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名宜
新冠疫情暴發(fā)至今已經三年多時間,疫情防控進入到新階段。疫情流行期間學校教學理念也從“停課不停學”深化為“教學方式線上線下及時轉換”,這種線上線下切換的教學模式給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筆者結合任教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教學改革,以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探討后疫情時代的線上線下開放式學習網絡的教學改革路徑。
后疫情時代,高校師生需要共同應對新冠疫情在教學上帶來的挑戰(zhàn)。疫情暴發(fā)時,“停課不停學”的高校教學工作需在短時間內從線下教學轉換為線上教學,更是需要盡可能做到“一人一案”,針對每一位學生可能遇到的各種特殊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在傳統(tǒng)的線下課堂中,教師主要在教室中擔任知識的傳播者,口語講述為主、多媒體設備展示為輔,將具體知識與學生進行連接。學生則作為學習者,可以對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實時反饋,但學生的實時反饋往往是即時的表情、情緒和言語,無法形成記錄,教師只能憑借記憶和感覺進行教學復盤和總結。后疫情時代,教師同樣擔任知識的傳播者,但其角色從知識的傳播者,逐漸轉換為知識的節(jié)點,將散落在網絡和信息事物載體的碎片化知識進行整合,積極與信息資源建立聯(lián)系,以教學交互理念量化課堂實時效果,線上線下聯(lián)合開展的復合型學習,保證教學交互活動的順利進行。
教學方式切換的緊迫性和適應性需要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所準備。疫情暴發(fā)等特殊時期,所有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情況可能轉化為以下三種情況:全部學生線上學習、線上線下學生人數相近、個別少數學生無法返校。其中,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方式能夠糅合多種教學形式,較好地適應空間和場景的多樣性。
線上線下教學場景的轉換難點在于如何將線下傳統(tǒng)課堂與學生的實時互動反饋、情感交流需求和參與儀式感有機融合于線上課堂;同時線上課堂的優(yōu)勢要素,例如不受時空局限的自主性、知識內容的分布式認知和課堂教學數字化,能夠與線下日常教學相輔相成,大大降低教學成本與提升教學輻射范圍。
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OMO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顛覆了以教師為核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融合線上教學的突破時空局限和可復制的資源分享以及服務再生優(yōu)勢,同時滿足線下真實場景的實時互動和情感交流的需求。OMO教學模式可以兼容線上線下靈活交替的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和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混成學習模式(Hybrid Learning)。“教學交互”概念由戴維·里亞爾等學者提出,后經由國內外多名學者在既有研究對教學交互分類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本文在已有研究者基于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建構的教學交互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將教學交互的四個層次(操作交互、尋徑交互、意會交互和創(chuàng)生交互)根據參與度和自主性的高低為標準,探討不同課堂場景下教師根據自身教學需求選擇何種交互方式更佳(見下表)。
表 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教學交互二級類目表
1.操作交互層面。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聯(lián)合現(xiàn)實和虛擬多元課堂空間,以媒介為中介,選擇與特殊時期課堂空間特點相匹配的教學媒介平臺,保障線上線下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為適應“線上線下及時轉換”的特殊時期,教授者與學習者均需學習如何在不同課堂場景中與媒介技術進行交互,在理解不同技術媒介的功能與特征的基礎上,教授者根據場景需求選擇與之匹配的媒介平臺,構建適合特殊時期教學需求的復合學習空間。
在真實課堂的物理環(huán)境中,提前搭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空間,不僅能夠數據驅動傳統(tǒng)課堂的可復制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是在特殊時期短時間內實現(xiàn)線下真實課堂與線上虛擬課堂場景無縫銜接的關鍵。例如,由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研發(fā)的“雨課堂”在日常教學中能夠彌補傳統(tǒng)課堂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周期性教學數據存儲、分析和可視化的能力,能夠有效打通物理課堂和線上資源的同步推送、分享和保存,并且通過“不懂”等互動按鈕和實時彈幕記錄課堂情況,有助于后期對教學效果進行復盤。
特殊時期的教學場景需要教師綜合實際線上線下課堂人數、學生情況與教學需求等要素,實現(xiàn)跨平臺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的同步。在特殊時期操作交互層面的復合學習空間場景更為多樣化,物理環(huán)境也從單一的課堂環(huán)境轉化為多種可能場景,例如教師全線上授課的物理環(huán)境、疫情期間學習者的居家環(huán)境和部分學生在校的課堂環(huán)境。虛擬環(huán)境則包括教師直播場景、錄播場景、班級虛擬社群和一對一溝通場景等,線上教學場景將比日常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課堂承載更多的教學活動和任務,發(fā)揮跨平臺優(yōu)勢,教學場景、互動平臺、社交媒體工具三者有機結合,才能高效適配多元課堂場景。
