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瑾
(河南省種子站,河南 鄭州 450000)
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較快,但都是以犧牲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F階段我國的土地沙漠化和水資源短缺較為嚴重,國家倡導發(fā)展農業(yè)的同時不能破壞自然環(huán)境,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為了滿足我國的農業(yè)發(fā)展和自然環(huán)境保護,發(fā)展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是一個雙贏的舉措。
冬小麥在生長的各時期不同程度地需要水資源,如果不能及時補充水源,就會影響冬小麥的生長。我國種植冬小麥的地區(qū)主要是長江以北地區(qū),而我國長江以北地區(qū)冬天氣候寒冷,土壤凍結,降水也以雪花的形式飄落在地表,無法滲入土壤供給冬小麥足夠的水分。沒有天然的降水,就只能從河流、湖泊和深層地下水中引水灌溉。小麥種植用水幾乎占據了北方農業(yè)用水的50%以上,對水資源產生巨大的消耗。
冬小麥在拔節(jié)和抽穗時期、抽穗至成熟期這兩個階段用水需求量最大,而挑旗期和開花期到灌漿期則是對水源最敏感的時期,一定要保證這兩個時期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充分滿足冬小麥對水分的需求[1]。發(fā)展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技術,不能使冬小麥在這兩個時期缺水,只能減少冬小麥生長其他時期的需水量。冬小麥在需水量最大的時期消耗地表下深1~2 m 土壤中的水分,而其他時期消耗的則是地表到地下0.4 m 內的土壤水分。所以,要發(fā)展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還要改變冬小麥的用水結構,使冬小麥主要消耗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水源浪費。在節(jié)水的同時提高冬小麥的產量,將節(jié)水和豐產結合,提高小麥的品質。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全國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量巨大,糧食安全是我國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議題,人口的吃飯問題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糧食增產是一項重要的事。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種類,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經濟發(fā)展,城市化建設加快,我國的耕地面積不斷縮小,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單位面積耕地產出的糧食數量,是當前農業(yè)發(fā)展的技術重點。發(fā)展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育種技術,有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保障人民生活所需,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是一個非常缺水的國家,雖然水資源總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水資源的人均占有率在全世界排名靠后。水資源短缺、降水量在全年及各地區(qū)分布不均,干旱地區(qū)幾乎全年無降水,洪澇地區(qū)則在短時間內降水量激增,這對我國農業(yè)發(fā)展造成了巨大影響。為了適應我國水資源特點,應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對選種要求很高,種子的質量決定了其耐寒性及高產潛力[2]。當前市場的小麥品種很多,不同的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不同,應選擇不同種類的種子。要注意選擇早熟、抗旱、葉子小、栽種密度小、穗大、根系發(fā)達的種子進行種植。早熟的冬小麥種植周期短,可以極大縮短培育時間;抗旱的冬小麥生長期間不反復,可節(jié)約用水,降低管理的難度;葉子小的冬小麥呼吸作用較弱,水分蒸發(fā)緩慢,對水分的需求量比葉子大、呼吸作用強的冬小麥小。目前優(yōu)質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種子有石麥15 號、石家莊8 號、衡4399 號等,研究人員選用種子后代時,采用異地育種和生態(tài)育種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單位面積冬小麥穗數,同時增加每穗的種子顆粒數和重量,提高種子和麥苗的抗旱性、抗寒性和適應能力,還能夠預防主要病蟲害。例如,我國河北省主要種植的是衡4399 號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種子,和以往需要多次澆水的種子不同,衡4399 號每667m2地少澆1 次水,大約節(jié)水50 m3,推廣成功后種植面積達到200 萬hm2,每年大約能少澆水兩次,為河北省的農業(yè)用水節(jié)省了30 億m3。
