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釗勤
萬里同志是全國人民敬仰的中國農村改革先鋒,在國內享有“要吃米,找萬里”的美譽。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香港和澳門基本法等國家大事都是萬里同志主政時主抓的。萬里同志用他遠見卓識的智慧,和過人的膽識為共和國立下了一次次汗馬功勞。
1977年6月,中央決定派萬里同志到湖北省工作,臨行前他去看望鄧小平同志,并向老首長辭行。鄧小平知道他要去湖北這一消息后,立刻向中央首長建議,安徽省的現狀在全國是個“老大難”的問題,要有像萬里這樣有魄力的干部去抓工作,才能改變目前狀況。最終,中央采納了小平同志的建議,于是,萬里同志奉令赴安徽省委工作。
到任后,萬里同志為拿到第一手資料,他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調查了解安徽百姓真實現狀。萬里同志到基層一般不提前打招呼,也不允許按照地方提前安排好的路線走。他的目的就是想要聽到群眾真心話,看到老百姓的真實情況。
在安徽破冰推行農村改革,實行包產到戶時,也是萬里同志默許群眾先干起來的。
萬里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萬民敬仰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所體現出的優(yōu)良傳統是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老一輩革命家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所培育形成的革命優(yōu)良傳統的集中體現。
萬里同志束身自重,從不以權謀私,他要求親人和子女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萬里同志生活簡樸,過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子女就讀的也是普通學校。
萬里家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子女之中,老大萬伯翱的人生道路受其父親影響頗深。1962年9月萬伯翱被父親送往河南省西華縣黃泛區(qū)農場下鄉(xiāng)勞動。《中國青年報》于1963年9月24日以頭版頭條報道了萬伯翱下鄉(xiāng)的事。賀龍元帥、彭真市長以及喬冠華外長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全國新聞媒體連連稱贊,甚至引起了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關注和表揚,一時在全國引起轟動,成為知識青年學習的楷模。
在“文革”中,萬里同志被打倒,萬伯翱從“紅標兵”一下子變成了“黑標兵”。但是“人眼是秤”,萬伯翱在農場勤勤懇懇勞動,農場眾多職工看在眼里,都給予了他工作上的充分的肯定。
1972年,河南省西華縣黃泛區(qū)農場分配到兩個上大學的名額,一是河南農業(yè)大學,二是河南師范大學。農場推薦了萬伯翱上大學。從此,萬伯翱進入河南師范大學外語系學習英語。經過10年的農場勞動,萬伯翱深知這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他在學習上極其勤奮刻苦。萬里同志知道長子經過勞動鍛煉上了大學事后,為兒子感到驕傲和高興。
大學畢業(yè)后,萬伯翱被分配在鄭州炮兵學院當了一名文化教員。萬伯翱隨后在鄭州和韓進川結婚成家。韓進川,河南省南樂縣人,生于1951年2月,在鄭州鐵路局工作?;楹蟛痪?,女兒萬真楊出生。1976年2月的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萬里同志被莫須有的罪名再次被打倒,萬伯翱因此事受到牽連。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萬伯翱才如愿穿上軍裝,戴上了夢寐以求的領章和帽徽,成為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
后來萬伯翱從鄭州調往駐北京的炮兵司令部科學研究所擔任參謀。不久,他又調往武警北京總隊第九支隊,先后任副支隊長、政治委員。1987年萬伯轉業(yè)到國家體委工作,先后任宣傳處長、《中國體育》雜志社總編輯、國家體育總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中國奧委會委員等職。他還擔任過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中國網球協會副主席等社會團體職務。萬伯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在處理工作事務中,總能很快找到問題的癥結,使繁雜的問題在他手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他灑脫的工作作風,常被領導和同事夸贊。但是,萬伯翱淡泊名利,無論他社會身份如何變換,始終能清醒認識自己,這就是真實萬伯翱。
