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龍,曾亞新,王 鵬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zhì)勘查中心寧夏總隊,寧夏 銀川 750021)
冶鎂白云巖是寧夏的優(yōu)勢礦產(chǎn)之一[1],遠景資源量19億t,探明資源儲量2億t。寧夏是西部大開發(fā)中的重要冶鎂基地,未來金屬鎂年產(chǎn)量將超過20萬t,年需礦石量超過200萬t。寧夏青龍山地區(qū)是冶鎂白云巖主要賦集區(qū)[2],該地區(qū)冶鎂白云巖礦層南北向延伸數(shù)十公里,層位穩(wěn)定,礦石質(zhì)量佳,加工性能好,資源豐富,是硅熱法及半連續(xù)硅熱法煉鎂的優(yōu)質(zhì)原料,并已有數(shù)十年的開發(fā)利用歷史。寧夏現(xiàn)有太陽鎂業(yè)、華盈鎂業(yè)、東義鎂業(yè)等企業(yè)均采用該處冶鎂白云巖資源,具有很大工業(yè)利用價值。
本文以青龍山北段杜家圈南,中段石過頂、童家慢坡等地區(qū)的冶鎂白云巖地質(zhì)勘查資料為依據(jù),探討研究該地區(qū)薊縣系王全口組地層中7個冶鎂礦層的成礦背景、礦體地質(zhì)特征、礦石特征及礦床成因等,以便為青龍山其他區(qū)域冶鎂白云巖的找礦、開發(fā)利用等提供參考。
研究區(qū)所屬地層分區(qū)為華北地層區(qū)鄂爾多斯西緣地層分區(qū)桌子山—青龍山地層小區(qū)[3],出露地層主要有中元古界薊縣系王全口組、新元古界震旦系正目觀組、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等(圖1)[4]。含礦地層位于薊縣系王全口組(Pt22w)地層,以大量富鎂的海相碳酸鹽巖為主,含有少量的陸源碎屑巖,巖性主要有灰—灰白色中—厚層硅質(zhì)白云巖、灰白色中厚層冶鎂用微晶白云巖等。
圖1 區(qū)域地質(zhì)簡圖
研究區(qū)所屬構造分區(qū)為鄂爾多斯西緣中元古代—早古生代裂陷帶陶樂—彭陽沖斷帶[5],區(qū)域構造主要以青龍山東側軸向近南北黨家坬隱伏斷逆斷層(F1)及財神崾峴正斷層(F2)為主,兩斷層均為高角度斷層,且與冶鎂白云巖礦層賦存區(qū)距離較遠,斷裂構造對冶鎂白云巖的開采利用影響不大。
青龍山中—北段王全口組地層總體呈單斜層狀產(chǎn)出,傾向255°~285°,傾角52°~63°,自南向北傾角逐漸變陡,走向延伸長度>20km,據(jù)巖性、巖相組合特征,可劃分為六個巖性段,自下而上分別為第一至第六巖性段(Pt22w1~Pt22w6),各巖性段之間連續(xù)沉積,冶鎂白云巖礦層主要賦存于王全口組第三至第四巖性段,共有7層連續(xù)穩(wěn)定的優(yōu)質(zhì)冶鎂白云巖礦(圖2),自下而上分別為B1、B2、C1、C21、C22、C3、C4,此外還有多層厚度小,延伸不穩(wěn)定,呈透鏡狀的冶鎂白云巖礦層,主要位于第三及第五巖性段內(nèi)。
圖2 勘查線剖面簡圖
綜合該區(qū)域各勘查成果,青龍山中—北段7層冶鎂白云巖賦存標高1 650~1 194m,單礦層控制埋深0~319m(表1),南北走向延伸超過20km,賦存資源量超過2億t。各礦層(自下而上)特征如下:
表1 各冶鎂白云巖礦體特征一覽表
B1礦層:分布于王全口組第三巖性段(Pt22w3)頂部,傾向西,傾角55°~62°,巖性為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傾向延伸275.74~442.51m,厚 度0.95~3.66m,平均1.90m,變化系數(shù)34.54%。礦石中MgO含量20.94%~21.83%,平均21.40%,變化系數(shù)0.46%;SiO2含量0.24%~1.02%,平均0.61%,變化系數(shù)28.90%;M·CaO/M·MgO(摩爾比)0.97%~1.06%,平均1.00%。
B2礦層:為主要礦層,分布于王全口組第四巖性段(Pt22w4)下部,傾向西,傾角54°~62°,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傾向延伸277.29~439.12m,厚度2.53~9.36m,平均4.87m,變化系數(shù)30.34%。礦石中MgO含量19.70%~21.83%,平均21.34%,變化系數(shù)1.18%;SiO2含量0.25%~0.98%,平均0.61%,變化系數(shù)23.92%;M·CaO/M·MgO 0.96%~1.06%,平 均1.01%。
