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珮文
(商丘市電視臺,河南 商丘 476100)
民生類新聞作為百姓生活有效表達的重要傳播通道之一,主要是通過對百姓生活的各方各面進行關注,將百姓心中所想的事實以及疑慮通過傳播媒體向大眾進行報道,對百姓生活的狀態(tài)和態(tài)度進行真實反映。民生采訪的質(zhì)量是衡量電視民生新聞是否有價值的關鍵要素,如何做好電視新聞民生的采訪成為新聞界始終關注的焦點。由于民生采訪的對象是百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在民生采訪過程中注意運用一些技巧。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也面臨著轉(zhuǎn)型困境。對民生新聞記者來說,其報道的新聞都與民生息息相關,因此記者必須心懷百姓,善于從群眾中獲取采訪線索。在新媒體時代,獲取新聞線索的渠道不斷拓展,獲取的新聞信息量也越來越大。如何才能從海量的信息中獲得寶貴的新聞線索,是民生新聞記者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因此,記者必須掌握新聞采訪技巧,在有限的采訪時間中挖掘更有價值的新聞內(nèi)容。
民生新聞主要是指以百姓生活為中心,報道百姓生計的新聞。從民生新聞的內(nèi)容來說,它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從民生新聞的題材選擇來看,它與社會新聞存在一定的差別?!耙匀藶楸尽钡睦砟顬槊裆侣劙l(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民生新聞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現(xiàn)能夠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生產(chǎn)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在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的主體范圍擴大化,老百姓也可以參與新聞制作和傳播,這就進一步將受眾的好奇心、表現(xiàn)欲激發(fā)出來。比如,一戶居民因為家里起火,孩子受傷嚴重,家庭難以承擔高額的醫(yī)療費用,電視媒體將這一真實情況報道出來,呼吁社會對其進行幫助,這種類型的民生報道一般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民生新聞在當前的社會生活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是黨的路線政策方針落實的重要推手,有助于進一步化解社會矛盾,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yè)提供切實保障。
電視民生新聞與一般意義上的新聞傳播一樣,具有真實性的基本特征。這就必然要求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遵循新聞真實性的特點,善于從復雜萬象的新聞信息與新聞線索中辨識真?zhèn)?,剝開層層迷霧展示事情的真相。對于反映百姓真實生活的民生采訪,保證其真實性更是對百姓以及社會負責任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通過憑空捏造而設計的采訪內(nèi)容,無法將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進行展示,對于民生改善問題毫無益處,反而導致百姓漸漸對民生類新聞失去信任,極大地影響了百姓生活質(zhì)量的高效提升。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必須向公眾傳遞真實的民生新聞,真正做到報道真人真事、反映民生民情。
一般而言,時效性是電視民生新聞吸引電視觀眾的一個重要因素。電視新聞內(nèi)容大多與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反映的都是人民群眾身邊新近發(fā)生的事情。而受眾關注度較高的還是一些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因而對電視民生新聞記者來說,要把“新聞時效性”謹記心間,并時刻以此為行動指南,方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民生采訪內(nèi)容應時刻遵循時效性,在群眾需求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媒體應該盡快制定對應的采訪方案,迅速趕赴現(xiàn)場,對相關百姓以及周圍群眾進行采訪工作,及時采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通過整理,將百姓的最新情況進行報道。保證采訪工作的時效性,可以實現(xiàn)高效率地解決百姓遇到的問題,而利用采訪將問題快速向社會進行報道,可以讓政府相關部門及時關注到民生現(xiàn)狀,采取適宜的措施幫助解決民生問題。如果民生采訪缺乏時效性,民生問題無法得到及時反映,那么群眾問題將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其生活將深受影響。
與其他新聞欄目相比,電視民生新聞則顯得截然不同。后者一般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相關的新聞線索和新聞內(nèi)容亦多是從此種生活中汲取。對于身邊的尋常人、尋常事,民生新聞記者需要以尋常心待之,秉持生活化的基本原則,關心普通民眾的日常訴求,用日常生活語言、平實的采訪技巧打動受眾,從而收獲一定的受眾關注度。如果僅僅將問題的表層現(xiàn)狀進行展示,那么問題最核心的關鍵并沒有通過民生采訪進行報道。