萬伯翱曾連續(xù)三次以國家直屬機關作家身份參加全國文代會。在剛剛參加完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后不久,郭雪波,萬伯翱兩位志同道合的老同志就和其他文友相約而聚。見面時,伯翱兄將剛剛獲得第九屆冰心散文集獎《元戎百姓共垂竿》簽名本贈予雪波兄。
雪波兄對著在場的朋友說:“和萬老認識很久了,我只知道他是位作家。直到三年前,我和萬老被邀出席華文出版組織的知青新書研討會時,參會領導悄悄地告訴我,萬老是萬里委員長的大兒子,當時,我很驚訝。萬老生活儉樸,衣著樸素,他為人低調、謙虛、謹慎、和藹可親,我如何也不會想到他是萬里委員長之子。在國家直屬機關作家代表團里知道他真實身份的人也不多。
萬伯翱進京工作后,有熱心人幫助解決他和愛人兩地分居問題,就在調令即將發(fā)出北京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的一位副部長向萬里匯報工作時,提到了此事。萬里同志聽后,馬上制止說,夫婦分居兩地的又不是只有他們,要先解決有特殊困難的職工。就這樣,韓進川至今仍在鄭州鐵路局工作。
二兒子萬仲翔回憶起父親時,講到一件記憶深刻的事。
小的時候他們一群男孩子貪玩,在重慶家中的陽臺往樓下扔鵝卵石,比賽看誰扔得遠。玩得正歡時,不小心就砸到了樓下的路人,不一會,有人就找上門要討個說法,孩子們知道這下闖大禍了。恰巧父親萬里在家,萬里接待群眾后向并賠禮道歉,然后,派車送受傷者去醫(yī)院醫(yī)治。處理妥當后,他一言不發(fā),嚴肅地看著幾個闖了禍還在啼哭的孩子。并大聲斥責他們說,他們這種行為是仗勢欺人。父親雖然平時對他們嚴厲,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發(fā)過火。那天晚上,孩子們內心都很愧疚。
從此以后,孩子們再也不敢去陽臺玩耍,也讓他們記住了做任何事都要想著別人,想著后果,而不能只顧貪玩,只顧自己的快樂。
萬仲翔還講了另一樁“父親從不護犢”的故事:父親擔任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后,要求所有子女一律不許做生意。如發(fā)現有違規(guī)違法的事情,要罪加一等。當時我在中信公司法律部當律師。有一次,父親在中央的一份有關治安簡報上看到一則消息:廣東有一名罪犯交代,某年某月某日,在廣東某賓館,送給了萬里二兒子和其他三個高干子弟每人5000美元。這本是一件無中生有的事,某年某月某日我根本不在廣東。
另外兩位家長可能問過兒子,知道根本沒有此事,因此,也就不加理睬。唯獨我父親,不找我核實,大筆一揮,要求嚴查,如情況屬實嚴辦等語句。
我們單位領導很重視此事,由黨委書記、董事長、前冶金工業(yè)部部長唐克親自掛帥主持查辦此事。他們找我談話了解情況,并進行了認真翔實的調查,甚至把我的照片和其他人的照片放在一起讓犯罪分子指認。結果,犯罪分子根本不認識我,也不知我叫什么名字。經過縝密的調查取證后,終于真相大白,洗清了我虛無的罪名。單位將調查情況及結論材料上報中央,父親得知真相后沒有再過問此事,我也沒再解釋。萬仲翔說,我終生感謝唐克部長嚴謹的工作作風,是他,才使我不被蒙冤。
唯一的女兒萬叔鵬成了與父親格外親近的“小棉襖”。在家里,萬里從來不叫女兒“老三”,而是親切地喊她,姑娘。萬叔鵬在文化部外事局工作,文化部部長黃鎮(zhèn)是長征時期的老干部,對她很關心。1982年文化部準備派她去新西蘭工作,萬里得知后說,憑她那點本事,怎么能出國工作?她的能力不夠,不行!由于父親的反對,萬叔鵬失去了公派新西蘭工作的機會。
老四萬季飛,被萬里同志送到了軍隊。轉業(yè)地方后,靠自己的工作能力,先后任北京順義縣縣委副書記,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主席助理兼外經委副主任,北京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1995年12月任國務院特區(qū)辦公室副主任;1998年3月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2000年2月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2003年5月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會長。
1969年,萬里同志又要將最小的兒子萬曉武送到中蘇邊境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時,中蘇邊境形勢緊張,萬里同志的朋友們都勸他說再緩一緩,但萬里同志還是堅持要將兒子送去。他認為,毛主席當年能將兒子毛岸英送到前線去抗美援朝,他萬里同志為什么就不能將兒子送到中蘇邊境去?孩子能以這樣的方式保家衛(wèi)國,無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對國家而言,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萬曉武一開始很不理解父親,覺得父親冷酷無情,當他身穿軍裝,成為一名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后,萬曉武內心突然明白了父親的用意。如果沒有這段當兵的經歷,他絕不會有這樣的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的品格,因此,在往后的歲月中才有了他敢于直面困難和挑戰(zhàn),敢于向著理想乘風破浪,披荊斬棘的勇氣和自信。
