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元
1929年,廣漢當(dāng)?shù)厝搜嗟勒\意外發(fā)現(xiàn)一個藏有300余件玉石器的寶物坑,揭開了古蜀國神秘面紗的一角。當(dāng)時此地屬于廣漢縣中興場,依據(jù)考古學(xué)命名慣例,命名為“廣漢中興古遺址”。195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人員對這一帶進(jìn)行文物普查,考慮到此處原地名為“三星伴月堆”,當(dāng)?shù)厝撕喎Q“三星堆”,遂將此處正式命名為“三星堆遺址”(僅指遺址南邊有三個土堆的部分)。[1]1986年兩坑發(fā)現(xiàn)時,考古界繼續(xù)將該遺址命名為“三星堆遺址”(范圍擴(kuò)大至整個遺址12平方公里);后來又發(fā)現(xiàn)遺址為古蜀都城,遂稱為“三星堆古城”?!俺了瘮?shù)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被稱為“20世紀(jì)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從此,“三星堆”享譽(yù)世界。
2019年底至2000年初,在原祭祀坑旁邊又發(fā)現(xiàn)六個祭祀坑,相繼出土青銅器、金器、玉器等各類器物1.5萬余件,其造型的別致和匪夷所思,更是刷新了公眾的認(rèn)知,引發(fā)新一輪“三星堆熱”。在遺址西北角的鴨子河南邊,1997年建成開放的三星堆博物館,慕名而來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
作為廣漢當(dāng)?shù)厝?,筆者自是以“三星堆”為榮耀。正是因?yàn)楣P者為廣漢人,對“三星堆”這個地名的來歷,產(chǎn)生了“考證”興趣,其結(jié)論是以“三星堆”作為該遺址的稱謂,有不妥之處。與此相應(yīng)的是,清乾隆以前即有“寬山”之名,“寬山”很可能是遠(yuǎn)古蜀王的王都城名。
現(xiàn)不揣冒昧,斗膽將這一觀點(diǎn)予以芥獻(xiàn),供方家指正。
1988年2月,由當(dāng)時的中共廣漢縣委辦公室、廣漢縣檔案館編印了一部地方志——《歷代漢州志》。這部《歷代漢州志》的成書,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廣漢的歷史,是后人解讀廣漢史實(shí)最為權(quán)威的文字史料。
《歷代漢州志》序中說:“廣漢,舊稱漢州,古名雒城?!瓘V漢有志,始于后漢。如《廣漢圖經(jīng)》等,僅見之于史籍引述,而不見原著,誠為可惜。其后有明代纂修方志?!盵2]所謂“明代纂修方志”,即指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張珽修編的《漢州志》,后因“兵燹”散失。
現(xiàn)存最早最完善的乾隆版《漢州志》(1746年)卷一《封域志》“沿革”載:“漢州,《禹貢》梁州之域,古蜀國地,商周因之?!盵3]這說明漢州為古蜀國地,從商周時期就因襲傳承下來。至于漢州名稱的來歷及修志,《歷代漢州志》后記中說:“而‘漢州’之立名,則為唐太宗貞觀年間事,亦已一千三百多年了。是故,漢州之史,不可謂不綿長,漢州之志,歷代不絕其纂修?!盵4]
以上摘錄,說明廣漢歷史悠久,屬古蜀國地,修志年代久遠(yuǎn),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且“不絕其纂修”。后來雖原著遺失,但于“史籍引述”中仍然可見其部分傳承內(nèi)容。
讓我們來看看《歷代漢州志》中“寬山”和“三星伴月堆”兩個地名的來歷——
乾隆版《漢州志》“山川”條目第7條:“寬山:治西十五里。”[5]即在當(dāng)時的漢州治所所在地,向西走15里,就是一處名為“寬山”的地方。以現(xiàn)在的方位來看,廣漢城區(qū)距三星堆遺址約為8公里。
乾隆版《漢州志》刊行40多年后,漢州人張邦伸撰輯《繩鄉(xiāng)紀(jì)略》。這里的“繩鄉(xiāng)”,是因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廣漢郡,初治乘鄉(xiāng)(亦作繩鄉(xiāng),今廣漢市)。在該書“山川”條目下載:“寬山:舊志:治西十五里?!盵6]顯然,文字是從乾隆版《漢州志》照錄下來的,只添加了“舊志”二字。這原襲的“舊志”,推測起來,應(yīng)指乾隆版前即有的漢州“舊志”;因?yàn)閺埌钌欤?737—1803)撰輯《繩鄉(xiāng)紀(jì)略》的時間,大致在乾隆帝在位(1736—1795)末期,此時稱乾隆版《漢州志》為“舊治”,不僅間隔時間短,且于情理不合。此即說明,至少在乾隆以前,廣漢“治西十五里”處,就一直有“寬山”地名存在,這也符合廣漢“其后有明代纂修方志”的史實(shí)。這個“寬山”地名,應(yīng)是過去的史志原著散失,但從“史籍引述”中仍然可見內(nèi)容的部分傳承,或是當(dāng)?shù)鼐用翊诳谙鄠鞯慕Y(jié)果。
到嘉慶版《漢州志》(1812年)“山川志”條目載:“寬山:治西十五里。”[7]說法同上,只是去掉了“舊治”二字,說明“寬山”地名猶在。而在同頁“寬山”之后的第三處地名記載:“三星伴月堆:治西十五里?!?/p>
為什么在“治西十五里”處,會同時出現(xiàn)寬山、三星伴月堆兩個完全不同的地名?