電視民生新聞,就內(nèi)容和主題而言大多是最尋常不過的,多為每個人生活中的俗情瑣事。這就要求民生新聞記者必須具有一雙在平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新聞新視角的慧眼,在做足前期采訪準備的基礎上,注重新聞素材的新穎性,善于“于平凡中見偉大、于危難中顯真情”,充分挖掘新聞題材。要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開動腦筋,堅持節(jié)目以“新”取勝。
民生新聞線索主要是指一些能給記者帶來采訪方向引導或創(chuàng)作靈感的信息或題材,但該類信息或題材尚待核實。民生新聞記者可以借此獲得新聞靈感以及接下來新聞采訪的趨向。
電視民生新聞線索由于來源于俗塵瑣務,因而在很多方面就具有不確定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特征。這就要求電視民生新聞記者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迅速識別并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或題材。而且要善于發(fā)動人民群眾,請他們提供有意義的資訊和線索,這樣既能保證電視民生新聞的時效性和平民化特質(zhì),又能充分拓展新聞信息線索的來源渠道,從而使節(jié)目獲得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和堅實的群眾基礎。
科學的選題對電視民生新聞記者而言至關重要。對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選題。第一,關注百姓尤為關心的事情,以便新聞發(fā)布后第一時間引起他們的關注;第二,要從積極的角度選擇話題,充分發(fā)揮電視民生新聞對社會和公眾的積極影響和帶動作用;第三,要注重結合當前的熱點話題,比如在冬季的時候,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可以選擇一些道路交通情況、供暖情況、天氣情況等方面的新聞選題,這樣更符合廣大受眾的心理預期。
對于前期的準備工作,我們也要有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明確采訪對象,吃透采訪對象,他們是何人、從事何種職業(yè);他們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慣如何;他們與要獲取的新聞線索到底是何種關系等等。當然了,對于非常重要的采訪過程,我們更要精心設計、科學謀劃,從而使其整個過程平穩(wěn)有序進行,不會打亂采訪的節(jié)奏,使得整個采訪取得最后的成功。第二,要善于搜集新聞資訊,特別是有關報道事件的背景材料,更要全面掌握,因為它有利于電視觀眾迅速地融入設定的新聞內(nèi)容之中,從而真正達到新聞傳播的目的。第三,還必須善于抓焦點、熱點,突出小事瑣事中的“重點”,切入到有關民生的重要領域,從而更能“解民之困”,真正做到心系民生,為民解憂。
當今時代,電視、手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已走進千家萬戶。但并不是每個普通的人都能出現(xiàn)在電視、手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當面對扛著攝像機、打著燈光板、拿著麥克風的新聞采訪團隊時,他們一定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緊張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在場的民主新聞記者必須充當心理咨詢師的角色,既要在心理上安撫他們緊張不安的情緒,又要注意營造輕松的氛圍,這樣方能更好地推進采訪進程,順利結束此次采訪。我們還要結合被采訪者的性別、年齡、職業(yè)和素養(yǎng)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設置采訪問題,真正做到有備而來、平順而終。
電視民生新聞本來反映的就是尋常百姓的身邊小事瑣務,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采訪必須親民務實,接地氣。特別是老人和年輕人,由于雙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迥異,對事情的反映程度不同,語言表達習慣也有差異,因而當進行遺產(chǎn)糾紛、贍養(yǎng)問題等方面的采訪時,我們必須針對不同的對象,設計采訪語言,盡可能設身處地地站在雙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采訪語言必須通俗易懂,我們既要保證采訪語言的平實性、采訪方式的親民化,又要注意采訪的說服性、解決問題的歸宿性,更要注意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有機互動,靈活有效地采用表情語言和肢體語言,更好地促進雙方采訪的順利進行,以及相關民生問題的合理解決。
在民生采訪中,被采訪的對象廣泛,其中以百姓群眾為主,在采訪中往往會因其出其不意的想法,而不得改變采訪的問題或方向。面對這樣的情況,執(zhí)行采訪工作的記者需要憑借自身的隨機應變能力完成后期的采訪工作,不應因變化的發(fā)生而亂了陣腳。因此,在日常的素質(zhì)訓練過程中應重點培養(yǎng)采訪人員的應變能力,在變化中時刻掌握采訪的進度。變化發(fā)生后,應首先理清后續(xù)的采訪思路,通過巧妙的內(nèi)容轉(zhuǎn)接,將突發(fā)內(nèi)容與原規(guī)定采訪內(nèi)容進行銜接,做到既不影響采訪的呈現(xiàn)效果,同時也可以顧全被采訪者的想法。應變能力是任何一位合格采訪者的必備能力,如果在采訪過程中因意外情況的出現(xiàn),導致采訪節(jié)奏被嚴重打亂,采訪者開始出現(xiàn)語無倫次等異常表現(xiàn),極有可能會影響被采訪者的狀態(tài),導致采訪工作進展不順利,而在經(jīng)過這樣的采訪后,采訪者會因留下工作陰影而無法順利開展其他的民生采訪,而被采訪者會對民生采訪產(chǎn)生一定的懷疑,對其信任程度大幅度下降,導致民生采訪在百姓群眾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加大后期民生采訪工作開展的難度。