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一種連名字都很有意思的柑橘正悄悄成為人們的新寵,它就是耙耙柑。
耙耙柑早些年主要在四川種植,熟果捏起來軟軟的,因此被四川人稱作“耙耙柑”。
耙耙在四川話里,就是軟的意思。但其實耙耙柑有自己的學名,叫“春見”,春見柑橘就是它。
春見柑橘如其名,只有快到春天才能見到,一旦錯過還要再等一整年,所以當下吃才好。
它原產于日本靜岡縣,是由清見橘橙和椪柑(即蘆柑)雜交而成。相比普通品種的柑橘,它更多汁,甜度也更高,囊壁極薄,皮超級好剝。而且橘瓣大,剝開皮就能見到一粒粒飽含汁水的果瓣。耙耙柑還以清甜聞名,一入口便汁水滿溢,清甜的味道彌漫口中,沒有一點渣,只有濃濃的柑橘味,十分爽口。清甜中有些若隱若現(xiàn)的微酸,恰好提升了整顆耙耙柑的風味。另外,耙耙柑屬于基本沒有籽的柑橘品種,吃的時候,不會有任何障礙。一瓣、兩瓣……不知不覺就吃完一整顆。
很多人容易把丑柑和耙耙柑混為一談,但它們不是同一品種。耙耙柑的外皮薄、軟、光滑,丑柑厚、硬、凹凸不平;口感方面,丑柑酸甜,而耙耙柑則是細嫩清甜。耙耙柑的果肉和皮,有的包裹緊,有的包裹松,但是都非常好剝。
剝好皮后,就可以觀察到耙耙柑果肉非常飽滿。很多包裹果肉的外層薄膜都被撐開了,露出小珠子一樣的果粒。耙耙柑吃起來細嫩無渣,還有個原因就是這層薄膜,比常見柑橘薄許多,薄薄的一層直接吃也幾乎感受不到什么渣。取掉薄膜吃就更棒了,一瓣一瓣純果肉,直接丟進嘴里,就可以體驗到純正的爆珠感受。
春見,是1979年在日本以清見和椪柑雜交育成的新品種。1996年才作為正式品種予以登記。皮薄肉厚、個大飽滿、汁水充足,集橙子、橘子和柑橘的優(yōu)點于一身。吃上一口清甜滑嫩,像是鮮榨果汁一般,被譽為“21世紀希望”的柑橘品種。
如此優(yōu)秀的品質,源于春見粑粑柑的生態(tài)無污染產地。和風靡全國的愛媛橙一樣,耙耙柑也來自著名的“柑橘之鄉(xiāng)”——四川眉山。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處在岷江中游和青衣江下游,有豐富的灌溉資源。這里的土壤,大部分為黃泥紫色土,而且是微酸性土壤,非常適合種植柑橘。
春見的生長周期非常長,大約是270天。當?shù)毓r們嚴格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在果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催熟不打蠟,堅持樹上自然熟,只為吸收純凈的滋養(yǎng)。為了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果農也從不吝惜優(yōu)良的有機肥。嚴格測土配方施肥,給每一顆果子進行人工套裝。在自然環(huán)境良好的基礎上,春見柑橘為保證質量,還堅持著一系列種植標準:使用獨立山泉水源,保證整個種植過程無污染、無農藥,使每棵柑橘樹都能自然生長。
汗水結晶而成的春見,都是果農們人工采摘得來的。每一顆果子都經過嚴格的篩選,正是這種匠人精神,才讓你們拿到手的每一顆春見都稱心如意。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么叫“春見”?直到吃上一口,沁人的甜蜜直達心底,混合著輕微如初戀的酸澀,仿佛沐浴著春風,和愛人在河邊漫步。這名兒起得太合適了!而且春見比橙子更清甜,中心甜度可以達到15.1。綿柔入口的鮮嫩果肉,粒粒分明,一口咬下去,甜蜜汁水滿口飛濺,猶如瓊漿玉露。
用兩顆春見就能榨出一杯鮮果汁,更富含大量維C,老少皆宜。而且柑類不同于桔類有熱性,即使多吃也不用擔心上火。一箱是5斤,有中果、大果、特大果三種果徑大小可選,師姐建議買大果以上的,吃起來體驗感更好。
只有這兩三個月才能見到的耙耙柑,一旦錯過還要再等一整年,這不得趕緊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