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英
(朝陽廣播電視臺,遼寧 朝陽 122000)
在如今新媒體傳播平臺給傳統(tǒng)廣播電視新聞帶來巨大的沖擊的影響下,廣播電視新聞要想取得突破發(fā)展,必須從本質上提高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和編輯能力,幫助廣播電視新聞占據市場主體地位。新聞記者是廣播電視新聞的主體執(zhí)行者,因此,廣播電視行業(yè)必須提高對新聞記者個人能力的重視度,嚴格把控新聞節(jié)目質量,進而推動提升廣播電視新聞收視率。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新媒體平臺的興盛,人民群眾獲得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打破了以往廣播電視新聞對信息傳播的壟斷地位,所擁有的新聞傳播優(yōu)勢也在逐漸降低,因此,廣播電視新聞的發(fā)展也迎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但廣播電視新聞在長期的傳播引領中,其新聞報道的權威性仍是新媒體傳播無法撼動的存在,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和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博弈將會是一個漫長的持續(xù)過程。而隨著廣播電視新聞向信息技術的靠攏,也在逐漸打造新型互聯網媒體傳播方式,持續(xù)擴大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影響力[1]。在廣播電視新聞的發(fā)展轉型過程中,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也必須對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有所突破,在時代變化發(fā)展之中持續(xù)提高自己的編輯意識,為廣播電視新聞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足夠的動力支撐。
時效性是新聞價值性的重要影響因素,是新聞報道收視率和群眾關注度的關鍵因素。而新聞事件往往具有突發(fā)性的特征,所以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編工作時,必須在短時間內對事件的特征進行準確概述,這就需新聞記者具有足夠的專業(yè)能力,在保證內容真實有效的前提下,能夠第一時間對新聞事件進行編輯報道,同時達到吸引群眾關注的目的。因此廣播電視行業(yè)必須加強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和編輯能力,提高其新聞敏感度,能夠快速對新聞素材進行產出,讓社會群眾及時有效地了解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積極參與到社會熱點討論中,如此才能確保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對新聞報道而言,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是不可侵犯的原則底線。若新聞報道內容存在虛假內容,那么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公信力將受到嚴重挑戰(zhàn),流失大量節(jié)目受眾。新聞事件通常具有較高的復雜性,所以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yǎng)水平,具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機警的應變能力,才能對新聞內容具有清晰的認知和了解[2]。新聞記者只有具備良好的編輯意識,才可以對新聞事件的全過程進行準確梳理,不被新聞的表面現象所欺騙,探尋出新聞事件的核心要素,把握新聞報道的準確方向和內容層次,有效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對廣播電視而言,新聞節(jié)目的質量和收視率與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密不可分。廣播電視新聞通常由采訪、編輯和報道三部分構成,前線記者在新聞現場進行采訪調查,對新聞事件的整體脈絡進行梳理編輯,再交給后期對采訪資料、采訪視頻進行編輯匯總,最后再通過廣播電視新聞主持人進行新聞播報。由此可見,整個新聞報道環(huán)節(jié)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都是十分重要的,采訪記者需要把控合理的采訪內容和采訪對象,視頻編輯需要選取最有效的采訪片段,廣播主持需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對新聞附加評論觀點等[3]。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質量和收視率與這些流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處的變動都會影響到新聞播出效果,因此新聞記者必須有良好的編輯意識、扎實的文字功底,為節(jié)目的質量和收視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聞報道在引起社會群眾的廣泛關注之后,常常會形成社會熱點問題,造成較大的社會輿論影響力,因此,幫助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是新聞記者的職責所在。新聞記者是整個新聞事件的切身體驗者,通過內容編排和后期整理將整個新聞事件全貌還原呈現給觀眾,同時在事件的講述過程中常常會附帶上新聞記者的個人意識,從而對社會群眾理解、討論新聞事件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新聞記者只有具備良好的編輯意識、足夠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以正確的視角對事件展開分析報道,不違背事件的本質內容,幫助社會群眾正確理解事件的真實含義,起到引導社會正確輿論的積極作用。
