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革命文化的提出,最早見于瞿秋白的黨內文件,“這種新革命文化的先驅,正是殺帝國主義的劊子手?!?他認為革命文化是戰(zhàn)勝帝國主義、取得民族獨立的重要武器。說到底,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出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tài),是集物態(tài)、制度、事件、人物、精神等于一體的內涵體系?!盵1]習總書記曾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繼承革命文化”。在教育教學上,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因而高中語文新教材也加大了對革命文化的傳承力度。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自全面使用以來,便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總主編溫儒敏先生曾評價:“也許這不是最理想的教材,但它已經超越現(xiàn)有各個版本同類教材的水平?!钡拇_如此,從教材編寫來看,新教材圍繞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展開,加強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新教材質量不斷提高,其中滲透的革命文化更加濃厚。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對此要有深刻的意識,通過教材去引導學生傳承革命文化,并挖掘教材中革命文化傳承的教育價值,探索傳承路徑。
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在特定歷史背景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生成的革命文化,需要學生深刻了解并繼承發(fā)揚。教科書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jù),其中傳承的革命文化有如下具體表現(xiàn)。
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中生成。傳承革命文化,需引領學生重溫革命歲月。學生在品讀課文、將自己置身革命年代時,若能被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語言或人物所感染,心中會激蕩起崇敬、感恩、愛國的情懷。而這便為傳承革命文化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教材中諸如《沁園春·長沙》《長征勝利萬歲》的課文就是典型代表。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所作的詞。作為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除了讓青少年領略革命時代進步青年的風采外,也旨在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革命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全詞氣勢磅礴,適于誦讀。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容易聯(lián)想當時的革命形勢與歲月,被滿腔熱血、敢于斗爭的詞人所感染,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之情。
《長征勝利萬歲》是選擇性必修上冊中的第二課。該文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記敘了紅軍勝利到達陜北等事件,流露出對長征勝利的激動與喜悅之情。作者楊成武用細節(jié)性的場面記錄這個重大時刻,并融入恰當議論與抒情,易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歷史氛圍中,重溫長征歲月,激蕩對戰(zhàn)士的敬佩與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家國情懷。
“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是新課標18 個學習任務群之一。這足以說明教材中革命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新課標指出:“深入體會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盵2]革命文化中蘊涵著深厚的革命精神,正是這些革命精神引領革命文化,展示出高尚的中華民族氣節(jié)。
聞一多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與革命戰(zhàn)士,其詩歌《紅燭》被選入高中必修上冊。該詩運用“紅燭”古典意象,贊美其“燒蠟成灰”去點亮世界的無私奉獻精神。而“紅燭精神”除了奉獻精神,還有愛國、奮斗和堅守精神。詩歌要多讀才能體會其中深意,多讀就會發(fā)現(xiàn),詩詞中洋溢著的幻想和情緒得到了很大的渲染,革命年代的“紅燭精神”噴涌而出,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溢于紙上。
《荷花淀》是孫犁的代表作之一,被選入選擇性必修中冊。該文以清新的筆觸刻畫了善良勇敢的抗日軍民形象,充滿詩情畫意。而這平淡文字中流露出的白洋淀抗日軍民的斗爭精神顯而易見。哪怕是普通百姓,也會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表現(xiàn)得英勇無畏。而農村婦女的溫柔多情、堅貞勇敢更令人印象深刻??梢哉f,這就是傳頌民族氣節(jié)的典范。學生易懂也易被感染。
“革命文化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寫照?!盵3]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革命文化中有著“為民謀利,民族復興”的內涵。在教材中選入的革命作品也多有體現(xiàn)。
《百合花》是茹志娟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被選入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它“把一個流血犧牲的戰(zhàn)斗故事,寫得充滿詩意”,[4]這樣的小說更易觸動學生的內心。即使在戰(zhàn)火連天的年代,新媳婦也愿意拿出僅有的新婚被,而小通訊員更是為了同胞而犧牲。文中散發(fā)的青春美和人性美無不打動人。人物很平凡,但他們心中有國家和人民,為民族復興無私奉獻,就顯得崇高與偉大。
選擇性必修中冊中的《黨費》同樣感人至深。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糧食尤其珍貴,地下工作者的工作也充滿危險。黃新把作為特殊黨費的咸菜看得至關重要,不許饑餓的女兒吃一根,甚至為此犧牲了生命。如果沒有對黨的絕對忠誠與熱愛,萬萬做不到如此。正是因為心中有黨,有人民,愿意擔當民族復興,才會將一切奉獻給國家。這樣的文章更能讓學生懂得珍惜與擔當。
以上除了《沁園春·長沙》,其他都為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新增篇目。除上述所例外,還納入了《大戰(zhàn)中的插曲》《小二黑結婚》等革命題材作品。與老教材相比,革命文化傳承在新教材中表現(xiàn)更為明顯了。
新課標強調“文化傳承與理解”,倡導學生弘揚革命文化等優(yōu)秀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而新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革命文化傳承的比重。那么,革命文化傳承有哪些教育價值呢?
