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芳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利用課堂有限的40 分鐘使得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與發(fā)展。[1]高質量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道德與法治課常規(guī)教學研究不變的主題。[2]這里所說的“效”,是指通過教師設計和組織的各種學習活動,使學生的知識與經(jīng)驗有所增長,道德情感得到激發(fā)與提升,道德行為得到加強與完善。要想落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在設計與實施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加強針對性,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令他們產生想要學習的欲望,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最優(yōu)化。本文從兩方面研究如何實施本課程的有效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是以學生直接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的,那么,我們所設計的活動要想在課堂上順利實施,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比如: 在講“冬天在哪里”一課時,就需要學生在課前觀察冬天來了,植物、動物、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并搜集一些相關的圖片,還需要查閱資料,了解立冬是什么意思,等等。如果教師和學生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一言堂”的現(xiàn)象,課堂上學生就活動不起來,無話可說、無事可做。所以說課前準備完成的數(shù)量與質量關系到整節(jié)課能否順利進行。
道德與法治課的性質決定了這是一門以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的課程。強調“寓教育與活動之中”。[3]所以,幾乎每一節(jié)課前都需要學生去搜集與主題內容相關的資料,這對于現(xiàn)階段的學生來說,如果家長不給予適當?shù)闹笇Ш蛶椭请y以獨立完成的。因而,教師要集合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合力,以獲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讓家長協(xié)助學生完成搜集資料等課前探究活動,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么,在每個學期教師可邀請家長到課堂上聽課或參與教學活動,讓他們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方式及學生進行課前準備的重要性,以獲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遼源市第一實驗小學校經(jīng)常開展的“美麗校園,生動課堂”開放周活動,家長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新的教學方式帶給他們更多的是驚喜和欣慰。這種形式的活動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歡迎,進而形成了由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而凝結的教育合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原則上規(guī)定每周每班三課時,有的班連著兩天都有道德與法治課,而我們通常是在上完一節(jié)課后布置下節(jié)課的活動準備,這樣學生很難在當天放學后的幾個小時里把收集資料等準備活動完成。因而有的活動準備需要提前一周甚至是半個月的時間布置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學初備課時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了解,并對一個月之內要開展的主題活動做到心中有數(shù),提前設計出每個主題活動的準備情況,力求把活動準備及時地布置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準備,使課前的探究活動高效起來。如主題活動“團團圓圓過中秋”的活動準備是讓學生觀察并記錄月相變化,而月相變化的周期是一個月,那么這個活動準備就需要提前一個月布置給學生。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布置活動準備不能像布置語數(shù)作業(yè)那樣讓學生抄在作業(yè)本上了事。如果教師不給學生提示與指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完成,課堂上就很容易出現(xiàn)“所答非所問”的尷尬局面。因而,教師應該在課前跟學生講清楚完成課前準備作業(yè)相關的要求和完成的方法與途徑,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課前活動的效率。如主題活動“團團圓圓過中秋”的活動準備之一是:查閱中秋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的資料。這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獨立完成,一般都是在家長的幫助下查找并下載下來,如果不加以指導的話,他們會把好幾篇文字資料直接拿到課堂上,卻毫無用處(一是他們在讀時會遇到許多不認識的字,二是浪費很多時間來讀,其他學生也聽不出個所以然)。所以,在布置作業(yè)時,教師要告訴學生一定要把收集到的相關資料整理成幾句話,并盡可能地讀熟,有不認識的字問家長,要能流利地講給大家聽。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他們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為他們以后完成類似的作業(yè)奠定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涉及的知識領域極其廣闊,教師若想能較好地駕馭課堂,就必須改變教師“一桶水”和學生“一杯水”的關系,教師的知識應該是一條流動著的小溪,是一口噴涌而出的泉。[4]教師應不斷擴大自己的學科知識面,不斷加強對與所教學科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學習,每次布置給學生的活動準備內容教師都應率先完成。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不但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能力,而且還能發(fā)現(xiàn)學生在準備活動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在課堂上出現(xiàn)“預設”以外的情況時表現(xiàn)出應有的機智,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主題活動“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的活動準備是讓學生收集家鄉(xiāng)美景的圖片及有關家鄉(xiāng)的故事。考慮到學生收集的資料有可能過于單一或有重復現(xiàn)象,而且學生匯報交流時還涉及知識準確性的問題,因此,筆者在備課時做了充分的準備,通過百度了解家鄉(xiāng)的旅游景點及有關家鄉(xiāng)的故事,同時把搜集到的圖片制成PPT,在課上與學生一起交流展示。學生被這些精美的圖片深深吸引住了,課堂氣氛立刻變得異?;钴S,所有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到了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中,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非常好。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源泉。[5]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上課時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合理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格外的重要。讓課堂充滿童趣和活力,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也是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實施建議。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這樣,他們才能自覺地去完成課前的活動準備。如學生在匯報自己的課前探究活動成果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并適時對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成就感,使他們能繼續(xù)努力地去完成以后的學習任務。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除了運用語言激勵外還常運用榮譽卡激勵法,即,利用課余時間制作了學習獎章、博士帽等精美的小卡片,用來獎給那些活動準備完成得特別好的學生,這樣做的效果還真不錯,自覺完成活動準備的學生越來越多,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生機勃勃。