新聞事件報道涉及領域多,涉及范圍廣,對新聞記者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也有著更高的要求。提升新聞記者的思想高度可以幫助新聞記者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堅定信念,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始終保持科學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一方面,提高記者的思想高度可以提升新聞內容的創(chuàng)作質量,從而提高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收視率,推動電視新聞媒體的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新聞記者的思想理念與時代發(fā)展主題相契合,從而通過新聞內容傳播正確健康的主流觀念,建立起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4]??傊?,新聞記者個人的思想認真和思想觀念會對新聞內容的側重方向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必須提高注重記者的思想高度建設,在新聞事件的報道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守護好職業(yè)道德底線,從而保證新聞內容的客觀理性。
隨著大眾對新媒體平臺的廣泛使用,群眾也樂于接受可以隨時隨地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獲取實時新聞內容,這就對以往只在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介上編寫新聞信息的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新聞記者需要了解互聯網時代社會群眾的閱讀習慣,迎合群眾的需求改變新聞的寫作風格,提高使用現代化寫作排版的基礎能力。另一方面,新聞記者應該提高自己的寫作策劃敏銳度,能夠了解新聞事件的隱藏價值,在保證內容真實性的前提下,以更加新穎的角度和觀點對社會敏感問題進行展開闡述,從而不斷提升新聞內容對社會群眾的感染力。最后,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加強專業(yè)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技巧和寫作能力,掌握目前先進的寫作技巧,從而通過記者的寫作內容將新聞事件順利還原出來。
隨著時代的變化發(fā)展,群眾相較于對長篇資訊和長視頻的喜愛程度逐漸降低,更加習慣使用碎片化時間進行信息的閱讀和獲取,從而新聞傳統(tǒng)的傳播形式也必須進行改革進步,結合群眾的實際需求對新聞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升級。一方面,新聞記者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形式改進,將事件內容更加精簡化、準確化,標題更加醒目化。能夠快速地吸引到群眾的注意力,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相應的瀏覽和閱讀,幫助群眾在短時間內了解到新聞的關鍵信息和重點內容,從而達到新聞傳播的目的[5]。另一方面,新聞的傳播形式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包括傳統(tǒng)的文字形式、視頻內容,以及利用現代化技術的模擬動畫形式,以多種傳播形式來提起群眾對新聞內容的關注興趣,從而在新聞記者的內容講述之中引導出正確的社會輿論方向。
新聞內容只有具有顯著性的特征才能達到吸引社會群眾的目的,才能滿足他們對社會事件的關注需求。顧名思義,顯著人物和事件就是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中有著較高存在感和關注度,同時能夠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并產生思想碰撞交流的熱點內容。對于新聞記者而言,必須對社會顯著事件保持持續(xù)關注,掌握目前的社會走向,并及時對此類事件進行新聞編輯報道。例如,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政策之下,各地媒體對新冠疫情的感染病例進行及時的跟進報道,對感染人員的活動軌跡進行大數據統(tǒng)計,對相關場所進行消毒處理,對相關人員及時進行管控安排等。在對疫情狀況的一系列報道時,應將重點放在感染的傳播風險上,而不是對感染人員的個人隱私行為活動進行播報,這就需要新聞記者有著良好的法律意識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在顯著人物和事件的播報中逐漸提高自己的編輯意識。