語文課程的一大理念是“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5]近年來,“立德樹人”被反復強調和重視。語文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習得知識,也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德。而實際中,應試現(xiàn)象使德育被忽略,因此在課改中尤其強調學生品德的養(yǎng)成。相對應地,課標及教材也在不斷完善。提高革命文化傳承比重,在一定意義上是為了讓學生從文化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弘揚革命精神,提高品德修養(yǎng)。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歷無數(shù)艱難困苦而取得勝利的文化成果。傳承與發(fā)揚革命文化為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一方面,新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豐富了學生德育的內容,具有強大感染力。學生在像《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長征勝利萬歲》等作品中產生的敬佩、自豪感都有利于其增強愛國情懷,擔當責任,頑強拼搏。另一方面,革命文化既汲取了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也展示出了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為民謀利、英勇無畏的崇高革命精神。在《荷花淀》《黨費》等作品中就得以彰顯。傳承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能為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打下基礎。
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立德樹人”是這一階段教育的重要目標。而教材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發(fā)揮教材中革命文化傳承的功能,增強革命文化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厚植和價值觀的引導,對深化學生人格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品格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工作的基本點在于“育人”,新時代的教材圍繞培養(yǎng)時代新人展開。這里的時代新人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并能擔當民族復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時代新人應繼承傳統(tǒng)美德,有理想,有擔當,有道德,講奉獻,這樣才能擔負起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復興。而要造就時代新人,則需為青少年提供正確的政治導向。
首先,“教材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6]所以政治導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教材編制與實施去落實教育政策,實現(xiàn)教育目的。但教材不僅與政治密切相關,還是文化傳承的一種特殊載體。教科書中許多課文都滲透著文化,而革命文化的傳承則為青少年提供了正確的政治導向。
其次,革命文化在黨和人民的實踐中形成的核心價值追求,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jié)和責任擔當,為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導向奠定了基礎。通過學習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來說,有助于他們了解革命歷史,激蕩愛國情懷,打好紅色底色,增強對黨的熱愛與敬佩,增強幸福感與歸屬感。這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現(xiàn)實要求。
習總書記曾在“七一”講話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盵7]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就逐漸被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而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傳承正好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首先,革命年代,黨用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指導革命實踐,這些革命實踐檢驗了革命理論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從而為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論基礎。教材中《反對黨八股》《改造我們的學習》在革命史上就有重大意義。其次,革命文化中諸如“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將鼓舞新時代青年擔當民族復興與時代大任。這就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基礎。
青少年現(xiàn)在生活的年代與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各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在應試普遍的情況下,大多學生不會主動去了解革命文化,更別談傳承與弘揚了。而以選文為主的語文教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起枯燥的文言字詞,激揚的詩歌與有情節(jié)的文章更能博得學生的喜愛。在故事或人物中所傳達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jié)、奉獻精神等都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識。
革命文化是革命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革命精神將不斷激勵新時代的青少年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xù)奮斗。教科書中滲透著豐富的革命文化,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傳承革命文化值得深入思考。
革命文化見證并記錄了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斗爭中一步步走向勝利,它生于革命斗爭,也在革命斗爭中不斷發(fā)展。隨著黨和國家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資源應該被充分挖掘,成為學生重要的精神養(yǎng)分。新時代教師需要充分分析教材,在課程教學中從文本內容出發(fā)滲透革命文化知識和情感。
