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英,孔令娟,吳曉亮,張二鵬
(1.合肥豐樂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安徽 合肥 230001)
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每年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全國超過65%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我國人多地少,每年糧食進口量持續(xù)增加。2020年我國凈進口大豆9 553 萬t,凈進口谷物3 371 萬t,按當年同類單產計,仍需增加0.59 億hm2農田才能保證糧食安全。提高耕地的復種指數,是提高糧食總產,確?!爸袊说娘埻肴魏螘r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途徑之一。再生稻是頭季水稻收割后,稻樁上休眠芽萌發(fā)生長成穗而收割的水稻,具有一種兩收的特點,能提高復種指數和單位面積產量,是增加水稻總產量的途徑之一[1]。
安徽省是水稻生產大省,水稻種植面積在254.48 萬hm2以上[2],江淮及其以南地區(qū)溫光資源豐富、雨熱同季,種植水稻“一季有余,兩季不足”,是發(fā)展再生稻的適宜區(qū)[3-4]。2020—2022 年全省再生稻種植面積分別為1 465.5、2 064.0、2 886.0 hm2,呈逐年上升趨勢,再生稻平均產值為29 970.5 元/hm2以上,純收益為12 718.0 元/hm2,顯著高于雙季稻和一季稻,同時再生稻化肥、農藥使用量少,成本低,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5-6]。加快再生稻的推廣,對保障安徽省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多年機收再生稻的試驗示范基礎上,總結出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guī)程,以供再生稻生產參考。
根據安徽省光、溫、水等條件,適宜或基本適宜再生稻生產的面積至少有100 萬hm2,發(fā)展再生稻生產的潛力巨大。劉敏華[7]指出,在安徽單、雙季稻過渡帶,年平均氣溫10℃~23℃,有效積溫3 650℃以上,可滿足再生稻安全齊穗要求,為再生稻適宜推廣區(qū)域。王貴學等[8]結合聚類分析和生產實際,將安徽省再生稻栽培區(qū)分為皖南山區(qū)再生稻適宜區(qū)、沿江再生稻適宜區(qū)、江淮再生稻適宜區(qū)和沿淮再生稻次適宜區(qū)4 個氣候生態(tài)區(qū)。其中皖南山區(qū)為發(fā)展再生稻最適宜區(qū),而在沿淮地區(qū)熱量條件相對較差,秋季低溫較早,對再生稻再生季節(jié)抽穗揚花有一定影響,應注意安排早熟品種。
再生稻品種的選擇,應該從多個性狀綜合考慮[9-10]。頭季稻的生育期不宜超過135 d,控制在8 月15 前收獲,確保再生季稻在9 月12 日前安全齊穗;稻瘟病抗性達到中抗水平,最好能抗稻飛虱;抗倒性強;結實率高,頭季稻85%以上,再生季稻80%以上,或超過對照;再生能力強,頭季稻產量9 750 kg/hm2以上,再生季稻產量5 250 kg/hm2以上;稻米品質頭季稻3 級及以上,再生季稻2 級及以上。安徽省開展的品種篩選發(fā)現,豐兩優(yōu)香一號、六兩優(yōu)香11、晶兩優(yōu)華占、晶兩優(yōu)534、荃優(yōu)絲苗等品種適宜在安徽省作再生稻種植。
再生稻栽培采用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在安徽地區(qū)播種期的“倒春寒”和再生季稻9 月中旬抽穗揚花期的“寒露風”易對再生稻產生低溫冷害影響[11]。為獲得高產穩(wěn)產,再生季稻能安全齊穗十分關鍵,在3 月旬平均氣溫≥12℃的適宜播種期內盡量早播。選用工廠化育秧技術化解育秧風險,采用水稻專用育秧基質,基質無板結。雜交稻選用30 cm×60 cm(270~300 盤/hm2)規(guī)格盤,常規(guī)稻選用24 cm×60 cm(480~525 盤/hm2)規(guī)格硬盤;雜交水稻大田一般用種量22.5~25.0 kg/hm2,常規(guī)稻用種量52.5~60.0 kg/hm2。催芽前先曬種,用25%咪鮮胺乳油2 000~3 000 倍液浸種消毒,防止帶菌,種子出芽做到“快、齊、勻、壯”。秧齡控制在15~18 d,葉齡控制在3.5~4.5 葉,苗高15~18 cm,白根多,秧苗生長整齊健壯無病。
