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雪 孫建龍
(吉林市兒童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吉林 吉林,132001)
川崎病是臨床兒科的頻發(fā)性疾病,其疾病特點為急性發(fā)病、病情較危重,病理表現(xiàn)為全身性血管炎癥[1]。川崎病可細分為不完全川崎?。↖KD)與典型川崎?。–KD),其中,IKD不完全具備川崎病的臨床癥狀,僅存在部分癥狀[2]。CKD 的癥狀比較典型,可通過癥狀、體征等檢查快速診斷為川崎病。以往研究指出,川崎病治療延誤或治療方案不當,則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病變,甚至會導致冠狀動脈瘤,增加患兒的死亡風險[3-4]。為此,臨床多為以上兩種疾病患兒采取對癥且及時的藥物治療。阿司匹林是上述疾病的常用藥,其治療作用為抗炎和抵抗血小板大量聚集,可以盡快緩解血管炎癥反應,改善患兒癥狀,減輕痛苦[5]。在阿司匹林治療前提下加用丙種球蛋白可以增強療效,其藥物作用為抑制血管損傷過程,調節(jié)免疫功能,阻斷血小板聚集過程等,顯著縮短病程[6-7]。但丙種球蛋白費用偏高,部分患兒受家庭條件影響難以接受規(guī)范化、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進而降低遠期療效?;诖?,臨床多采用單次注入1 g/kg 的丙種球蛋白治療。在此前提下,本研究分析丙種球蛋白的治療功效。
選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吉林市兒童醫(yī)院收治的70 例川崎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病型將患兒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35 例。A 組為IKD 患兒,B 組為CKD 患兒。A組男22 例,女13 例;年齡1~9 歲,平均年齡(3.24±0.18)歲;體質量13~39 kg,平均體質量(20.24±0.65)kg;病程2~12 d,平均病程(6.24±0.15)d。B 組男24 例,女11 例;年齡1~8 歲,平均年齡(3.28±0.17)歲;體質量14~37 kg,平均體質量(20.12±0.69)kg;病程3~11 d,平均病程(6.50±0.14)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吉林市兒童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以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川崎病診斷指南》[8]診斷標準者;②精神狀態(tài)良者;③認知功能良好者;④符合用藥指征者;⑤可全程參加研究者。
排除標準:①伴先天性病癥者;②合并肺癌或白血病等惡性病變者;③屬于過敏體質,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④以往接受丙種球蛋白治療者;⑤肝腎功能異常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⑦臨床資料部分缺失者。
兩組患兒入院后的基礎療法一致,包括物理降溫、營養(yǎng)支持等。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生產企業(yè):江西博雅生物制藥,國藥準字S10980009,規(guī)格:1.25 g/瓶),單次的給藥劑量是1 g/kg,滴注5~6 h??诜o藥阿司匹林(生產企業(yè):長春新安藥業(yè),國藥準字H22023445,規(guī)格:0.3 g/片),每次劑量為30~50 mg/kg,1 次/d,連用3 d 待退熱后可減量,減至4 mg/kg,維持用藥至患兒的冠狀動脈病變消失,其血沉值恢復正常。
①癥狀消退時間與住院時間。記錄癥狀消退時間,包括黏膜充血癥狀、發(fā)熱癥狀、淋巴結腫大、皮疹癥狀以及手足腫脹。同時記錄住院時間。②血液檢測指標。治療前及用藥14 d 后抽集患兒空腹狀態(tài)下的肘靜脈血5 mL。經全自動酶免分析儀測定白細胞計數(shù)(WBC)、C 反應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計數(shù)(PLT)水平。其中<8 歲兒童的WBC正常值為10×109/L,≥8 歲兒童的WBC 正常值為(4~10)×109/L;兒童CRP 的正常值為<8 mg/L;男性兒童ESR 的正常值為<15 mm/h,女性值為<20 mm/h;兒童PLT 的正常值為(100~300)×109/L。③冠狀動脈病變(CAL)發(fā)生率。<3 歲患兒的冠脈內徑大于2.5 mm,3~9 歲患兒的冠脈內徑大于3 mm,則判斷為CAL。④免疫功能指標。治療前后采集患兒的血清標本,使用流式細胞儀測定CD3+、CD4+與CD8+等指標,使用特定蛋白分析儀檢測免疫球蛋白M(IgM)、IgG 與IgA 等指標。⑤不良反應。觀察一過性頭痛、心慌、惡心等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一過性頭痛+心慌+惡心)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⑥治療有效率評價。顯著療效:患兒的癥狀以及體征基本上消失;初步見效:患兒的癥狀與體征消退超過50%;未見療效:癥狀與體征的消退幅度低于50%。治療有效率=(顯著療效+初步見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應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癥狀消退時間、住院時間、血液檢測指標、免疫功能指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總有效率、CAL 發(fā)生率、不良反應)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 組患兒的癥狀消退時間短于B 組,A 組患兒的住院時間短于B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癥狀消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s,d)
表1 兩組患兒癥狀消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s,d)
組別例數(shù)癥狀消退時間住院時間黏膜充血癥狀發(fā)熱癥狀淋巴結腫大皮疹癥狀手足腫脹A 組352.31±0.711.16±0.222.23±0.192.05±0.332.15±0.618.14±0.50 B 組353.48±0.782.55±0.363.75±0.643.26±0.443.44±0.6811.69±0.58 t 6.56319.49113.47013.0158.35427.426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液檢測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 后,A 組患兒血液檢測指標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血液檢測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兒血液檢測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shù)WBC(×109/L)CRP(mg/L)ESR(mm/h)PLT(×109/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 組3517.06±2.316.25±1.3170.39±5.9115.49±2.0498.15±5.1422.43±2.44380.68±15.75 190.48±11.22 B 組3517.08±2.288.94±1.3470.33±5.8925.34±2.0898.29±5.1935.49±2.47379.89±15.71 249.26±11.29 t 0.0368.4920.04320.0020.11322.2540.21021.847 P 0.971<0.0010.966<0.0010.910<0.0010.834<0.001