到同治版《續(xù)修漢州全志》(1868年)的“山水”條目,只有概況性的兩段文字,其中說:“前志載:漢州山以連山為最。而自銅官山至三星伴月堆,合連山共十一山,未聞高岸深谷之變。”[8]這“前志載”,當(dāng)是指嘉慶版《漢州志》記載,細(xì)數(shù)“自銅官山至三星伴月堆”,果然“合連山共十一山”,其中就有同一處方位“治西十五里”而名稱不同的“寬山”和“三星伴月堆”兩個地名。
令人驚異的是,編者特地說明“未聞高岸深谷之變”,即表明嘉慶十七年(1812年)到同治七年(1868年),共計(jì)56年間,境內(nèi)這11處山形地貌都沒有“高岸深谷之變”,保持原狀。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同一處地理方位“治西十五里”,憑空多出了一處山形地貌“三星伴月堆”之名。這當(dāng)作何解釋?
更令人驚異的是,1921年,來自英國的傳教士漢明燈編纂的《廣漢縣志略》,其中“山脈”條目中列出境內(nèi)8處山形地貌名稱,居然沒有“寬山”而仍保留了“三星伴月堆”,在其條目下記載:“在治西十五里,地形若三星與月相伴?!盵9]以前《漢州志》上清晰標(biāo)明的“寬山”,至此則徹底消失于文字記載,也消失于現(xiàn)當(dāng)代人的記憶。就是當(dāng)?shù)厝?,現(xiàn)在也不知道有“寬山”這一地名了。
從1746年到1921年,“寬山”地名從有到無,最終被“三星伴月堆”取代。這175年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三星堆祭祀坑》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南城墻以北的城內(nèi),也有一條土?。ㄅc南城墻平行),長約200米。其上有兩個缺口,將土埂割為三段,當(dāng)?shù)胤Q之為‘三星堆’?!盵10]
而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者、廣漢人劉少匆先生則考證:“寬山一名,有些奇特。……此山不言其高,只說其寬,可以肯定,它是寬闊而沒有高峰的?!?,距今約兩百年的嘉慶志,在同一地方都出現(xiàn)寬山和三星伴月堆,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可以設(shè)想,原來的寬山,是三星堆向東北方向連續(xù)延伸的高地。乾隆以后,因馬牧河向北和向南改道,寬山被攔腰沖斷,西南部分,被沖成三段,與對岸的月亮灣遙相呼應(yīng)。其余部分呈殘存狀。所以,嘉慶、同治志,寬山均有其名。以后,殘存部分繼續(xù)被河水沖刷,寬山的名稱也被遺忘了?!虼?,如果真正正名,這里不應(yīng)叫三星堆,而應(yīng)稱之謂‘寬山’或古祭臺。”[11]
清嘉慶《漢州志·山川》載“三星伴月堆”
清同治《續(xù)修漢州全志》
北京大學(xué)考古文博學(xué)院孫華教授指出:“大城東、西、南三面城墻上各有若干缺口,其中有的缺口可能是城門所在,但目前還難以確定。在這些缺口中,大城西城墻上的一個缺口最值得注意。這個缺口與西城墻外的城壕相連,缺口處泥沙和卵石堆積很厚,很可能是古馬牧河入城的‘水門’所在。當(dāng)初穿城而過的河流從這里入城,而不是從大城西南角入城的,現(xiàn)在馬牧河的河道是洪水改道后的結(jié)果。”[12]
以上史志及研究者考證表明,至少在1746年的乾隆版《漢州志》刊行前,“廣漢治西十五里”只有一處叫做“寬山”的地名,而“三星伴月堆”的地名,出現(xiàn)在其后,乃因馬牧河改道而將原祭祀高臺沖毀為三段,成為三個高大的土堆,且與月亮灣城墻相呼應(yīng)而得名。
一般來說,地方志記載的本地山川形勝,變化甚少,名稱也大多來自有據(jù),見于史志,且以實(shí)物或口口相傳而遺諸后世。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長、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雷雨介紹道:“這3.6平方公里的三星堆古城,起碼是有三重以上的城圈。第一重城圈是在位于三星堆古城的西北部,我稱之為月亮灣小城。第二重城圈的南界,是以三星堆城墻為界的。第三重是以現(xiàn)在的大城的南城墻為界的。這三重城圈既是不同的功能分區(qū),也代表了不同的營建年代。以功能分區(qū)來講,第一重城圈,主要是分布有大型的宮殿性質(zhì)的建筑,以及一些祭祀的場所;第二重城圈的主要功能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是普通的居民區(qū);第三重城圈的南部,就是享譽(yù)中外的三星堆祭祀?yún)^(qū)。經(jīng)過好幾代人一步一步地?cái)U(kuò)建,到了商代中期的時候,才最終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3.6平方公里的三星堆古城?!盵13]
