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寧
中國畫是一門十分獨特的藝術,學習和實踐中國畫需要相應的文學、哲學修養(yǎng)和科學的世界觀,而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須具有哲學家的思維、詩人的情感和雜技演員的技巧。
在學習中國畫過程中,始終要解決的是“道”和“技”的問題,對道的認識、感悟和把握決定了藝術家的精神向度和品位,而“技”為凸顯“道”提供了必需的實現(xiàn)手段。一定的社會經(jīng)歷和人生歷練,廣泛的閱讀和對各種藝術文化的借鑒,無疑使畫家對“道”有著更深的認識和體悟。
我選擇中國人物畫,是因為我熱愛生活中各式各樣美的畫面。通過筆下的人物,可以表現(xiàn)我對這個世界的贊美,在傳神達意中抒發(fā)情感,折射出我的精神和追求。但人物畫對技術的要求對我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可因為熱愛,再苦再難都堅持了下來。
中國畫的傳統(tǒng)很豐厚,經(jīng)典作品無數(shù),但較之于山水畫和花鳥畫,人物畫發(fā)展似乎不如前者,這對當代人物畫家而言既是難題,同時又蘊藏著極大的發(fā)展空間。
我學習人物畫,一開始就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氛圍中進行的。我畫過素描石膏幾何形體、靜物、石膏人像,以及水粉靜物、風景和人物寫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一直伴隨我、使我受益匪淺的是不間斷地速寫。不管用鉛筆、鋼筆,還是毛筆,都是用線條記錄和塑造一切。這個線,便成了我學習實踐中國畫最根本的“生命線”。
我沒有太多臨摹古人的作品,而是選擇喜歡的現(xiàn)當代人物畫家作品進行臨摹,包括王淑暉、姚有多、杜滋齡、華三川、劉旦宅、黃胄、方增先、劉文西、周思聰?shù)?。他們肯定都臨習過古人的畫,才有了現(xiàn)在的面貌,而我臨摹他們的作品更為直接。臨摹前輩作品的目的是揣摩他們的用筆用墨和線條技法,看起來是在解決技的問題,但同時也在很多藝術家的談畫語錄中體會“道”的問題。比如長安畫派幾位大家的談話語錄我都認真讀過多遍。
我實踐的是小寫意人物畫?!皩懸狻倍株P鍵在“寫”,目的是達“意”,沒有“寫”就沒有“意”。而寫與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寫意”,我長時間練習書法,反復臨寫過顏真卿、歐陽詢等人的碑帖,臨寫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不計其數(shù)。在《文化藝術報》做編輯部主任和總編輯期間,我寫稿、改稿、簽發(fā)稿件等都是用毛筆完成,目的是掌握毛筆。我堅持這樣的觀點: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只要是寫意畫,看作者的落款就知道其作品水平的高低。為此,我仍在努力。
關于技,很大程度上是案頭功夫和筆墨功力問題。當然人物畫還有造型問題,以形寫神,形的問題沒有解決,“神”便免談。而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我,為此我也暗自花力氣解決,同時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步提高。常言道,熟能生巧,只有在對工具和語言掌握熟練的前提下,質(zhì)才能有提升可能。黃胄先生當年每天要畫近一刀宣紙,我們能畫多少呢?所以,技要靠練。
有了造型基本功和筆墨的駕馭能力還不夠,重要的是要有生活,要有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提煉美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畫家能否出好作品的關鍵,需要畫家的天才和悟性。再高一步,就是畫作的精神性,即畫家是否在畫作中注入自己的精神。說起來似乎比較抽象,但這是畫面上首先表現(xiàn)出的氣息,有無個性,有無情感,通過畫作一目了然。沒有一種精神通過畫面?zhèn)鬟_給觀者,即便制作精細也仍處于一種技術范疇,不能稱為好作品。
這些年,我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鮮活,有生氣而不落俗套,去探索一種有個性的中西結合的中國人物畫及其表現(xiàn)形式,并力求通過作品給觀眾帶去一種生命的活力。當然,藝無止境,這是我一生要追求的目標。
《年年有余》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