A 組患兒在治療全程的CAL 發(fā)生率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CAL 發(fā)生率比較 [n(%)]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各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shù)CD3+(%)CD4+(%)CD8+(%)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 組3553.40±4.3258.33±6.2443.11±5.3630.95±3.6831.21±3.2438.12±4.95 B 組3553.26±4.2857.12±6.1743.02±5.3131.02±3.7031.22±3.1637.92±4.80 t 0.1360.8160.0710.0790.0130.172 P 0.8920.4170.9440.9370.9900.864
續(xù)表4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續(xù)表4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shù)IgM(g/L)IgG(g/L)IgA(g/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 組351.55±0.391.44±0.287.50±0.6511.28±1.420.88±0.211.41±0.32 B 組351.57±0.311.46±0.307.51±0.6910.98±1.430.89±0.231.38±0.31 t 0.2370.2880.0620.8810.1900.398 P 0.8130.7740.9500.3820.8500.692
A 組患兒不良反應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n(%)]
A 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n(%)]
川崎病的典型特征是全身血管炎癥,患兒可出現(xiàn)發(fā)熱和結膜炎癥等癥狀,被認為是兒童群體先天性心臟病的誘因之一[9]。川崎病可分成IKD 與CKD,二者均主要發(fā)病于嬰幼兒群體,四季均可發(fā)病,且主要發(fā)病于男性群體。兩種疾病的初期表現(xiàn)均是發(fā)熱,但CKD 的病情偏重,癥狀較復雜,治療難度更大。阿司匹林是以上疾病的常用藥物,其治療作用是鎮(zhèn)痛解熱和消炎,可以緩解患兒的發(fā)熱和手足腫脹等癥狀,且能發(fā)揮抗凝功效[10-11]??诜盟幒螅⑺酒チ值乃幬锍煞挚梢钥焖俚诌_血管病灶,起效時間較短,用藥安全性比較高。但大劑量給藥會抑制血管內皮細胞與前列環(huán)素的合成過程,減輕藥物療效。此外,以上疾病患兒的年齡偏小,各項身體機能并未完全發(fā)育,劑量不合理可能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損傷肝功能,所以可以聯(lián)合其他藥物[12]。
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的癥狀消退時間短于B 組,A 組的住院時間短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液檢測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血液檢測指標低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丙種球蛋白能夠加快癥狀消退,縮短住院周期,同時可以控制炎癥因子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具有較高的治療效用。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IKD 以及CKD 的治療關鍵均是下調炎癥因子值,抑制冠狀動脈損傷[13]。研究中A 組的CRP水平顯著降低,說明丙種球蛋白可以緩解炎癥反應,原因是丙種球蛋白可以控制免疫復合物反應,緩解內皮炎癥反應,可利用自身抗體以及反饋調節(jié)機制減輕患兒血管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對于疾病癥狀的改善效率更高[14]。WBC 以及PLT等指標均能評價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經丙種球蛋白治療后,機體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顯著提升,可使以上指標的水平下降。血管抗炎功效的增強會減輕血管壁損傷程度,進而抵抗血小板的大量聚集。因此,血管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這也是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療效顯著的主要原因[15]。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患兒的CAL 發(fā)生率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的不良反應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丙種球蛋白可以抑制患兒的CAL 發(fā)生,降低患兒的遠期不良事件風險。同時可以保護患兒的免疫功能,逐漸提升患兒的機體免疫力,進而促進病情轉歸。本研究中丙種球蛋白的用藥劑量為1 g/kg,且該劑量下IKD 的癥狀消退時間短,血液檢測指標下降幅度大,說明該劑量對于IKD 的治療效果更佳,而對于CKD 的療效欠佳。原因是CKD 病情較重,小劑量丙種球蛋白的治療作用有限,可增加用藥劑量,延長患兒的用藥時間,以此保證療效。在藥物治療期間,需要動態(tài)評估患兒的病情變化,詢問患兒的用藥感受,并及時與家屬溝通,掌握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適度調整用藥方案,確保用藥治療的時效性與安全性,防止出現(xiàn)用藥不良事件。但本研究存有如下不足:觀察時間偏短,樣本量較小,未評估兩組患兒的用藥后不良反應,可在未來研究中延長觀察時間,增加患兒的樣本量,同時納入不良反應等多項觀察指標,全方位評估丙種球蛋白的治療作用[16-17]。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可以緩解IKD 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患兒的機體炎癥反應,調節(jié)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同時能夠改善患兒的免疫功能,減少CAL 等不良事件發(fā)生,降低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率,具有較高的治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