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國
學術論著閱讀進入教學現(xiàn)場,必須從任務群學習的綜合維度尋找相關路徑。首先,學術論著閱讀是作為“整本書”閱讀呈現(xiàn)的,不同于單篇學術論文的閱讀,應該以“書冊”閱讀的方式綜合運用精讀、略讀與瀏覽的方法進行。其次,學術論著自身的“學術”品性,體現(xiàn)在理論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學術論著閱讀與文學閱讀不同,它以理性思維為主,對研讀過程中的關注點、問題點、質疑點等進行梳理概括,形成專題,嘗試開展學術研討活動。再次,每一本學術書籍都有其特質,因為作者視角、研究方向、學術風格、表達個性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本”有著自身的印記,也就需要我們挖掘相應的教學價值。這樣的閱讀路徑大致如圖1所示。
圖1 學術書籍閱讀的三重視角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將《鄉(xiāng)土中國》作為必修課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教學內容,此任務群要求學生“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并由此建構整本書閱讀經(jīng)驗與方法,而選修課程“學術論著專題研討”提倡這方面有追求的學生在閱讀學術論著的同時,體驗學者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以及陳述學術見解的思維過程和表達方式,嘗試寫作小論文。[1]
學生在課內精讀《鄉(xiāng)土中國》建構的學術著作閱讀經(jīng)驗的基礎上,再研讀《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合著),可進一步遷移運用相關知識與能力?!度绾伍喿x一本書》具有學術著作的典范性,這本書的體例、基本結構、語體風格等均符合學術著作的規(guī)范性,其中的兩則附錄、索引等體現(xiàn)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此書也是整本書閱讀的工具書,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獲得相關策略性知識以及過程性知識。我們還可以通過“1+X”的方式,結合教師推薦與學生自主選擇,進一步擴大學術論著閱讀范圍,切實提升學生閱讀學術論著的能力。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闡述學術論著閱讀的基本路徑。
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目標與內容指出,閱讀學術著作要通讀、讀懂全書,勾畫圈點,檢索、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lián),做出全書內容提要;還要借助書中目錄、序跋、注釋等信息,通過檢索作者、作品背景、相關評價等資料,引發(fā)對作者作品的深入研讀。從“書冊”角度閱讀學術書籍,可以采用檢視閱讀的方式進行,即進行有系統(tǒng)的略讀。檢視閱讀的目的在于了解書籍的主要觀點以及大致內容,初步發(fā)現(xiàn)書籍的價值所在?!度绾伍喿x一本書》檢視閱讀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我們可以從書籍封面、封底、作者以及出版信息、序言等方面引導學生對書籍進行審視。因此,導讀課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封面,喚醒閱讀期待;再從出版地這一空間維度來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出版地從美國逐漸發(fā)展到世界各地;另外,可以引導學生翻看出版信息,了解出版時間、版次、印刷次數(shù)及數(shù)量,針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評價。對這本書從三維空間角度展開的研讀,也是對其經(jīng)典性的考量。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的情況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我們可從封面環(huán)襯進行信息解讀。另外,書籍封底印制了出版社的推薦語,介紹了閱讀此書的方法以及價值,主要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是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閱讀這本書,因為這是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二是說明這是一本有關閱讀的永不褪色的經(jīng)典,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序言,了解這本書的價值以及對于讀者個體閱讀的價值。通過勾畫圈點,明確作者及翻譯者的不同觀點,有助于確認學術書籍的基本觀點、學術地位及閱讀價值。