因此,應變能力作為民生采訪的一大重要技能,是采訪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不斷提升自身的應變能力是推動民生采訪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電視民生新聞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作,需要每個參與者具有團隊協(xié)作的意識。前期的采訪、后期的稿件制作、編輯成片固然是每一個新聞采編人員的分內(nèi)之事,但如果無視攝像工作,不能與攝像密切配合,那么他也很難采集和撰寫出高質(zhì)量的新聞來。因此,新聞新聞采編人員必須要具有團隊合作意識,與攝影師密切配合。雙方就采訪目的、意圖和語境等方面的內(nèi)容務必要在采訪前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在采訪過程中相互合作,用準確的攝影圖片有效地表達編輯的主題,從而高質(zhì)量地完成采訪任務。
“噪聲”屬于信息論的專業(yè)術語,特指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干擾信號成功傳輸?shù)囊蛩?。而在新聞心理學中,噪音通常是指導致采訪失敗的各種客觀因素。在采訪過程中,規(guī)避噪音對民生新聞采訪的干擾,有助于最終的理想采訪效果的達成。一般而言,在民生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主觀因素引起的噪音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受民生新聞記者個人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影響,其過度重視收視率,只關注能產(chǎn)生爆點的新聞,忽略了新聞的價值觀引導作用,這樣會影響電視民生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其次,會導致采訪不夠深入。這種情況多體現(xiàn)在突發(fā)性民生新聞事件的采訪中,面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多方聲音,記者喪失了理性判斷,為保證民生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記者會匆匆結束采訪,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新聞報道,采訪內(nèi)容可能會有不確鑿的地方,受眾很容易受到事件表象的迷惑,最終可能導致錯誤輿論的滋生。為合理規(guī)避民生新聞采訪中噪音的影響,記者在保證新聞采訪時效性的基礎上,應當全面、深入地開展采訪工作,在采訪過程中重點關注關鍵事實,提前做好采訪準備,確保民生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
當前,行業(yè)內(nèi)競爭激烈。對于民生新聞節(jié)目來說,要想立于不敗之地、永葆活力,必須堅持科學、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戰(zhàn)略方向。要做到這點,最關鍵的就是要有求同存異的思維,追蹤新聞事件的后續(xù)結果。因此,對于每一個民生新聞記者而言,必須謹記新聞報道的過程性特質(zhì),既要發(fā)掘新聞事件、開展新聞采訪、后期新聞制作和播出,更要注意報道民生新聞的后續(xù)結果情況,不能只蹭熱點、看熱鬧,而是做事情的解決人,為民想、濟民困。因而,對民生新聞記者而言,必須要有人文情懷,跟蹤民生新聞報道后的每一個的解決方案和結果,真正做到“有始有終”。而從創(chuàng)建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角度分析,跟蹤民生新聞事件的最終結果也是增強民生新聞可靠性和完整性的有效途徑,也有利于提高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從而提高新聞節(jié)目的收視率,促進新聞媒體可持續(xù)、長遠發(fā)展。
綜上,電視民生新聞因為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必然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關注。因此,為了保證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質(zhì)量和品質(zhì),作為民生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時,一定要豐富電視民生新聞的采訪技巧,特別要注意采訪的選題,提前做好采訪準備,增強記者的親和力,增強記者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適應性,注重人文關懷,并盡最大努力確保采訪的順利完成。而關注和探討電視民生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有利于提高民生新聞記者的采訪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生,真正做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電視民生新聞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參與其中的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作為職業(yè)的電視新聞記者,必須熟練業(yè)務,扎實采訪技巧,方能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從而積極有效地促進電視民生新聞產(chǎn)業(yè)的健康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