大田采用大型旋耕機干耕干作,然后復水用小型機械整平,機插秧要求田面平整,高低落差不超過3 cm,耕整作業(yè)深度小于15 cm。插秧前留水深1~3 cm,擱置1~2 d。合理的密度對再生稻產量有重要影響,要對種植過程進行有效控制。通常情況下,栽插密度略大于單季雜交稻。雜交稻機插規(guī)格為25 cm×(13~15)cm,插足27 萬~30 萬穴/hm2,每穴2~3 粒谷,基本苗75 萬~105 萬株/hm2;常規(guī)稻機插密度基本相同,每穴3~5 粒谷,基本苗150 萬~210萬株/hm2。
施純氮(N)165~195 kg/hm2,磷(P2O5)75.0~90.0 kg/hm2,鉀(K2O)165~195 kg/hm2,氮∶磷∶鉀(N∶P2O5∶K2O)比例為1∶0.5∶1。氮肥用量的40%作為基肥,30%作為分蘗肥,30%作為穗肥;分蘗肥分兩次施用,一次在移栽后5~7 d秧苗返青后施用,施用氮肥用量的10%,另一次在移栽后15 d 葉色褪淡時施用,施用氮肥用量的20%;磷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用;鉀肥用量的50%作為基肥,30%作為分蘗肥,20%作為穗肥。頭季稻齊穗后15~18 d 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鉀45~60 kg/hm2作促芽肥,促進再生芽迅速萌動,提高再生苗率,從而提高再生季稻產量。
栽插時田間保留1 cm 左右的薄水層,做到淺水機插;返青期、孕穗期、開花期保持3~5 cm 的淺水層;分蘗期、穗形成期和灌漿前中期采用濕潤間歇性灌溉為主。做好烤田和擱田,烤田在達到夠苗數的80%~90%時進行,烤到田面微裂呈雞爪痕,腳踩不陷泥,有腳印不粘泥為度;擱田在頭季稻收割前施用促芽肥或保根肥后,讓水層自然落干后進行擱田,直至頭季收割,擱田以收割機碾壓時稻田土壤不明顯沉降破壞,但不過度發(fā)白為宜。
依據田間病蟲測報,頭季稻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和二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害。重點防治紋枯病,在水稻分蘗盛期用40%井岡·蠟芽菌可濕性粉劑600 g/hm2預防控制。草害防治上采取“一封二殺三補”的除草方法,移栽前2~3 d 用丁草胺封閉,栽后在稗草和千金子3~5 葉期,用稻喜,兌水均勻細噴霧。
頭季稻在90%籽粒成熟、全田10%的稻株可剝見再生芽或休眠芽開始破鞘見青時,擇晴天收割。機械收割采取“回”形收割技術,離田埂就近卸谷,盡量減輕收割機對稻樁的碾壓,保留30~40 cm 的稻樁高度。收割機應兼具水稻秸稈粉碎功能,收割后應及時清理稻草。
頭季稻收割3 d 內,田間要保持濕潤,既不能淹水,又不能太干。收割前后遇高溫干旱天氣,最好是土壤濕潤收割,收割后要及時灌跑馬水。若天氣正常,則可在收后2~3 d 復水,濕潤發(fā)苗。待再生蘗長出后,逐步恢復淺水層,做到淺水勤灌。再生稻抽穗前后是需水量最大的時期,這時應保持6~7 cm 水層。抽穗揚花時,若氣溫下降,可灌9~12 cm 的深水層,以養(yǎng)穗防寒。灌漿后,轉為干干濕濕的灌溉方式,養(yǎng)根保葉,增加后期光合產物生產與運轉。成熟時再落干田。
再生季稻施肥量:純氮(N)150.0~180.0 kg/hm2,鉀(K2O)90~120 kg/hm2。氮肥用量的40%~50%作為保根肥,50%~60%作為促苗肥;鉀肥用量的40%作為保根肥,60%作為促苗肥。保根肥于頭季稻齊穗后20~25 d 施用,促苗肥于頭季稻收割后3~5 d 結合復水施用。再生稻抽穗達50%時,用赤霉素45~60 g/hm2兌水750 kg/hm2噴施[12]。
重點防治螟蟲、稻飛虱、稻瘟病等,根據當地的病蟲測報,結合蟲情及早進行防治。
當全田90%左右的再生稻籽粒黃熟時,擇晴天收獲,秸稈全量還田,收割后及時旋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