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動 通訊員 黃峰 萬狄
城市因人而豐盛向前,生活在鄂州的每一個人都能深切感受到這座城市令人矚目的變化:道路寬了、公園多了、環(huán)境美了……而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守護者,平凡又特別的他們,用汗水守護著這座城市。晨曦微露之初,他們已踏上征程,夜幕降臨之時,他們仍未停歇。
城市有光,向陽而行,在其中,有一群城市“追光者”,他們默默用行動捍衛(wèi)城市榮光,今天,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柯昌全
人物畫像:
永不言退的“橙衣戰(zhàn)士”
堅守崗位的“馬路天使”
第一次見到柯昌全便被他的熱情感染了,他的臉上總掛著笑意。誰能想到,眼前的他竟已在環(huán)衛(wèi)系統(tǒng)工作23年,幾乎占據(jù)了他的半段人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笔撬麖臉I(yè)的初衷。
“做一個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勞動者?!笔撬恍笂^斗的精神指針。“城南有個柯昌全,樣樣工作走在前?!笔嵌踔莪h(huán)衛(wèi)系統(tǒng)同行對他的評價。
柯昌全,現(xiàn)任鄂州市市容和環(huán)境衛(wèi)生中心城南環(huán)衛(wèi)所所長,曾獲評“湖北省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還被選舉為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每天,當人們還在甜蜜酣睡,柯昌全便執(zhí)帚長街,迎接城市第一縷陽光。寒來暑往、連朝接夕,他用腳步丈量著城市每一個角落,守護著萬家潔凈。
“哪里有釘子戶,就找柯昌全”,最開始從事城管工作時,他干的是環(huán)衛(wèi)收費員,要收錢可想而知是個不討好的活。為了得到居民的支持,他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經(jīng)常吃“閉門羹”,他不計前嫌主動幫住戶倒垃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一次不行來第二次,用真誠和真心打動群眾。
就是這種傻辦法,他說服了一個又一個不愿交費的市民,完成了領導交辦的任務。2000年,他一個人收取衛(wèi)生費30多萬元,超額完成了10萬元的收費任務。
2013年,他正式“接棒”環(huán)衛(wèi)所,城南環(huán)衛(wèi)所是個大所,清掃保潔面積有110萬平方米,占城區(qū)清掃保潔面積的三分之一。點多線長面廣,來往的車輛和行人川流不息,是鄂州對外形象的窗口,“五城同創(chuàng)”大型檢查活動的必經(jīng)地段。
雖說當了“干部”,可他一點“干部”樣也沒有,他深知,只有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才能帶好隊伍。過去,環(huán)衛(wèi)清掃作業(yè)實行“二掃二?!?,即早、晚兩次清掃保潔。為了扮靚城南的“窗口”形象,保證條條道路“全天候”整潔,他改革作業(yè)方式,變“二掃二保”為“三掃三?!?,即早晨、中午、下午三次大掃,上午、下午、晚上三次保潔。
作業(yè)方式轉變后,工作量增加了三分之一。為了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他推行“掃運分離”,即空垃圾桶換滿垃圾桶,同時推行機械化清掃保潔。這些措施的實行,不僅工作效率質量提高了,環(huán)境衛(wèi)生提高了,職工勞動強度減輕了,而且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每月的清運費節(jié)約2萬多元。
翻開他的工作日志,每天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每天早晨4點鐘上班,上午帶著行管人員復查,清掃市民過早后亂丟的餐具垃圾;下午組織職工對臟源多發(fā)地段進行突擊清掃;吃晚飯后,又上班到路上督辦清運垃圾;晚上10點鐘后下班——這就是他一天的工作流程。