萬里同志妹妹萬云出生于1931年比萬里小15歲,而小妹萬玲則比萬云小1歲。萬云說,原本在她之上還有一個哥哥,在出生10個月后因白喉早逝,所以萬家是兄妹仨。她總是稱萬里,老哥哥。
受哥哥萬里影響,萬云在14歲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她參加南下部隊來到重慶。1952年夏,她突然接到組織上的通知,要她到北京報到,然后,組織派他赴蘇聯深造學習。
萬里得知妹妹被派往莫斯科的蘇聯列寧共青團中央團校學習,很是替她高興。這所團校是為培訓蘇聯加盟共和國州團干部而開設的,學校同時設有留學生部。除中國班外,還有蒙古國、朝鮮、越南、民主德國、捷克、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9國留學生班。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是應蘇聯團中央邀請,從1950年冬到1957年秋止,共派了6期學員152人(含翻譯11人)前往學習。學習為期一年,即每年9月1日開學,翌年7月畢業(yè)。后來擔任中國外交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的錢其琛,曾在1954年赴蘇聯列寧共青團中央團校學習。萬云說錢其琛比她晚一期。
回國后,萬云進入團中央工作后不久,萬里同志便找她談話,認為她應該到基層工作,到群眾中去,那樣,就會有更多的機會給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萬云聽完哥哥的話后,欣然應允。此后,萬里同志將她調出團中央,進入北京國棉二廠工會工作?!拔母铩焙?,北京市紡織局考慮到萬云工作向來踏踏實實,表現突出,打算提升她為紡織局副局長。北京市紡織局把這一情況匯報給了萬里同志。誰知萬里同志聽后馬上一口回絕,說,萬云還年輕,資格不夠。比她優(yōu)秀的同志很多,還是先提那些特別優(yōu)秀的同志吧,萬云還需繼續(xù)在基層鍛煉。北京市紡織局領導采納了萬里的意見。萬云說,“老哥哥”一句話,把提拔我的事就給否了。
北京市總工會一位副主席是一名女同志,她退休后,需要補上一位女同志擔任該職,組織部門在物色人選時,覺得萬云同志比較合適。當時北京市紡織局的黨委書記是胡耀邦夫人李昭,她當即表示支持。李昭知道上一回要提拔萬云時,被萬里同志一句話就否定了,這次就不再事先征求萬里的意見。想不到,這一回萬云自己提出不愿去北京市總工會工作。萬云說,我在基層工作了28年,我對北京國棉三廠的工作熟悉,有感情,還是讓我在這里工作到退休吧。經過組織上再三做工作,萬云才去北京市總工會擔任了副主席職務(副局級干部)。
有一次,在開國元勛促進團拜會上,胡德平先生感慨地說,萬里叔叔臨走的時候,我聽他們家孩子們說,留給子女的就是工資卡里那40萬,別的什么也沒有留下。一個國務院的常務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職高權重,生活卻如此簡樸,這種淳樸家風,是對人民最好的交代。
胡德平還講到,我去過中南海萬里叔叔的家,他的家叫“含和堂”,家就在毛主席菊香書屋的西南邊,陳云同志的東邊。我去的不多,我媽媽去得多,萬里叔叔的家的設施陳舊,家具殘破,在中南海多次修繕中,事務管理局曾提出要給他家房子整修,萬里叔叔怕花國家的錢,都被他婉言謝絕了。他家自搬進中南?!昂吞谩钡饺f里叔叔去世,“含和堂”從來沒有修繕過。他的一生心里總是裝著祖國和人民,為了祖國的事業(yè)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015年,萬里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9歲,追悼會上,很多人懷著崇敬的心自發(fā)從全國各地趕來送別。
萬里同志那錚錚的浩然正氣讓全國人民敬佩!這種正氣,是一心為國的擔當,是敢為人先的勇氣,更是毫不偏袒的無私品格。
逝者已矣,但萬里同志崇高的精神品格,永遠值得后輩繼承和學習。
聽到葉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我感到無比震驚、痛心。
對大家來說,或許“葉永烈”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但是說到《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葉永烈先生就是這本書的主力作者;他的作品像符號一樣在我們心里難以磨滅。
了解到這個“葉永烈”這個名字,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中國是有好幾個“葉永烈”的,有寫了《十萬個為什么》的科普作家葉永烈,有寫了《哭鼻子大王》的童話作家葉永烈,有寫了《葉永烈筆下風情》的散文作家葉永烈,還有寫《歷史選擇了毛澤東》等作品的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還有寫了《小靈通的奇遇》的科幻作家葉永烈……
看似分身,事實上這些“葉永烈”都是一個人!