C1礦層:為主要礦層,分布于王全口組第四巖性段(Pt22w4)中下部,傾向西,傾角53°~63°,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傾向延伸278.38~441.93m,厚度1.85~3.58m,平均2.60m,變化系數(shù)14.82%。礦石中MgO含量20.52%~21.83%,平均21.25%,變化系數(shù)1.61%;SiO2含量0.26%~1.12%,平均0.58%,變化系數(shù)29.90%;M·CaO/M·MgO 0.95%~1.06%,平均1.01%。
C21礦層:分布于王全口組第四巖性段(Pt22w4)中部,傾向西,傾角53°~62°,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傾向延伸279.29~447.58m,厚 度1.55~3.42m,平 均2.33m,變 化 系 數(shù)8.55%。礦 石 中MgO含 量19.29%~21.75%,平 均21.25%,變 化 系 數(shù)2.38%;SiO2含 量0.28%~1.20%,平均0.68%,變化系數(shù)24.94%;M·CaO/M·MgO 0.96%~1.06%,平均1.01%。
C22礦層:分布于王全口組第四巖性段(Pt22w4)中部,傾向西,傾角52°~63°,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傾向延伸279.49~452.73m,厚 度0.70~2.41m,平 均1.51m,變 化 系 數(shù)21.52%。礦 石 中MgO含 量19.78%~21.83%,平 均21.13%,變 化 系 數(shù)1.65%;SiO2含 量0.37%~1.16%,平均0.85%,變化系數(shù)33.87%;M·CaO/M·MgO 0.96%~1.06%,平均1.01%。
C3礦層:分布于王全口組第四巖性段(Pt22w4)中上部,傾向西,傾角52°~63°,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傾向延伸281.48~456.20m,厚 度1.12~3.55m,平 均2.10m,變 化 系 數(shù)17.80%。礦 石 中MgO含 量20.27%~21.60%,平 均21.22%,變 化 系 數(shù)1.83%;SiO2含 量0.16%~1.14%,平均0.61%,變化系數(shù)25.23%;M·CaO/M·MgO 0.97%~1.06%,平均1.01%。
C4礦層:為主要礦層,分布于王全口組第四巖性段(Pt22w4)中上部,傾向西,傾角52°~63°,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傾向延伸281.48~456.20m,厚度1.75~4.22m,平均2.90m,變化系數(shù)13.60%。礦石中MgO含量19.70%~21.83%,平均21.18%,變化系數(shù)1.19%;SiO2含量0.30%~1.19%,平均0.78%,變化系數(shù)38.75%;M·CaO/M·MgO 0.94%~1.06%,平均1.01%。
(1)礦石自然類型及礦物成分。
根據(jù)自然特征,將礦床礦石劃分為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兩個自然類型:
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狀微晶白云巖:分布于B1礦層中,微晶結構,塊狀構造,巖石風化表面有明顯的刀砍紋。巖石主要由白云石組成,含少量黏土礦物和金屬礦物,其中白云石大多呈不規(guī)則粒狀,多以0.07~0.45mm的中細晶為主;金屬礦物呈不規(guī)則細粒,粒徑0.01~0.15mm,零星散布于巖石中。巖石中白云石占95%,黏土礦物3%~5%,金屬礦物含量<1%。
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為礦床主要礦石類型,多呈淺灰色,碎屑—微晶結構,塊狀構造,巖石表面同樣具有明顯且密集的刀砍紋發(fā)育[6]。巖石主要由白云石組成,含少量鐵質(zhì)塵粒。白云石多呈不規(guī)則粒狀及菱形粒狀,粒徑大小不等,個體不清,以0.006~0.03mm的微晶—粉晶為主,少量重結晶成亮晶白云石;鐵質(zhì)塵粒以星散狀零星散布于巖石中。巖石中白云石占95%以上,鐵質(zhì)塵粒<1%。