課堂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主陣地。如何讓課堂40 分鐘有限的教學時間煥發(fā)出無限的活力,提高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幾“點”:[6]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盵7]如果一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別開生面,就會在上課伊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我們都是少先隊員”一課時,筆者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導入新課,上課伊始,戴著紅領巾走上講臺,拋出一個問題: “同學們,你們仔細觀察,看老師今天和平時有什么不同?”當學生指出“老師今天戴上了紅領巾”時,筆者用親切的口吻說: “你真善于觀察,老師戴上紅領巾就會想起小的時候,那時我也是一名少先隊員,你們想知道長輩們當年是怎樣成為少先隊員的嗎?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17 課,我們都是少先隊員?!边@樣別開生面的導入方式,頓時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整節(jié)課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 在本門課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指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學中,教師必須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跟學生說話。[7]營造寬松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對話氛圍。如在講授“冬天在哪里”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發(fā)現(xiàn)冬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即,先讓學生在各自帶來的日歷上找立冬是哪一天,并將課前收集到的這個節(jié)氣的含義說給大家聽,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了解到的冬天的含義,印象直觀而又深刻。接下來,指導學生把課前在生活中尋找冬天的過程與小組同學互相交流和展示。在各組選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時,筆者又引導學生按氣溫的變化、人們穿著的變化、自然景物的變化等匯報自己課前的觀察與發(fā)現(xiàn)。在學生與學生間展開對話交流時,教師給以必要的指導和啟發(fā),并選擇恰當?shù)臅r機談一談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與感悟,對于那些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見解、收集的資料豐富多樣的同學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頒發(fā)相應的學習獎章。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中,主動聽、主動看、主動想、主動說,一定能夠區(qū)分冬天與其他三個季節(jié)的不同,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道德認知,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8]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課上,教師只有真情對待學生,面帶微笑,態(tài)度和藹可親,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每一個關心的眼神、每一句暖人的心語,都會成為學生源源不斷的動力。[9]比如,對于在課堂上淘氣、好動的學生,教師的教育方法不能簡單粗暴、口不擇言,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破罐子破摔,而應該先是善意提醒。批評時,點出現(xiàn)象不要點出學生的名字,對“屢教不改”的,要“對癥下藥”,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善于挖掘每一名“問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及時的表揚,從而增強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不斷進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能夠使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10]但是,在設計和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切忌使用的次數(shù)過多,必須是根據(jù)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恰到好處、有針對性地運用,才會使整節(jié)課“錦上添花”。如“清新空氣是個寶”這一主題活動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從小增強環(huán)保意識,愛護地球?;顒拥慕虒W重點是: 了解空氣污染的現(xiàn)狀;教學難點是:體會到環(huán)境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而這些知識、道理是抽象的,如何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呢? 為此,教師將在網(wǎng)上找到的有關“空氣污染”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制成課件,在學生向大家展示介紹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時,用課件的形式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讓學生對空氣污染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課堂上當播放課件時,學生的眼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個個興致盎然,看完后,當筆者問他們從中了解到了什么時,課堂氣氛變得很是活躍,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筆者則抓住時機適時加以引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到了空氣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懂得了環(huán)保的重要性,輕松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常言道: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課堂教學不但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更要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讓學生的學習得以延伸,使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而使學生學習的內容得到拓展。[10]因此,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獨具匠心地設計一個能將課堂上開展的活動進行總結、拓展、深化的結束語,將活動延伸至課外,延伸至學生的生活,使學生不僅有道德認知的提升,還能將道德行為落到實處。如“清新空氣是個寶”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以課件的形式出示“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感受到了清新空氣是個寶,擁有了它,我們就擁有了健康,擁有了快樂。同學們,讓我們將這節(jié)課總結出來的‘清新空氣保護計劃’ 落實到課后的實際行動之中去吧! 希望你們在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不環(huán)保的現(xiàn)象時,能及時制止,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下節(jié)課可以繼續(xù)和大家交流”。這樣的結束語,對整節(jié)課起到了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得到了協(xié)調發(fā)展,教學目標得以有效落實。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立足創(chuàng)新教育,優(yōu)化活動過程,道德與法治課才能成為有現(xiàn)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課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