3.2.1 挑選土壤
土壤中一般會有一些顆粒,按照土壤中含有顆粒的大小和數量,可將土壤分成砂土、壤土和黏土,砂土中顆粒最大、最多,黏土中顆粒最細小,壤土在兩者之間。砂土不易保肥保水,缺少養(yǎng)分,但其透氣性最好,適合農業(yè)深耕。黏土中含有大量黏粒,能與水結合,可保水保濕,但如果溫度較高、水源流失,會變得非常堅硬,在黏土中種植會非常消耗水資源,不利于節(jié)約環(huán)保。壤土按照土質又分為輕壤土、中壤土和重壤土。輕壤土和中壤土砂粒較少、較小,黏性較低,保水性較強,透氣性較好,適合種植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所以,應選擇砂土、輕壤土和中壤土種植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砂土地進行深耕種植,輕壤土和中壤土地正常種植[3]。選擇土壤時還應注意地區(qū)的氣候條件、溫度條件、水源條件,氣候適宜、溫度適中、水資源儲備較多的地區(qū)更適合育種。
3.2.2 播種前整地
為了播種后土壤有利于種子的發(fā)育和植株的生長,在播種前要對土壤進行整理。用大型農用翻土機將土壤翻整兩次,使內部土壤充分暴露在陽光下。例如,某地農民在自家院里種植冬小麥,播種前沒有翻地,直接備壟、起溝、下種,導致小麥出芽率很低。請教專家后農民在下次播種前翻整土地,結果發(fā)芽良好。如果播種時土壤中水分不足,在播種前進行整地時,還應澆底墑水。底墑是指耕種層以下0.5 m 深的土壤,向這部分土壤蓄足水分,能抑制上層土壤中的水分蒸發(fā),也可防止土質過于堅硬,具有松土效果。
3.3.1 冬小麥晚播
以往我國冬小麥的播種時間一般在9—10 月,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應適當進行晚播[4]。如今全球氣候變暖9—10 月氣溫較高,適宜小麥種子的發(fā)育,使小麥長勢高,導致冬天來臨時小麥為了保持自身生長需要大量的水,而冬天降水量少,無法提供小麥所需水分,造成小麥苗死亡。且小麥苗過大,暴露在寒冷氣溫中的部分會過多,使小麥耐寒性降低,無法保證小麥過冬。所以如今小麥播種時間要比以往大約延長半個月,在氣候、溫度和降水等條件合適時播種。
3.3.2 注意種植密度
為了保證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的產量,種植過程中還應注意增加植株的密度,增加單位面積內小麥的播種量,有效利用土壤中的水分,使冬小麥增產增收??梢酝ㄟ^縮行來增加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的種植密度,以往的冬小麥播種行距大約為20 cm,保證每行小麥擁有充足的養(yǎng)分和水源。但通過調研發(fā)現,兩行小麥苗中間空隙太大,不僅會造成養(yǎng)分和水源浪費,還會使施肥和撒藥的面積增大,增加農業(yè)成本。將行距縮小10 cm,可極大提高單位面積小麥種子的播種數量。這種技術并不難實現,如果使用機器進行播種,可通過改變播種機每個犁地工具和每個撒種格子的距離來實現;如果是人工進行播種,只要在犁地時縮短每個壟溝的距離即可,這種技術操作簡單,沒有任何成本,但在極度缺水的干旱地區(qū)無法實現[5]。例如,華北地區(qū)的某農民采用縮行技術種植冬小麥,他家的小麥地澆水量比往年減少了大約50 mm,單位面積的產量也顯著提高。在縮行播種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復播,使用現有的小麥播種機,不改變行間距進行第一次播種后,在第一次的壟上進行第二次播種,可增大播種密度。
3.4.1 合理施肥
冬小麥的早春管理是根據氣候特點、麥苗的生長情況等在植株返青到拔節(jié)時期進行。為了滿足冬小麥生長所需營養(yǎng),在播種前一定要施足底肥。施肥時要調查好麥田的營養(yǎng)狀況,保證冬小麥獲得生長所需的各種元素,如果土壤中的某種元素充足,就不用再施含有這種元素的肥料。在選肥時,要注意各種元素的搭配,無機肥和有機肥相結合。選用富含硫的化肥,可增加小麥的籽粒硬度,對小麥粉的質量和口感具有重要影響。土壤中缺硫,會影響土壤中氮的利用率,所以應選擇含有硫的底肥。底肥中還要有足夠多的微量元素,如硼、鋅等,利于小麥的生長,且能提高冬小麥土壤中鉀和氮的利用率。但施肥一定要適量,施肥較少會造成營養(yǎng)不充足;施肥較多會使麥苗出現燒苗的現象,導致土壤熟化程度低、缺水,甚至造成環(huán)境污染。根據小麥的生長情況進行施肥管理,在小麥拔節(jié)時施加尿素,澆水促進尿素的吸收。還可以選用根外施肥的方式,將肥料與水按比例混合,噴灑在植物的葉片上,使葉片吸收。
3.4.2 土壤管理