(2)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化學成分主要為MgO、CaO、SiO2,含少量的Al2O3、Fe2O3、K2O、Na2O、MnO、SO3、P2O5、ZnO等,有益化學成分為MgO,其他為有害化學成分。結合青龍山北段杜家圈南,中段石過頂、童家慢坡等三區(qū)域的地質(zhì)勘查成果,冶鎂白云巖礦床中MgO含量19.29%~21.83%,平均21.32%;SiO2含量0.16%~1.20%,平均0.82%;CaO含量29.93%~31.62%,平均30.15%。其他化學成分:Fe2O3+Al2O3含量0.25%~0.50%,平均0.40%;K2O+Na2O含 量0.015%~0.090%,平 均0.038%;MnO含 量0.008%~0.054%,平均0.016%;SO3含量0.017%~0.155%,平均0.04%;P2O5含量0.024%~0.030%,平 均0.027%;ZnO含 量3.89%~35.91%,平均8.98%。分析測試表明,冶鎂白云巖礦床中K2O+Na2O含量遠小于一般工業(yè)指標中邊界品位的要求(≤0.32%)[7]。
礦層頂板為王全口組第五巖性段(Pt22w5)淺灰色中—厚層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底板為第三巖性段(Pt22w3)深灰色中—厚層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各礦層間夾石為薄—中層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夾石厚度見表2。通過取樣分析,礦床頂、底板及夾石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化學成分為:MgO 11.70%~19.90%,平均16.69%;SiO29.40%~47.60%,平 均21.84%:CaO 16.28%~26.74%,平均24.03%。
表2 礦層間夾石厚度一覽表 (單位:m)
青龍山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緣,而鄂爾多斯盆地是華北克拉通盆地的一部分,總體地勢平坦,在中—新元古界形成水體較淺的陸表海[4],該時期水體較淺,水動力以波浪和海流為主,靜水低能,形成大范圍的潮坪沉積[8]。青龍山薊縣系王全口組地層,主要發(fā)育有微晶白云巖、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竹葉狀礫屑白云巖等,互層產(chǎn)出[9],層位清晰,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中硅質(zhì)條帶與白云巖存在拼合面,且王全口組下伏地層含有大量石英砂巖層,以上現(xiàn)象具有潮間帶沉積特征。因此,青龍山地區(qū)白云巖沉積環(huán)境為臺地邊緣淺海相潮坪,沉積相類型主要為潮間帶[4]。
青龍山地區(qū)的白云巖形成于較為開放的淺海,為常溫常壓環(huán)境,且冶鎂白云巖礦層在王全口組地層中,時代越老,賦存越多[10],本文認為青龍山地區(qū)白云巖主要為次生交代成因。富Mg+的海鹵水溶液與CaCO3發(fā)生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其中Mg+主要來自海水,CaCO3固體主要來自于近海及海底富鈣碳酸鹽巖。
青龍山地區(qū)王全口組白云巖形成于潮平環(huán)境中,水深度淺,海水經(jīng)強蒸發(fā)后形成高鹽度鹵水,通過重力作用與下部碳酸鹽巖地層發(fā)生白云石化作用,古海水水溫較高,推測為干燥炎熱的古氣候背景[11]。王全口組各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含硅質(zhì)團塊白云巖及微晶白云巖互層產(chǎn)出[12],多數(shù)為中—厚層狀,少量薄層,層位清晰,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中硅質(zhì)條帶走向基本與巖層一致,水平沉積層理特征明顯,說明該礦床化學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
(1)青龍山地區(qū)王全口組地層為一套臺地邊緣淺海相潮坪沉積礦床,冶鎂白云巖主要由富Mg+的海鹵水溶液與CaCO3發(fā)生交代作用形成,成礦物質(zhì)主要來自于海鹵水及碳酸鹽巖,成礦古氣候炎熱干燥,蒸發(fā)強烈,且化學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
(2)冶鎂白云巖礦層主要賦存于薊縣系王全口組第三巖段(Pt22w3)、第四巖段(Pt22w4)地層中,層位穩(wěn)定,共劃分7層礦,各礦層厚度變化穩(wěn)定,礦石品位變化穩(wěn)定,屬優(yōu)質(zhì)的冶鎂白云巖礦床。
(3)礦石自然類型以淺灰色厚層狀微晶白云巖為主,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狀微晶白云巖為輔,礦床頂?shù)装寮暗V層間基本為硅質(zhì)條帶白云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