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業(yè)紅
新近接了二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仔細觀察了一下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習特別輕松的學生,一類是學習吃力的學生。學習特別輕松的學生對老師講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掌握了,如果沒有展示的機會,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慢慢就表現(xiàn)為注意力分散,老師提問他的時候這些學生一般都能回答出老師的問題;學習吃力的學生因為沒有聽講,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甚至全然無知,日積月累下去慢慢就變成后進生。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應該給予糾正。
從教師這個角度說,課堂設計的時候應該盡量設計一些活潑有趣的活動環(huán)節(jié),盡量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生字詞學習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做一做,效果還是不錯的。例如 學“壯”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攥攥小拳頭,伸伸小胳膊?!芭馈钡臅r候伸開小手指,在桌子上爬一爬,既增添了學習的樂趣,學生們也明晰了爬字構造,不會把“爪”寫成“瓜”了。工作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數(shù)量詞不太會用,我就編寫了量詞歌:一輪明月,一個太陽,一個腦袋,一條眉毛,一只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巴,一顆牙齒,一條舌頭……學生們其樂融融指著、唱著,學習充滿了快樂。有時候老師平易近人的教態(tài)、親切溫暖有感染力的語言,都會拉近學生們與老師的距離,就會極大地調(diào)動他們聽講的注意力。此外,老師還可以拿出殺手锏——小組比賽。為了集體的榮譽而戰(zhàn),學生們的注意力、課堂參與度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可以在講課的時候,走到班級學生們中間,近距離和學生討論、提問。物理距離的拉近,讓學生感覺老師和他更近,老師在用心關注他。在學生們中間講課,學生的視線遷移發(fā)生了變化,更能提高他們的參與度。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我很喜歡聽一位數(shù)學老師的課,他提問的時候,從來不叫我們的姓,只叫名字,“建明”“萍”“鎮(zhèn)宇”“業(yè)紅”每次被他喊到,都感覺很親切、很好玩,聽課也很認真,課堂上彌漫著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學得很開心,我們也可以適當這樣叫叫班上的小可愛,說不定能收到驚喜。
一些普遍意義上的優(yōu)秀學生課堂上為什么注意力也不集中呢?關鍵是課堂上得不到重視,平時又很少和老師有交集,他們會以為老師不喜歡自己。這樣的學生班級中也有不少。這就提醒我們只要有機會就要和這些學生們多接觸,在交流中增進彼此的了解,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也可以適當給這些學生分配些任務。一節(jié)語文課上,可以將60%左右的需要認識的生字教學任務分給這些學生,讓他們充當小老師,在互助學習中幫助其他的學生認讀。也可以鼓勵他們在學習活動需要轉(zhuǎn)換的中間給大家講一個2分鐘左右的小故事,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這類學生被認可的感覺和成功的喜悅被極大激發(fā),小臉蛋上就會洋溢著幸福多彩的神情,上課積極聽講的熱情就會被重新點燃,進而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學生。
最難的應該是幫助學習吃力的學生了。這些學生有時候一整節(jié)課都不舉手回答問題,當老師的眼睛看向他的時候,他很少與老師對視,甚至已經(jīng)神游天外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過程,不要苛求學生一下子就改掉,“雖是惡,既有起色,亦屬可喜”。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能長期堅持引導學生改掉不良學習習慣。林正文教授的《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里面有一種“區(qū)別增強”方法,說“采取漸進方式,分階段逐步要求學生遞減該不當行為之發(fā)生次數(shù),最后見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沒有的情境”。智皓是一名課堂上注意力常常保持不足5分鐘的學生。一節(jié)課如果兩個活動內(nèi)容,他最多能保持10分鐘左右的聽課時間。為此我和他約定,每一節(jié)課舉手回答問題一次或是與老師目光交流一次,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智皓做到了,我就把標準要求依次調(diào)高到兩次、三次,智皓注意力集中的越來越長了。
教學是一門藝術,愿我們的課堂在藝術的指引下綻放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