2.尋徑交互層面。尋徑交互層面,學習者為了達成學習目的,在學習環(huán)境中尋找能夠與之交互的人、符號、標記、線索,可具體分為直接尋徑、間接尋徑和助人尋徑。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能夠將傳統(tǒng)課堂中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呈現(xiàn)與線上學習空間中知識碎片化和分布式認知相結合,教師的重點不在于“教”特定的知識,而在于“導”,引導學習者建立系統(tǒng)化結構化知識框架,學會如何識別和篩選與學習目標匹配的信息節(jié)點。以“雨課堂”教學平臺為例,在面授教學時可根據課程進度同步推送多媒體、超鏈接或線上資源給課程學習者,全線上教學并不局限在教學平臺中,也可以在社交媒體中建立班級群組,課前發(fā)布預習資料,課后分享課程相關內容,通過繪制課程的思維導圖彌補知識碎片化分布導致的熵。
與信息源(人)的交互,跨平臺教學,線上教學模擬真實面授課堂,通過彈幕、評論、投票和線上課間習題等多種模式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實時雙向交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體中的學習小組或課堂群組,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場所和解決問題的反饋。社交媒體上的虛擬班級社群是復合學習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者提出問題、尋找課堂學習伙伴、分享課堂相關內容和尋求交流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教師提供課堂相關信息、課堂相關學習資料和及時與學生展開交流的場所。另外,線上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例如反轉課堂等,實現(xiàn)信息的雙向流動,以學生自主學習與運用代替單純的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3.意會交互層面。意會交互強調通過內容在人際網絡中的流通達到學習者與內容之間的深度交互,可細分為聚合分析、討論協(xié)商、反思總結和制定決策。
聚合分析方面,全線上教學和線上線下同步教學相較于線下課堂在多人實時交流和多小組同步交流方面略顯弱勢,評論和彈幕等文字交流缺乏語音和視頻的情感元素,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以及Meta公司發(fā)布的Horizon Workrooms等虛擬場景遠程會議應用的面世,虛擬現(xiàn)實更真切地感受到真實物理空間和其他成員。
討論協(xié)商方面,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讓媒體承載視頻、語音和文字等多種信息形式實現(xiàn)無縫溝通與交流,思想的碰撞與觀點的形成被多種格式和多種儲存方式保存。例如,騰訊會議等教學平臺軟件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錄制的同時,還能自動編譯輸出文字稿和純語音版本。
反思總結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在線上教學平臺發(fā)布課間習題和隨堂小測,或者雨課堂等教學平臺可以周期性自動計算對學生的回答情況,從而完成可視化正確率和完成度等教學評價。
決策判斷方面,融合線上教學和線下課堂的優(yōu)勢要素,以案例分析類研究報告分享、翻轉課堂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具體的決策情境,小組成員通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資料的整合與分享以及展示的完善與提煉整合已學知識,聯(lián)通知識網絡。
4.創(chuàng)生交互層面。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下,在不同的課堂場景中,師生之間的創(chuàng)生交互層面的教學交互形式多樣,核心是促進知識系統(tǒng)性整合與創(chuàng)新,以學習任務和內容作品等方式鼓勵學習者整合已學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觀點和創(chuàng)作課程內容相關作品。例如,部分學生在校學習和部分同學居家學習的課堂場景中,教師可以采用線下課堂同步直播方式開展日常教學,可以要求不同場景下的學生細分小組,再根據已學知識分析現(xiàn)今新媒體成功案例并進行課堂展示,線上居家學習的同學以騰訊會議等教學平臺同步參與課堂展示之中,在校課堂學習的同學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設備以視頻或語音將課堂情況實時轉播至線上,展示時使用到的線上資料等可以通過教學平臺或虛擬社群進行傳輸。若部分居家學習的同學硬件設備不足或臨時出現(xiàn)網絡效果不佳的情況,可以讓其提前在家錄制視頻,在課堂展示時播出。除此以外,根據課程內容制作小視頻、撰寫科研報告、小論文等各類知識再創(chuàng)作和再生產的學習制品都是可行的交互方案。
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的新媒體課程改革在操作交互、尋徑交互、意會交互和創(chuàng)生交互等層面都能夠很好地解決線上和線下同時開展課程的問題。
在后疫情時代,教師仍以日常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要素融合為輔,以備不時之需。教師對于部分無法到課堂上課的線上同學的重視程度和對各教學平臺界面和功能熟悉程度直接影響該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線上教學效果與教師的用心程度息息相關,為此任課教師需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由于線上學生與教師并不是在同一個物理空間,對于課堂學習的反饋主要借助媒體技術界面以評論、留言、課間習題和投票等方式進行交互,學生的情緒、困惑和聽課效果需要學習者主動配合。如果出現(xiàn)對于界面功能不熟悉、網絡狀態(tài)不佳和學生主觀交互意識較弱等情況就會導致教師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反饋信息,任課教師需要實時調整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網絡化學習非??简瀸W習者的自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面對家庭等較為復雜的環(huán)境,教學平臺的課間小測功能與正確率和回答率等數據自動分析的加入,是檢測學生是否按時按質地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學習任務和目標的重要教學方式。這是因為缺乏反饋和監(jiān)督,自主性較差的同學可能會由于線上課程較高的自由度而選擇蒙混過關,并沒有跟著課程進度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