我印象里的葉永烈先生才華橫溢,嚴肅威嚴,不大愛說笑,但偶爾也有幽默風趣的一面。朋友和我說:“有一次,我和葉永烈先生在席上,我們聊到中國電信小靈通手機時,他風趣地說:我現在是2個億的身價!”他一臉茫然,不知該如何接話,葉永烈先生接著說:“《十萬個為什么》發(fā)行量一個億,小靈通全國用戶突破一億!”說罷,大家才反應過來,笑得前俯后仰。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國寶級大師,永遠地離我們去了,這無疑是文學界的一大損失。想起他往年因視力問題,打算在他60歲那年封筆,但他的創(chuàng)作的熱情依舊像“煤球爐”一樣持續(xù)燃燒……花甲之年,依舊筆耕不輟,直至去世,令人欽佩。
“作為作家,活一天就寫作一天,為讀者奉獻一天?!比~永烈先生曾這樣說,他把自己比喻成煤球爐,點火之后,火力慢慢升上來,會持續(xù)很長時間燃燒,在文學各個領域耕耘,寫作對于他來說,就是生命。
然而,葉永烈先生還是因病長辭了。
由于疫情原因,我無緣葉永烈先生的追悼會,但是也曾聆聽萬伯翱大哥講述,如今再次回想,依舊淚不能禁。萬伯翱萬大哥是我多年的老友,他曾應邀趕赴上海參加葉永烈先生追悼會。
萬大哥與葉永烈先生也是多年好友,聞道葉永烈先生去世,心中沉痛,口齒難言;趕到葉永烈先生住宅時,更是泣不成聲,見到悲痛欲絕的葉夫人,兩人掩面而泣,不斷寬聲安慰,即便如此,也是淚濕衣衫,不能自已。
追悼會的第二天,殯儀館布置都是鮮花簇擁,門口擺放溫馨的綠草墻,可以讓親朋好友題寫對葉先生的寄思;萬大哥題好字,靜默著走進大廳,看到昔日的好友葉永烈老先生躺在冰冷的棺材中,萬大哥再次經不住留下了悲痛的眼淚,沉默,只有無盡的哀聲,帶著嚴肅的表情,目送靈車慢慢遠去,目送老友遠去……
事后,葉永烈先生之子葉舟來到北京,當面感謝萬伯翱大哥專門赴上海出席他父親的追悼會,并帶來了葉永烈先生的遺作《歷史的絕響》,這本書是葉永烈先生逝去后才出版的,可以說是“見字如吾”,是容易睹物思人的;在書中看到標題為“坦蕩爽朗的萬里長子萬伯翱”等字時,萬大哥更是難掩激動,不禁回想起和葉永烈先生生前的話畫面。
第二天上午時,我到“蘋花書屋”拜訪萬大哥。萬大哥拉著我的手說:“真的沒想到啊,葉永烈先生居然把我經歷寫在他的書里,真是沒想到啊,他的兒子葉舟也沒說?!?/p>
書中是這樣記載:我結識“萬老大”,最初是在2005年10月在鄭州召開的傳記文學研討會上。他是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在會上作了發(fā)言。
后來,2011年11月下旬,在北京出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期間,我跟萬伯翱多次相見,在聊天之中,他講述的關于他父親的故事吸引了我;后來,我的《鄧小平改變中國》一書由新華文軒北京出版中心·華夏盛軒圖書公司聯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萬伯翱通過總經理楊政先生以及副總編輯湯萬星先生與我聯系,建議我寫作《鄧小平改變中國》的姐妹篇“萬里傳”。
“萬老大”是一個很爽朗的人,有什么說什么,不拿腔作勢,不藏著掖著。他逐一幫我打電話給相關采訪對象。這樣,我得以拜訪萬里委員長及其子女、多位秘書以及其他相關人士。由于諸多當事人接受采訪,而且我熟悉相關歷史背景,所以萬里的傳記寫作相當順利。
在萬家子女之中,老大萬伯翱的人生道路受父親的影響最為深刻。正因為這樣,我對萬伯翱本人進行密集性的采訪:2012年10月11日下午;10月12日中午;10月15日上午……
