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莊儼 田社平 張 峰
(上海交通大學(xué)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xué)院, 上海 200240)
齊次定理和疊加定理是線性系統(tǒng)的線性性質(zhì)在電路中的體現(xiàn),它們也是求解線性電路常用的方法和手段。為了鍛煉學(xué)生理解電路和分析電路的能力,電路理論教材往往會編寫諸多應(yīng)用齊次定理和疊加定理求解的電路習(xí)題[1-3]。這些習(xí)題中往往包括這樣兩類問題:①在單一激勵的線性電路中,根據(jù)兩次測得的多個響應(yīng),求解未知的響應(yīng)。②在多個激勵的線性電路中,其中一個激勵可變,根據(jù)三次測得的多個響應(yīng),求解未知的響應(yīng)。在教學(xué)過程中,這兩類問題往往可以基于齊次定理和疊加定理,得出更為簡便的分析方法。為此,將此分析方法總結(jié)為齊次定理和疊加定理的兩個推論,并給出了它們的應(yīng)用。
推論1:在只有一個激勵(理想電壓源和理想電流源)的線性電路中,任取電路中兩個(電流或電壓)響應(yīng),假設(shè)在某激勵x1下的兩個響應(yīng)分別為y11、y21,在另一激勵x2下的兩個響應(yīng)分別為y12、y22,則有
(1)
證明:假設(shè)兩個響應(yīng)對應(yīng)的網(wǎng)絡(luò)函數(shù)分別為H1、H2,由齊次定理可知
y11=H1x1,y12=H1x2
(2)
由上式可得
(3)
同理可得
(4)
由式(2)、式(4)即可得到結(jié)論式(1)。得證。
推論1表明了在單一激勵線性電路中響應(yīng)比例與對應(yīng)激勵比例相等,它可看作是齊次定理的一個推論。推論1可通過圖1予以直觀的解釋,圖1中ΔOAB~ΔOCD,因此易知,y11/y12=x1/x2。
圖1 推論1的直觀解釋
推論2:在有多個激勵(理想電壓源和理想電流源)的線性電路中,任取電路中兩個(電流或電壓)響應(yīng),假定這多個激勵中只有一個激勵x可以變化。如果激勵x分別取x1、x2、x3下的兩個響應(yīng)分別為(y11、y21)、(y12、y22)、(y13、y23),則有
(5)
證明:假設(shè)兩個響應(yīng)對激勵x1的網(wǎng)絡(luò)函數(shù)分別為H1、H2,則由疊加定理有
(6)
上式中,b1表示除激勵x1之外的激勵所產(chǎn)生的響應(yīng)。由上式可得
(7)
同理可得
(8)
由式(7)、式(8)即可得到結(jié)論式(5)。得證。
圖2 推論2的直觀解釋
例1:如圖3所示,N僅由電阻組成,已知當(dāng)開關(guān)S斷開時u1=9 V,i2=3 A;當(dāng)開關(guān)S閉合時u1=8 V。試求開關(guān)S閉合時的電流i2。
圖3 例1電路
解:圖3電路在開關(guān)S斷開和閉合時是兩種不同拓?fù)浣Y(jié)構(gòu)的電路,但注意到虛線右邊的電路在開關(guān)S斷開和閉合時是不變的,因此,其中的電路響應(yīng)仍然滿足推論1的條件,由推論1可得
9/8=3/i2
解得i2=(8/3) A。
例2[1]:如圖4所示,N為含獨立源線性電阻電路,已知當(dāng)R=1 Ω時,I1=0.5 A,I2=4 A;當(dāng)R=2 Ω時,I1=1 A,I2=3 A。當(dāng)R=5 Ω時,測得I1=1.5 A,試求此時的I2。
圖4 例2電路
解:為便于比較,先給出常見的解法。將圖4電路R左邊部分等效為戴維南電路,如圖5所示,則電流I為
I=UOC/(R+Req)
圖5 圖4電路的等效電路
用電流源I置換電阻R,由疊加定理可知
(a)
將已知條件R=1 Ω、2 Ω、5 Ω時,I1=0.5 A、1 A、1.5 A代入式(a)中第一式,得
解得Req=1 Ω。再將已知條件R=1 Ω、2 Ω時,I2=4 A、3 A代入式(a)中第二式,得
解得h2UOC=6 V,b2=1 A。當(dāng)R=5 Ω時,I2為
I2=[6/(5+1)+1]=2 A
下面再利用推論2來求解。顯然,利用替代定理用電流源I置換電阻R之后,電路包含電流源I的激勵和電路N中的激勵,而且只有電流源I的激勵是變化的,因此例2滿足推論2的條件。首先列出已知條件,見表1。由推論2及表1中數(shù)據(jù)直接寫出
即解得I2=2 A。
表1 例2的已知條件
兩相比較,可以看出利用推論2求解顯得非常簡潔。此外,題目所給電阻R的值并非必要條件。
許多教材中電路分析題都可應(yīng)用推論2求解。下面再舉一例。
例3[2]:如圖6所示,N為含獨立源線性電阻電路,當(dāng)a、b端接電阻R=4 Ω時,uab=4 V,I=1.5 A;當(dāng)a、b端接電阻R=12 Ω時,uab=6 V,I=1.75 A。問當(dāng)a、b端接電阻R為多少時I=1.9 A?
圖6 例3電路
本例利用推論2求解也是非常簡潔的。將題設(shè)已知條件及待求量列于表2,其中列出了R支路電流的兩個計算結(jié)果。
表2 例3的計算數(shù)據(jù)
由表2中數(shù)據(jù),利用推論2,可得
分別解得uab3=7.2 V,iab3=0.2 A。由歐姆定律得出I=1.9 A時的電阻R=uab3/iab3=36 Ω。
上面兩個例子都利用了響應(yīng)差值比例相等的性質(zhì)。下面的例子則利用響應(yīng)差值比例和激勵差值比例相等的性質(zhì)進(jìn)行求解。
例4[2]:如圖7所示,IS=2 A時,I=-1 A;IS=4 A時,I=0。若要使I=1 A,IS應(yīng)為多少?
圖7 例4電路
利用推論2,易知
解得IS=6 A。可見,求解過程直接、明了。
討論了齊次定理和疊加定理的兩個推論,針對特定的電路分析問題類型,它們都可得到很好的應(yīng)用,使得分析求解過程非常簡潔。這兩個推論并不難理解,它們也反映了線性電路在特定測試條件下的性質(zhì)。在合適的條件下利用這兩個推論,可達(dá)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