能合約申請并獲取授權時需提供必要的身份驗證和授權要求,智能合約將自動審核用戶的授權申請,并根據版權授權條件進行決策。如果滿足授權條件,智能合約將自動執(zhí)行授權操作,將版權授權于用戶。通過利用智能合約構建學術期刊數字版權自動化的授權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版權授權的自動化、高效和透明化。智能合約的自動執(zhí)行和不可篡改性保證了版權授權的可靠性,同時也減少了傳統(tǒng)授權流程中因人為錯誤導致糾紛產生的可能性。
上文所探討的利用元宇宙相關技術對學術出版領域內數字版權的糾紛化解方案,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只是一種探索與討論,要想在未來真正地將其轉化為一種實際的手段,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首先,元宇宙的有關技術在目前仍只是一種探索,對于其中的有關技術作為確權或作為維權的主要證據,目前并沒有法律支撐,并不一定能獲得法院等訴訟機構的認可[15]。完整的元宇宙學術出版生態(tài)的建構離不開法律制度的支撐,因此相關機構應制定完善的關于元宇宙版權溯源的法律法規(guī)。其次,業(yè)界與學界對于元宇宙目前尚無一個標準化的定義,這也為建立統(tǒng)一、共識性的元宇宙學術生態(tài)帶來了阻礙。要解決這一困境,同樣需要政府及立法機關對于元宇宙內的有關技術標準進行錨定,從而推動建立起共識信任的元宇宙生態(tài)體系。
本文通過對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基本概念、應用現(xiàn)狀和糾紛類型進行探究,結合元宇宙概念的引入,分析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應用邏輯與糾紛化解,通過對元宇宙技術特征和其對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影響進行分析。在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糾紛化解方面,元宇宙技術的引入將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較大的潛力。通過構建元宇宙內的版權注冊和確權平臺,并采用智能合約技術實現(xiàn)自動執(zhí)行版權授權和許可,可以提高版權糾紛解決的效率,確保權利人的數字版權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然而,這一過程仍然面臨著多方挑戰(zhàn)。元宇宙的有關技術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法律框架的完善和技術支持問題也亟待解決。在構建學術期刊數字版權保護機制時,需要加強法規(guī)制定,強化技術保護,完善監(jiān)管機制,并在數字版權交易和授權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未來,學術期刊數字版權保護需要繼續(xù)深入研究和實踐,進一步探索學術期刊數字版權與著作權法、社會倫理等領域的關系,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護措施,利用元宇宙技術提升學術期刊數字版權的保護和糾紛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