一次次“帶病”上陣,多少個夜晚、節(jié)假日,他舍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反復巡查包保路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動下,職工們心氣足了,干工作更賣力了,城南所的各項工作越來越好,環(huán)衛(wèi)職工與市民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沒有發(fā)生一例矛盾和糾紛,多次受到市領導的表揚。
面對外界的交口稱贊,他總是淡然一笑,“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一位‘城市美容師’,我得到了很多的榮譽,唯有實干,才能無愧于心?!?/p>
周根良
人物畫像:
下水管道的“清道夫”
疑難雜癥的“土專家”
提到市政設施人,你能想到什么?他們仿佛是“無所不能”的存在,下水管網(wǎng)清淤、高溫下修補瀝青路面、大雨中進行城市防澇排漬、風雪里除雪融冰、早出晚歸及時搶換井蓋井篦……樣樣不在話下。
鄂州市市政設施管理處維修隊隊長周根良談到專業(yè)知識時總是滔滔不絕,正是這份在外人看來很“危險”的工作,周根良一干就是20多年。
鉆下水管道、下臭水溝,徒手清理堵塞下水道的垃圾,這些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工作,對于周根良和隊友們卻是“家常便飯”。這些年來,周根良挑戰(zhàn)過各種急難險重的疏通任務,每次都能勇挑重擔、不負眾望。他鉆過城區(qū)最深的下水道,嚴家灣泵站附近,離地面有17米;不止一次清淤時徒手清理過腐爛的死豬等禽畜尸體,盡管當時嘔吐得一塌糊涂,但他仍然挺住堅持工作;常年工作在封閉狹窄的管道里,人必須弓著身子,遇到80厘米管徑、水位又較高時,人基本只能爬行,身上穿的簡易下水衣根本不起作用,臭糞污水甚至濕透了內衣;兩個檢查井之間的管道一般是50米,里面的淤泥雜物全靠人工鏟出,然后一桶一桶地送到井口,用絞車吊到路面上。
高溫下修補瀝青路面,是周根良和隊友們的必修課。他回憶道,2015年修補武昌大道瀝青路面時,正值罕見高溫天氣,踏上鋪攤開的瀝青,雙腿都無法挪動,隊友都有些畏懼。此時,如果不趁熱攤平、攤勻瀝青,就將前功盡棄。周根良拿起鐵鍬就干,看似簡單的工作做來卻十分艱難。由于長時間炙烤,周根良的腳板都起了血泡,但他一直強忍疼痛,堅持工作。當隊友發(fā)現(xiàn)他鞋子上染紅的鮮血,才知道周根良受了傷。飯后,隊友爭著要接替他的工作,他堅決不同意。一天艱難地過去了,大家以為第二天周根良來不了,可是第二天七點隊伍集合,周根良照樣參戰(zhàn),細心的隊友發(fā)現(xiàn),他換了一雙大碼的鞋子,雙腳板纏上了厚厚的紗布。修補武昌大道瀝青路面歷時10天,周根良每天到崗,隊友佩服不已。鋼鐵戰(zhàn)士釋放出來的精神力量,讓人震撼,給人激勵。
周根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在市政設施維修工作中,他勤于思考,熱愛學習,喜歡鉆研業(yè)務知識,注重從失誤和教訓中總結積累經(jīng)驗,成了熟悉市政設施維修業(yè)務的“土專家”。 鄂州市老城區(qū)許多背街小巷的下水道,因年代久遠,無施工圖紙和技術資料,幾十年都沒有清掏,淤塞嚴重。每逢大雨,污水量大,周邊居民苦不堪言。加之下水道曲折蜿蜒,有近百米沒有檢查井,人工深入管道作業(yè)非常危險,被大家戲稱為“疑難雜癥”,沒有解決辦法。周根良接到領導交辦的清掏任務后,立即現(xiàn)場踏勘,他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很快弄清下水道的走向。在此基礎上,他憑著自己多年積累的技術經(jīng)驗,思考和研究管道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破解了各種瓶頸和疑難雜癥,圓滿解決了各種管道堵塞的問題,為老城區(qū)近萬余戶居民解除了困擾多年的污水漫溢難題。
其實,每一個鄂州城市守護者所做的事,都不簡單,他們在嚴寒酷暑中堅守,與臟活、累活打交道,龐大的工作量淹沒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許根本無人可見。然而,正是這細微之處默默修飾城市的角角落落,才有城市燈火輝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