閱讀學術書籍對中學生來說是一項技術活,也是對其體力與智力進行雙重挑戰(zhàn)的閱讀活動。學術書籍閱讀需要個體獨立地深入閱讀,也需要通過閱讀共同體進行合作交流,分享讀書心得、探究讀書疑惑、碰撞讀書智慧。文章中的科學信息明晰性強,閱讀呈線性的對應關系,宜取分讀法和冷讀法;科學著作的信息密度高,冗余度低,宜作慢讀、研讀。[2]同時,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書籍的結構層次,也是檢視閱讀常用的學習支架。
思維導圖用圖解的形式或網(wǎng)狀的結構,加上關鍵詞和關鍵圖像,儲存、組織和優(yōu)化信息。制作思維導圖多采用線性思維與整體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正是整本書檢視閱讀的必備思維。制作思維導圖,需要先研究書籍的目錄,理清章節(jié)的結構層次與邏輯關系,然后再瀏覽全書,選取關鍵詞和關鍵圖像,思維導圖中標記的文字內容不僅僅是書籍的關鍵信息,也可以添加讀者的評論和心得。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學術著作閱讀課中,幾名學生閱讀后制作的思維導圖,體現(xiàn)了個性化閱讀的成果。一是選取的關鍵圖像不同,學生分別用“蓮花”“金字塔”等作為關鍵圖像。一名學生解釋“蓮花”的用意:“我覺得這本書經(jīng)過時間的淘洗后流傳下來,讓全世界的人閱讀,它跟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本書的精神或許是跟蓮花比較相像的?!倍牵瑢W生思維導圖的框架結構各不相同,標注的關鍵信息或詳或略,在摘錄的同時還引用了名人名言,體現(xiàn)了不同的解讀思路與讀書心得。當然,整本書的核心內容仍有共同之處,學術書籍的解讀成果具有一定的共性,才符合學術的規(guī)律。
在繪制思維導圖的學生講解以后,教師適時組織學生討論評價,深化理解并鼓勵異見,這時學生有爭鳴,也有共鳴。如在學生以“蓮花”為關鍵圖像介紹思維導圖后,教師進行了如下兩次追問。
師:這名同學的思維導圖有兩三個思維亮點,大家有沒有看出來呢?
生1:加入了自己的閱讀感想,用藍筆突出。
生2:左上角寫了《跨越百年的美麗》的一段話,強調了閱讀這本書的價值。
生3:還找尋了一個意象,用“蓮花”來寓意高潔的志趣,她讀完這本書所得到的是這本書的精神。
師:蓮花不僅有高潔的志趣,還有更多的寓意,誰能說一說?
生4:把“閱讀”兩個字放在蓮花上,就像對閱讀有崇高的敬意。
生5:蓮花還有一層寓意——不蔓不枝,寓意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彎路,讓思想貫通。
第一次追問,學生從思維導圖的用筆顏色、引用文字以及蓮花意象做了補充說明;第二次追問蓮花的寓意,學生的解答更有文化意蘊與思想深度。這樣看來,整本書閱讀既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也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機智地介入。一個讀透了整本書且又對書冊閱讀策略有著豐富經(jīng)驗的教師,才能將閱讀共同體的對話引入縱深處。
進入數(shù)字時代,面對這一紛繁的信息世界人們往往高度緊張且一心多用,人們習慣于去“查找”,而非“閱讀”,習慣于去“遇見”,而非“領悟”,習慣于去“接收”,而非“想象”,深閱讀自然就成為稀缺物。[3]閱讀學術書籍需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價值取向;閱讀與這本書相關的資料,了解書的學術思想與學術價值;通過反復閱讀和思考,探究這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閱讀學術書籍需要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讀者會緊抓一本書,一直要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
學術論著與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不同,學術論著中的科學論著與文化論著閱讀策略也有明顯區(qū)別,自然科學著作與社會科學著作閱讀策略也會不同。學術論著的不同學術特性,決定了其讀法的特殊性。讀闡明類的學術論著,側重于理解“創(chuàng)見”;讀證明類的學術論著,側重分析“論據(jù)”及“證明過程”。[4]
《如何閱讀一本書》與《鄉(xiāng)土中國》同屬于社會科學著作,閱讀方式也有不同之處?!多l(xiāng)土中國》屬于社會學著作,其涉及的學科背景知識可能超出學生目前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范圍,閱讀時重在梳理其論證過程。[5]而《如何閱讀一本書》屬于實用性著作閱讀,實用性著作偏重規(guī)則說明。在分析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把握核心議題以及分解的關鍵議題。學生可以通過研究目錄,結合制作的思維導圖理清書籍的主要觀點?!度绾伍喿x一本書》的核心主題是“閱讀的層次”,因此分解的關鍵議題包括三點:閱讀的活力與藝術、閱讀的層次、閱讀與心智的成長。實用性學術著作閱讀要讓學生學習其規(guī)則,然后結合學習與生活去運用這些規(guī)則。