雷雨先生這段話,說明了三星堆古城核心區(qū)3.6平方公里的三重城圈的功能分區(qū)情況。事實(shí)上,加上城墻外圈,三星堆遺址面積共有12平方公里。三星堆遺址是夏商時期長江流域最大的城邑,是古蜀國的中心都城。其城市規(guī)模和繁盛程度及其神巫祭祀文化,在西南地區(qū)甚至更為廣大的區(qū)域,其影響力是十分強(qiáng)大的。
在古城內(nèi)的那條長約200米、寬約60米、高10多米、與南城墻平行的“土埂”,推測就應(yīng)是3000年前古蜀人專門為舉辦大型祭祀活動而修筑的祭祀高臺。平原上人工夯筑高臺現(xiàn)象很少,人們對巍峨的高臺印象很深。這既高又寬還長的祭祀臺,遠(yuǎn)遠(yuǎn)看去,就像缺了山峰一樣的寬山,古蜀人便形象地稱呼其為“寬山”。廣漢“治西十五里”,剛好是古蜀人都城遺址方位。這座寬山成為遠(yuǎn)近聞名的古蜀國都城的“地標(biāo)”和象征。古蜀人用借代的命名方式,把這座繁榮盛大的都城稱之為“寬山城”。
遙想當(dāng)年,古蜀人舉辦重大祭祀活動時,長長的祭祀高臺上,旌旗飄揚(yáng),鑼鼓震天,巫王和國王集于一身的祭祀主持人,手持金杖,禱告上蒼,風(fēng)調(diào)雨順,福佑百姓。龐大的巫師隊(duì)伍,圍著抬上高臺的牛羊祭品,載歌載舞。高臺下廣場上,萬民跪拜,祈求平安。儀式莊嚴(yán),場面壯觀,感天動地。
這與前面提及的乾隆版《漢州志》上記載的“漢州,《禹貢》梁州之域,古蜀國地,商周因之”相吻合。
后來,因一場驚天變故,古蜀人將王國所有的祭祀神器砸爛焚燒,拋入多個土坑掩埋。余下的族人棄城而逃,古城遂成廢墟。城池毀棄后,一代一代后人憑記憶將“寬山”城名傳承下來。因?yàn)榈孛N(yùn)含歷史事實(shí),約定俗成的地名是有源頭有故事的,很難更改。于是,信史的編撰者就把“寬山”寫進(jìn)了《漢州志》。后來,當(dāng)寬山祭祀高臺被馬牧河洪水沖斷為“三個土堆”,就有了“三星伴月堆”地名。到1921年,來自英國的傳教士漢明燈編纂《廣漢縣志略》時,因不見寬山高臺形象,自然就不再標(biāo)注“寬山”,只是標(biāo)注能看見的“三星伴月堆”,且特別解釋“地形若三星與月相伴”。到了百年后的現(xiàn)在,三個神秘的土堆,也僅剩下一個被保護(hù)起來的“殘堆”,供人憑吊,懷古。
由此推論,3000年前古蜀王的這座都城名字,當(dāng)時很可能就叫“寬山”?!皩捝健弊鳛檫h(yuǎn)古蜀王的王都城名,由民間代代傳承到后世。后來的史志編撰者也會到現(xiàn)場考察,以確保其名的真實(shí)性和傳承性。
根據(jù)以上考證,“三星堆”這個地名,系在1956年文物普查時,根據(jù)當(dāng)?shù)厝朔Q呼的“三星堆”地名而正式使用的;1986年,廣漢發(fā)現(xiàn)古蜀兩個大型祭祀坑,考古界遂將該遺址繼續(xù)命名為“三星堆遺址”??贾T歷史,此處在清嘉慶時期才出現(xiàn)“三星伴月堆”之地名,“三星堆”系后來由“三星伴月堆”簡化而來;而至少在乾隆以前,此處就一直有“寬山”地名存在而無“三星伴月堆”之名。而且“寬山”之名很可能是遠(yuǎn)古蜀王的王都城名,由民間代代傳承的地名。既然“寬山”地名出現(xiàn)時間比“三星伴月堆”更早,歷史文化內(nèi)涵也更豐富,為尊重廣漢地名歷史,筆者建議,宜將“三星堆遺址”改為“寬山遺址”,“三星堆古城”改為“寬山古城”,“三星堆文化”改為“寬山文化”。
1986年三星堆二號坑出土面貌(江聰攝影)
1986年三星堆二號坑出土青銅大立人像場景(選自三星堆官方微博)
注釋:
[1][1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9頁,第12頁。
[2][3][4][5][6][7][8][9]中共廣漢縣委辦公室、廣漢縣檔案館編印《歷代漢州志》,第1頁,第47頁,第1377頁,第50頁,第247頁,第411頁,第1073頁,第1358頁。
[11]劉少匆:《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經(jīng)〉斷想》,昆侖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4頁。
[12]孫華:《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文史知識》2017年第6期。
[13]見2022年5月4日央視CCTV—9紀(jì)錄頻道播出大型考古紀(jì)錄片《又見三星堆》第六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