時間記錄著,萬大哥一字一句跟我說著,像是在回憶往事,回到了與葉永烈先生談論的畫面,內心難掩激動。能夠在敬仰的學者遺作上出現,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源于此,我對葉永烈先生更是萬分敬重。
后來,我也求得《歷史的絕響》一書,我如獲至珍,一概都置之不顧把它讀完。
這是葉永烈先生與各界名人書信往來背后的故事,記述了他許多鮮為人知的那些事,雖然已成“歷史絕響”,但留下的卻是珍貴的史實和厚重的精神遺產。正像書的扉頁所寫:“讀家國情懷,見相知相誼;觀歷史波瀾,聽歲月流深”。
萬大哥還和我講,葉永烈先生在世時,萬大哥曾建議他寫散文集。葉先生謙遜地說:“我的散文,難登大雅之堂?!比~先生為人低調,處事穩(wěn)重,他這一生就是不斷的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無有不涉獵,有電影、小說、科普、紀實以及童話等等,不僅領域廣泛,作品更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僅他的科普全集28卷,我至今都沒能讀透,僅汲取不過三分之一的程度,他的作品,內容量極大,我每隔段時間閱讀,才能慢慢清晰,葉先生的科普書籍也陪伴我度過了很長一段時光。
現在回頭看,市面上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越來越少,還是希望孩子們能接觸多一些葉永烈先生的優(yōu)秀作品,能夠更全面,多層次的對孩子知識科普。
印象中的葉永烈先生一向以高產聞名的,他本人也曾做過詳細說明:科普作品1000萬字,紀實文學1500萬字,行走文學500萬字,50多年總共寫了3000萬字的作品。前前后后共有一百八十多本書問世,平均每年寫三本書,這還不包括自己留下的五百多萬字日記……
這個天文數字是中國大多數作家都達不到的,這足以說明葉永烈先生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忱和“煤球爐”般的火熱激情,更讓人吃驚的是,這些作品,有一半是在他視力出現嚴重問題的情況下完成的!
葉永烈先生曾說“一年到頭,我沒有周末和星期日,也沒有節(jié)假日,我也沒有退休日,我一直處于工作狀態(tài)。特別是放長假的時候,電話很少,而我又從不在長假外出旅游,使我能安安穩(wěn)穩(wěn)寫作,這樣,我的創(chuàng)作時間就多一些?!?/p>
即使葉老先生在手術過后,在修養(yǎng)階段也會不斷的創(chuàng)作,每每回想此處,我就被葉永烈先生的這股韌勁所折服,這是他身體本能的創(chuàng)作,是不為外物所影響的身體行為,是愛到骨子里的,這股韌勁也是當下作家最難具備的;他就像與時代巨輪一同前進的孤勇者,從不間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chuàng)作中實現自我。
如今,葉永烈老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留下的知識寶藏,是我們受之不盡的;他為民眾傳播知識的信念以及不辭辛勞默默創(chuàng)作的精神將長存世間。他的百折不撓精神,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在激勵著我們,大師仙逝,光輝永駐!有心的朋友可以發(fā)現,緬懷葉老先生的刊物、出版社,以及機關媒體鋪天蓋地、數不勝數,他一生的奉獻讓無數人受益。
——選自西部散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