小麥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都是由土壤提供的,施肥可提供30%~50%的養(yǎng)分,土壤供給50%~70%的養(yǎng)分,所以土壤的質量對冬小麥的產量有著重要影響。在播種后要進行耙地,破壞土壤的結板層,使土壤上面松、下面實。上面松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有利于冬小麥出苗;下面實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量,增強土壤的抗旱性,使土壤中的水分適宜。出苗后也要進行耙地,清理雜草,耙地時應注意掌握深淺度,過深會將冬小麥種子翻出或傷害冬小麥的根。實際育種過程中,還應注意麥田里土壤的質量,選擇適當時機進行澆水、施肥,不僅有利于冬小麥的生長,對土壤也有益處。如果土壤變質,會影響農業(yè)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
3.4.3 適當澆水
冬小麥在生長的過程中應適當澆水,在早春,澆水較早會造成水資源浪費,還會誘發(fā)多種病害,加大倒伏的風險。在施肥后澆水可有效促進肥料的吸收,利于冬小麥生長。冬小麥在挑旗期、開花期和灌漿期對水資源的需求最旺盛,每個階段都要澆1 次水,要根據麥田的情況和自然條件決定澆水量。在土層較淺的地區(qū),土壤肥力無法到達深處,麥苗根系不發(fā)達,不適合澆水。例如,安徽地區(qū)的部分麥田由于長期播種,表層稀疏,出現了麥苗扎根太淺、葉子變黃的現象,多次施肥都無濟于事,澆水后麥苗大片倒伏。經技術人員研究發(fā)現,由于土壤土質下降,使肥料停留在土壤表面,植物的根隨營養(yǎng)發(fā)展,土壤深處沒有營養(yǎng),植物的根就不在深處扎根,導致麥苗的根系不發(fā)達,抗倒伏能力下降。只有提高土壤質量,再澆水時才不會出現倒伏現象。
3.5.1 防治病害
冬小麥病害主要有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病等,這些病害使小麥生長遲緩、無法抽穗,影響灌漿,導致其產量下降甚至顆粒無收。應從根本上防治病害,選用優(yōu)質豐產抗病種子,如濟麥22、良星99 等,這些種子由專門的技術人員研制,具有良好抗病豐產能力[6]。防治病害還要防止土壤中帶有各種真菌,真菌會使種子和植物的根莖受到感染,產生霉素,導致冬小麥發(fā)生病害。應每年對冬小麥種植地區(qū)的土壤進行深耕,將土壤翻新,充分暴曬在陽光下。及時處理地里的雜草,防止雜草帶有病源,傳染小麥種子和植株。發(fā)現小麥病害應噴灑農藥治療。例如,在麥田發(fā)現小麥條銹病,如果感染的小麥數量較少,可使用戊唑醇懸浮劑和水按比例混合,以染病小麥為圓心,對周圍2 m 內的小麥噴灑藥物治理;如果感染的小麥數量較多可全部噴灑農藥。小麥的白粉病可用烯唑醇可濕性粉劑和水按比例混合進行噴灑,噴灑方法與防治小麥條銹病時相同。防治小麥赤霉病可用氰烯·戊唑醇懸浮劑和水按比例混合后噴灑,間隔7 d 再噴灑1 次,可有效防治。
3.5.2 適期除草
野草的生命力頑強,任何環(huán)境下都可以生長,一旦有更好的條件,雜草就會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快速生長和繁殖。所以在冬小麥種植期間,還要定期清理雜草,防止其吸收屬于小麥的營養(yǎng)和水分。在冬小麥發(fā)芽前、小麥長葉子期間或第二年小麥返青時到拔節(jié)前,可定期除草。小麥田里的雜草主要有播娘蒿、雀麥、節(jié)節(jié)麥、薺菜等,除草可以使用藥物清理,不同種類的雜草需用不同種類的農藥。例如,清理以播娘蒿和薺菜為主的麥田雜草時,可選用唑草·苯磺隆水分散粒劑按比例與水混合進行噴灑。清理以雀麥和節(jié)節(jié)麥為主的麥田雜草時,可使用烷己基磺酸鹽和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與水按比例混合,在整片麥田里噴灑,麥田邊緣最容易有雜草,應噴灑到位。另外,不同藥劑選用不同的噴頭和過濾器,噴頭距離雜草的高度及噴灑方法也不同。
3.5.3 防治蟲害
小麥蟲害主要有穗蚜、吸漿蟲、小麥紅蜘蛛等,對小麥的生長有較大害處。穗蚜體型小,數量多,繁殖速度快,對麥田威脅較大。在小麥幼苗時期,穗蚜主要附著在小麥心部和葉片,以吮吸心部和葉片上的汁液為生。過多的穗蚜附著在小麥植株上吸取汁液,會使小麥的葉子變黃,生長緩慢,影響小麥拔節(jié)和抽穗。在拔節(jié)和抽穗期間,穗蚜刺吸莖葉和穗等部位,導致小麥植株出現許多小黃斑點,使小麥植株呈現不健康的生長狀態(tài)。尤其在抽穗時,穗蚜會使麥穗較小,結出的果實干癟、無光澤,造成小麥質量、產量降低。防治穗蚜應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其他藥劑與水混合,加適當的沉降劑噴灑在麥田中。小麥紅蜘蛛非常耐寒,冬小麥在生長期會受其侵擾,使葉片發(fā)黃、干枯,影響小麥健康生長,導致小麥減產。應使用阿維菌素懸浮劑與水按比例混合,加沉降劑進行噴灑。小麥吸漿蟲的防治應使用聯苯·三唑磷微乳劑與水按比例混合,加沉降劑進行噴灑。
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在我國的發(fā)展有利于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對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益。持續(xù)發(fā)展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育種技術,不斷解決我國冬小麥種植方面的問題,發(fā)展適宜我國自然條件的節(jié)水高產冬小麥品種,有利于改善我國的糧食結構,提高糧食安全,保障社會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