學術著作閱讀需要把握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觀點。核心概念能夠體現(xiàn)作者的主要觀點和思維結構,能夠解釋相關現(xiàn)象、原理以及規(guī)則等,不僅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問題本質,同時可以幫助讀者解決問題。
例如,在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一章“閱讀的活力與藝術”時,可重點研討以下兩個問題:(1)概括作者為“閱讀的人”下的定義;(2)閱讀的活力與藝術包括哪四個方面的因素?其中哪一個因素你印象最深刻,結合你的閱讀體驗作簡要闡述。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主動的閱讀、閱讀的目標、閱讀就是學習、老師的出席與缺席等四個因素展開討論。這其中“閱讀的人”就是一個核心概念,表面上看,“閱讀的人”就是“讀者”,但作者對這個概念做了深刻思考并進行深度闡釋,同時圍繞“閱讀的人”引發(fā)“閱讀的活力與藝術”相關論述,從概念界定到規(guī)則運用進行合乎邏輯的論述,以知渡人,以理服人。概念的梳理、對比和分析等步驟,最終指向的是對整本書的主題和作者所持觀點的概括,這也是梳理作者論述思路和邏輯架構的關鍵所在。[6]
學術著作閱讀的目標還在于引導學生撰寫學術小論文。學術小論文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其寫作的重點在于表達研究成果,需要參閱學術論著的基本格式與語言表達。
學術著作目錄展示的是這本書整個的邏輯架構,其一級標題、二級標題之間都有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在把握章節(jié)之間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每一節(jié)文字就是一個獨立的篇目,或者說就是一篇小論文。在學術著作閱讀探究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重點圍繞一個典型的小節(jié),進行獨立篇章的邏輯結構分析以及語言特色研讀。我們選取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最后一個章節(jié)“閱讀與心智成長”中的一段文字進行探究。我們分析了作者觀點與論據(jù)的關聯(lián)性,并通過關聯(lián)詞“因為”“但是”“不只是”“也不只是”“更能”等探究了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研讀我們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語言嚴謹準確又不乏生動形象,邏輯嚴密,論證方法多樣。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寫作學術小論文,結合查找文獻、梳理文獻、引用文獻等學術寫作活動,負責任、有理據(jù)地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
學術著作因其理論性,往往抽象深刻,不可能如文學書籍那樣閱讀起來讓人覺得趣味盎然,但如果學生熱愛學術,對這方面學術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即使再艱深的學術著作,也會如“啃骨頭”一樣,一邊咀嚼一邊享受其難得的滋味。在本課拓展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回應豆瓣讀書欄目中網(wǎng)友的短評,寫一則留言,體現(xiàn)自己的讀書感悟。針對留言,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
生:誠如封底所言“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它真的是一部跨世紀的經(jīng)典,通過閱讀它,我學會了閱讀,學會了學習,更學會了做人。
生:這本書是通向金字塔頂端的線段,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生:工具書要有工具書的意義,學會用工具才能學會讀書。
…………
這樣的回帖有趣味、有真知,有閱讀此書的切實體驗,更有靈感迸發(fā)的創(chuàng)新智慧。學術著作的深度學習融入了趣味閱讀,其學術理性也就閃爍著人文的光芒。
學術書籍的特質源于作者的“學人”角色定位,學者的研究方向、學術風格、表達個性以及價值取向決定了學術書籍的基因與品相。學術書籍的閱讀往往“堅硬”而艱難,但是如果讀者與學術著作建立了精神聯(lián)系,能夠感受到學術書籍背后的溫度,觸摸著作者良苦的用心與修煉的智慧,“這一本”學術著作便成為其生存智慧的一部分,也會在其生命歷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何閱讀一本書》屬于實用書籍,是一本指導閱讀整本書方法的書籍,閱讀這本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了解作者介紹的方法,關鍵是如何運用作者介紹的科學方法進行整本書閱讀實踐。方法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學會,在此書閱讀的導學案中,我們引導學生結合書后附錄二[7](見表1)進行自我測評。表1是圍繞閱讀的四種層次選擇的測評內容,基礎閱讀采用的是實用性閱讀內容,檢視閱讀內容包括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都采用了學術著作。顯然,從選擇內容的難度來看,四個層次的閱讀體現(xiàn)了學習進階策略。