比如在《百合花》和《黨費》中,可以結合通訊員和黃新等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去思考他們是為了什么而甘愿犧牲?是黨,是人民,更是他們心中的信仰。他們承擔了守護國家,守護人民的責任,在大義面前,他們將生命置之度外。在這樣的文本體驗中,革命事跡能將學生帶入革命歲月,扣動學生心弦。而革命戰(zhàn)士又為學生樹立了良好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品德。革命文化也就能繼續(xù)傳承下去。
此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精神與內涵進行深度闡釋,不滿足于只讓學生籠統(tǒng)答出“愛國精神”“奉獻精神”等,而應要求其談談自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要結合時代特點,使學生懂得愛國、奉獻與堅守需要付諸行動,但也并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只有學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內涵,他們才能獲得使命感和責任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傳承幾乎在每冊中都有體現(xiàn)。若要加強學生對革命文化傳承的意識,可以設計專題研討活動。革命文化的專題研討可以從例如“五四”“抗日戰(zhàn)爭”等某個特定時期出發(fā),也可以以“心中最偉大的革命人物”或“印象最深的革命事例”為主題。學生在交流與表達的過程中更能加深對革命文化的理解。
以“印象最深的革命事例”為例開展研討。在研討前,教師首先須提前告知學生研討主題,以便學生整理與搜集相關內容,這樣他們才有話可說。其次,要激發(fā)學生研討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鬃右苍疲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屑ぐl(fā)學生興趣,氣氛才能活躍,研討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激發(fā)興趣的方式可以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比如播放“長征”感人片段。或者實行游戲大比拼,對講述經典事例最多者和描繪最生動的同學給予獎勵。再者,教師要點評學生的發(fā)言,從革命事例的典型性和學生的積極性與描述性入手,對學生給予肯定與適當補充。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為主,以增強學生信心。最后,教師應對整個研討活動做總結,贊揚學生的表現(xiàn),將他們所述事例概括歸納,甚至可以談談自己想分享的事例,從而加深學生的感悟與體會。
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材是課程的載體,因此教材學習也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革命文化傳承光靠教師講是無用的,只有激活學生的傳承動力,革命文化才能真正被繼承與弘揚。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強革命文化傳承與理解。
高中生的思維已經成熟,也有了一定的表達、理解與寫作能力。鼓勵其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不僅能鍛煉語言運用能力,也利于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過教師在選擇實踐形式上需考慮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并從學生能力出發(fā),這樣學生才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才有信心去創(chuàng)作實踐,而成功的實踐會促使學生再創(chuàng)作,這就為革命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舉行有關革命經典的朗誦或演講比賽是最容易實行的方法。像《沁園春·長沙》《紅燭》就很適合朗誦。而在每一次練習中,都存在情感的代入。比賽的設定不僅能激活學生的傳承活力,還能提升語文修養(yǎng)。其次,要求學生對教科書上的某一革命事例進行縮寫或擴寫同樣有效。學生選擇事例創(chuàng)作也是在鞏固理解革命文化,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思維需跳躍到革命歲月,這就為學生傳承革命文化鋪了路。再者,在班會或節(jié)日期間,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表演革命事跡。將經典事件搬上舞臺,是學習革命歷史,傳承革命文化的有效途徑。像《小二黑結婚》《百合花》《黨費》等篇目都適合學生分角色扮演,學生將自己代入人物角色能增強其對革命文化內涵的認識。
教材中革命文化傳承路徑有多種,但不管選擇什么樣的方式,都應基于語文課程,并考慮學情。新時代教師要有深刻的引導意識,學會分析利用教材,根據(jù)學生能力設計活動,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弘揚革命文化,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
在這個過程中,全面性、發(fā)展性、公平性、安全性等四個特性要始終貫徹在整體評價體系中。從全面性來說,體現(xiàn)在評價理論模型的全面性,即綜合評價不僅要涵蓋德智體美勞全要素,還需包括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基礎性和必要性成分的全面有機融合,有必要將批判性思維、協(xié)作能力、意志力等關鍵能力、必備品格都納入綜合評價體系,確保理論體系的全面性。同時,也表現(xiàn)為數(shù)據(jù)采集的全面性,即在大數(shù)據(jù)思維范式下綜合采用各種新興智能技術,對大規(guī)模、長周期、多場域、多維度、跨學段場景下的學生綜合發(fā)展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全面、自然、動態(tài)采集。
從發(fā)展性來說,一方面綜合素質評價需要對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應深度挖掘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過程和特點,為學生個體提供綜合性的評價結果和未來發(fā)展建議。另一方面,對相關評價信息進行關聯(lián)挖掘、分析,能夠實現(xiàn)針對不同學生個體綜合發(fā)展起點的理解,而持續(xù)性的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和分析,可以幫助快速精準洞察學生個體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綜合發(fā)展整體及其各指標維度變化情況,支持對學生的增值性評價。
——鄭勤華 《中國教育報》2022 年12 月02 日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