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紹增
“二十八,貼年畫”,是我的老家從老輩子流傳下來的過年習俗。
過了臘月二十三,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就像倒計時一樣,數(shù)著日子進入備年時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打豬肉,二十七殺公雞,到了二十八,家家戶戶在剛打掃的房子里,高高興興地貼上新買的年畫。
我們老家的習俗,臘月二十六是集中采購年貨的年集,當然也是購買年畫的日子。每逢這個日子,田間勞累了一年的人們,早早吃飯,換上干活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有說有笑地往年集上奔。
年畫如何貼也是有講究的。一般說來,偉人畫、英雄畫掛在堂屋北墻的中間,叫中堂,表示莊重、大方,彰顯家庭的品位。家有高壽老人的,便把福祿壽喜畫掛在中堂,乞求福壽滿堂,家庭和睦。家人們各自心儀的花鳥之類的畫都是貼在里屋(臥室)。不過,老年人的黃歷大都貼在炕尾,為的是一起炕就能看到節(jié)氣和日子。小夫妻的胖娃娃基本貼在炕頭上,為的是一睜眼就看到美好的期盼。
這簡直就是年畫文化!
“你說對了,是年畫文化啊?!庇浀蒙鲜兰o60 年代初我上小學(xué)三年級的那年春節(jié),和爺爺貼完年畫,爺爺摸著我的頭,給我講起了過年貼年畫那些事兒:“過年貼年畫,可是從我們上千年的老祖宗手中傳下來的啊……”
過年貼年畫,它萌芽于禮門神,起源于貼門神畫。相傳唐朝皇帝太宗時期,長安皇宮內(nèi)經(jīng)常鬧鬼,尤至春節(jié)為甚。唐太宗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主動請纓為皇帝守衛(wèi)宮門。唐太宗見他倆日夜站崗非常辛苦,便命畫工將他倆的容貌畫下來貼在宮門上,從此宮內(nèi)相安無事。這就是貼年畫的開始。
北宋時期,從文字上比較詳細的記載看,年畫已經(jīng)比較廣泛地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到了清代,年畫在發(fā)展中發(fā)生了兩件劃時代意義的事。一件是由于一代文人李光庭在一篇文章中寫有“掃舎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的字句,將歷朝歷代、天南海北對年畫不同的叫法統(tǒng)一定名為“年畫”。一件是戊戌變法之后,時代發(fā)展的脈搏開始跳動在年畫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反映戊戌變法運動中提倡新學(xué)的《萬童習武》《兒童體操圖》等一批令世人耳目一新的年畫。這兩件事推動著年畫的制作、運營、購買、張貼進入興盛時期。
解放以后,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一到春節(jié),歡歡樂樂除舊歲的興致和期盼來年越過越好的心情空前迸發(fā),紛紛趕年集買回自己喜歡的年畫。
進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六十年代初期,剛剛從自然災(zāi)害中走出來的人們,雖然手頭并不寬綽,卻也省出錢來貼上寄托期望的年畫。這個時期的年畫,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基因與時代文化元素的完美結(jié)合,其內(nèi)容和形式更加大眾化、多樣化,尤為突出的特點是融進了宣傳、引導(dǎo)、默化的元素。大年初一拜年,走進左鄰右舍的家中,看到的多是崇尚英雄、崇尚集體、崇尚勞動、崇尚和睦的年畫,當然也有許多領(lǐng)袖畫、“樣板戲”畫。各種年畫競相爭輝,把家裝扮得蓬蓽生輝,將年烘托得熱熱鬧鬧。真別說,那時的媒體遠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年畫在宣傳群眾、教化群眾方面還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記得我長大后自己買的第一張年畫是反映1969 年珍寶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內(nèi)容的——《戰(zhàn)斗英雄于慶陽》,就是這張年畫鼓勵我參軍,鼓勵我練兵,鼓勵我踴躍請戰(zhàn)參加中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鼓勵我榮立三等功,至今這張年畫還駐留在我的心中。
鹿 毅/圖
時下,又要過年了,耳邊仿佛又聽到了爺爺?shù)脑捳Z。為了圖個喜慶,為了新的向往,我拉起小孫女:“走,咱買年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