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從山上下來,到青州城西去謁范公祠。這是人們?yōu)榧o(jì)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來香火不絕。
正東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畫。祠堂左右供歐陽修和富弼,他們都是當(dāng)年推行慶歷新政時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陽樓記》。院心有古木三株,樹之北有馮玉祥將軍的隸書碑聯(lián):“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關(guān)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xué)這秀才先生?!边@兩句話準(zhǔn)確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他發(fā)奮讀書,早起煮一小盆粥,粥涼后劃為四塊,這就是他一天的飯食。以后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xué)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后來,西夏頻頻入侵,朝中無軍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統(tǒng)兵戍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民尊稱為“龍圖老子”。后來他又調(diào)回朝中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頻繁調(diào)各地任職,親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憂,退亦憂”。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范仲淹是一個諸葛亮、周恩來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實踐。他按自己認(rèn)定的處世治國之道,鞠躬盡瘁地去做,將全部才華都投入到處理詳細(xì)政務(wù)、軍務(wù)中去,并不著意為文。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对狸枠怯洝肥撬ナ狼捌吣?,因病從前線調(diào)內(nèi)地任職時所作。這是一個偉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結(jié)晶。我能想見,一個老人在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樣的焦躁徘徊,自責(zé)自求,憂國憂民。他回憶著“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戍邊生活;回憶著“居廟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艱辛;回憶賑災(zāi)放糧,所見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總結(jié)歷代先賢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閱歷,終于長嘆一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聲大徹大悟的慨嘆如名剎大廟里的鐘聲,渾厚沉遠(yuǎn),震悟大千。這一聲大嘆悠悠千年,鼓勵著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我在院中徘徊,面對范公、歐陽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們這樣職位的官員有多少,如他們這樣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記,時時不忘呢?我想一個人只有辛苦的實踐、老實的犧牲還不行,這些只能隨壽而終,只能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創(chuàng)造一種精神,能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是這種進步的憂樂觀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選自《把欄桿拍遍》,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有刪改)
賞讀:本文敘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貢獻,揭示了他得以“永恒”的原因——勤勉治事,勤政愛民,更重要的是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精神,提煉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符合民心和歷史規(guī)律的憂樂觀。作者盛贊只有像范仲淹這樣為國為民的人,其生命和精神才能永恒。
本文語言典雅而又豪放。開頭一個“謁”字寫出了作者的崇敬之情。第四段假想老人在小院中大徹大悟,運用了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具體詮釋了范仲淹忠君憂民的一生,感情洋溢;一聲慨嘆,比作名剎大廟里的鐘聲,比喻精妙,振聾發(fā)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