時代處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群眾的思想行為也在不斷發(fā)生改變,所以新聞記者的創(chuàng)作內容也不能墨守成規(guī),保持一成不變,必須順應市場的變化需求,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一方面,新聞記者在對事件內容進行編輯時,不能只做信息內容的搬運工,要將所獲取的信息與當下的熱點內容聯系在一起,通過新聞內容的發(fā)散拓展,讓社會群眾能認清事件的本質內涵。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能力也不僅局限于新聞記者的文字編輯能力,同時也可以采用圖文、圖表結合等方式,利用對數據信息的統(tǒng)計運用能力,采用更加直觀的方式將新聞事件真實反映給社會群眾,用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報道形式去突破僵硬的新聞播報模式[6]。通過對廣播電視新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夠降低與觀眾的疏遠感,拉近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廣播電視新聞的優(yōu)化升級。
廣播電視的新聞播報必須從群眾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興趣關注點進行切入報道,確保新聞內容的接近性。通俗來講,就是新聞內容要貼合群眾的日常生活,無論在地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與觀眾的實際需求相符合。比如對于地方民生頻道,這些觀眾都為當地的居民,所以報道內容常關注于當地的民生狀況,例如升學政策、好人好事等。而對于CCTV的報道大多都是關于國家的整體經濟發(fā)展狀況、國家政策的改變、國際間的交流活動等,因為受眾群體對國家社會的現狀發(fā)展具有強烈興趣。因此,廣播電視新聞要對自身欄目有著清晰的定位,準確了解自己的受眾群體,從而建立起報道的新聞內容與受眾群體具有相對接近性。通過對新聞內容的側重要點也能增強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推動新聞工作的順利開展。
通過利用新媒體平臺對新聞進行接續(xù)報道,能夠豐富廣播電視新聞的報道形式,拓寬傳播途徑,增加廣播電視新聞的覆蓋范圍,增加受眾群眾。首先,廣播電視欄目可以積極開設微信公眾號、抖音官方賬號、微博官方賬號等,在電視廣播電視的主流播報以外對社會新聞進行跟進報道,既能對新聞內容進行持續(xù)跟進也能不占用主流播報的大量時間。例如近期在對四川瀘定地震的新聞報道,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24小時全時段直播報道,使民眾能及時跟進事件的后續(xù)進展,同時也不影響其他社會事件的報道。其次,新聞記者在對新聞內容進行編輯整理時,通過利用現代化技術,可以對聲音、畫面、對象等進行不同的技術處理,在對當事人的隱私進行合理保護的同時,也能保證對事件情況的還原、展現[7]。最后,現代化技術的廣泛使用也能提供不同的拍攝方式,對視頻內容的呈現提供了很大幫助,促進新聞報道質量的提升,幫助廣播電視記者更好地提高編輯意識。
廣播電視新聞主要就是通過電視和廣播對新聞事件進行播報,沒有與受眾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機制,從而常常導致廣播電視新聞與群眾的距離感較大。相比較現如今在新媒體平臺上,群眾可以對新聞事件在評論區(qū)積極展開探討交流,從而提高加了新媒體行業(yè)與群眾之間的聯系性。所以廣播電視臺可以參考這一交流機制,在相關交流平臺上開設對電視新聞報道內容的共同探討環(huán)節(jié),從而降低電視媒體對觀眾的主導地位,平衡媒體與觀眾之間的關系。例如《新聞聯播》就在抖音、微博等常用視頻平臺開設了《主播說聯播》欄目,通過新聞聯播主持對新聞事件進行延伸講述,從而引導電視新聞觀眾積極在新媒體平臺展開熱點討論,可以發(fā)表觀眾的個人觀點和看法,對廣播電視新聞的討論度逐漸增加,擴大其在社會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影響力。
攝影記者是廣播電視記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新聞事件畫面完整還原的重要實施人員。而新聞的拍攝過程相比于普通攝影對攝影記者的水平要求更高,例如在電視劇拍攝過程中可以進行大量的后期制作,而新聞拍攝要保持其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需要在采訪過程中一次性地拍攝記錄下來。因此攝影記者不僅需要擁有足夠專業(yè)的拍攝技能水平,還需要擁有良好的新聞意識,能夠把控拍攝重點和一些特寫片段,不對額外的無關因素給予過多關注。同時對于一些特定場合的拍攝角度的把控也十分重要,能夠幫助在畫面呈現時向觀眾傳遞出當時的內心情緒,使觀眾仿佛真實置身于事件現場之中,增強觀眾的新聞記憶點[8]。此外,攝影記者還需要具備足夠的臨場反應能力,在拍攝過程中面對一些突發(fā)情況時能夠做出最優(yōu)選擇,同時在拍攝過程中也要注入自己的個人思考,使新聞作品具備更強的感染力。
編輯意識是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展開新聞工作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需要新聞記者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持續(xù)培養(yǎng)。通過編輯意識的樹立,能夠不斷提升新聞記者的專業(yè)水平,也能幫助新聞記者產出更多高質量的新聞作品,有效保障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收視率,從而有效推動新聞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