表1 四種層次整本書閱讀練習測評內容
高階思維能力主要指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求解能力、決策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主題閱讀《政治學》《社會契約論》節(jié)選部分,設置了如下題目:(1)對盧梭而言,自然形成的國家,是否也是約定而成的國家?(2)亞里士多德會同意這一點嗎?(3)圍繞亞里士多德與盧梭基本上相同的論點,你能做更進一步的引申嗎?第一問側重問題求解;第二問與第一問關聯(lián),具有思辨性;第三問需要讀者深化觀點,屬于批判性思維。我們也可以聯(lián)系《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差序格局”一章的論述,與這兩位西方先哲的論述相結合,進行主題探究閱讀,在中西學術著作的比較閱讀中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學術著作閱讀需要學生具有對概念進行圖示化、體驗化、感性化的能力,從“離身”返回“具身”,在體驗中認知。[8]《如何閱讀一本書》既是工具書,也是充滿人文氣息的學術著作,作者的深情蘊藏在理性的思考以及對美好閱讀境界的殷切期盼中。有意蘊的學術著作閱讀在于引發(fā)讀者對真理的追求,獲得深刻的體驗,深化個體生命的感悟。因此,在閱讀拓展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探究題:如果你將在一個荒島度過余生,除了使用物品以外,還可以帶三本書去,你選哪三本書?簡述你選擇這三本書的理由。請看學生的回答。
生:我想帶《瓦爾登湖》《悲慘世界》和《傲慢與偏見》,前兩本書是我一直想讀,但是讀不下去的,基本是讀了一半就放棄了。在荒島上,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生活來慢慢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侗瘧K世界》可以感受冉阿讓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現(xiàn)實?!栋谅c偏見》一直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本書,它可以和我一起成長。我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和不同的見解。
生:我想帶的是《平凡的世界》《魯濱遜漂流記》和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系列。閱讀《平凡的世界》能讓自己的內心沉靜;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可以排解自己的心情,還有一些實用意義。而因為我是在荒島上,所以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系列對我來說也有一定的實用性。
《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一部需要用生命閱讀的書籍。經(jīng)典書籍閱讀不是一時之需,而是需要終身閱讀。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做好短期規(guī)劃與長期規(guī)劃。短期規(guī)劃需要將閱讀章節(jié)與閱讀時間妥善安排并提出閱讀建議。例如,閱讀完這本書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可以在通讀的基礎上,選擇有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遇到深奧的地方量力而行,也可以在以后空閑的時候再來閱讀。還可以利用這本書的“索引”及“附錄一”內容,為高中生進入大學乃至社會埋下讀書的種子。如請學生說說“索引”中列舉的書籍有哪些種類?哪些作者以及他的書籍是你熟悉的?“附錄一”中作者建議閱讀書目的依據(jù)是什么?這些書目包括了哪些學科的經(jīng)典作品?作者推薦的137本經(jīng)典書籍中,你讀過哪些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本書?從“這一本”走向書的“金字塔”,也是從當下的閱讀走向終身的閱讀,從庸常的閱讀走向經(jīng)典的閱讀。
在“網(wǎng)絡”與“書”并盛的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徒步探索閱讀密林最隱蔽的角落,可以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往新的層次提升,也可以開展并實踐新的夢想。[9]當學術著作閱讀觸動了學生柔暖的心靈,這樣的閱讀生發(fā)趣味,不避艱深,超越功利,有助于心智成熟,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