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荷
讀陸游詩詞,觀南宋社會風貌。后世皆曉陸游,終生飽含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這在其詩歌中體現(xiàn)得猶為深刻。其內容多書寫抗金討伐之事,情感多抒發(fā)壯心未遂之悲,這便不得不提及陸游這類詩歌的經(jīng)典代表作《書憤》。學生初讀此詩,語氣語調中帶有些許蒼涼之感,結合詩題,對詩歌內容能略知一二。但這篇詩歌中所書“憤”有何?又緣何?詩人僅僅是意氣用事,揮毫筆墨,洋洋灑灑地寫下四聯(lián)以解心中不快而已嗎?這其中幾番滋味學生又能解幾重?本文將運用跨學科的視野,以《書憤》為例,探討基于詩歌閱讀教學的遞進式問題鏈設計實施路徑。
借鑒王后雄老師的觀點:“‘問題鏈’是教師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jīng)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chǎn)生或可能產(chǎn)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成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tǒng)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是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保?]50而遞進式問題鏈,是針對有難度和深度的問題,為避免學生發(fā)生“卡殼”的現(xiàn)象,便采用分層次、分梯度的提問方式,以拓展學生掌握知識與思維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形象性喻之,就是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教師作為“腳手架”,為學生搭建用鏈條做的階梯。鏈條由問題組成,由易到難,一級一問,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鏈相承。學生逐級而上,攀登階梯,最終達成學習目標。在整個問題情境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由臺前轉到幕后,甘當學生合作者與支持者。設疑、釋疑、解疑,師生在雙向互動與知識動態(tài)建構的過程中,也就對詩歌進行了有層次、多角度、寬視野的探索性解讀。由此,在新課標背景下,以遞進式“問題鏈”的引領驅動教學,既關聯(lián)了詩歌內在邏輯體系,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縱深的發(fā)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為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比例,統(tǒng)編版語文教科書特設“古詩詞誦讀”板塊,培養(yǎng)學生對漢語美感及傳統(tǒng)文化的體悟,豐富其文化積累。
陸游的七律名篇《書憤》就選編在2019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的古詩詞誦讀欄目。全詩意境廣闊,氣韻雄渾,情感沉郁,可謂陸放翁愛國詩詞的經(jīng)典之作。
全詩緊扣住“憤”這一詩眼,字里行間盡抒詩人的憤懣。詩中著“艱”“空”“已”“誰”四字寫盡了詩人的四重“憤”,滿腔失望與憤懣便已呼之而出了。其“憤”的根本源頭是位于南宋朝堂之上的“主和派”對外妥協(xié)投降,不思北伐,只求偏安一隅;對內打擊、貶斥抗金愛國志士。但這種“報國無門,空度年華”的遲暮之感既是陸游的悲劇,也是南宋抗金愛國志士的共同悲劇,更是整個南宋時代的共同悲劇。詩人一步步地將“憤”推進,最后一句“千載誰堪伯仲間”,自比諸葛亮,將“憤”推向最高處。詩盡,亦便得出了“憤”的結果——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從壯年到暮年,從“早歲氣如山”到“衰鬢已先斑”,詩人蹉跎歲月,壯志成空,由此發(fā)出“空”自許的悲嘆,由“空”而生憤,卻依然是抱著“滿”腔抗金救國的熱忱。因此,全詩除題目外,內容雖無一處著筆寫“憤”,卻逐字逐句皆是憤。陸游因憤作詩,憤便灑于筆墨之間。
詩歌短小精練,詩人情味濃郁。王榮生教授觀摩名師課堂后,在評課時指出“古典詩詞的教學包括文言的教學,感受古人的情懷是最重要的一個落點,最重要的一個取向,是教古典詩詞最根本的追求?!保?]
就一線詩歌教學而言,課堂教學雖以誦讀為形式,但對詩歌多以拆解待之,實為機械性操練。教師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早自習全班集體埋頭苦背全詩,整個過程中學生“下足了功夫”卻不通詩之要義。正課開始,課始定為誦讀,接著知人論世;課中逐聯(lián)、逐句、逐字賞析,意象、意境缺一不可;課終冠以情感,誦讀收尾。45分鐘內看似融通了龐大的知識量,課后細問學生便知其理解仍浮于表面。析其原因,教師雖然抓住了詩歌教學的第一要義“誦讀”,但灌輸式的課堂,缺乏清晰的線索一以貫之,知識體系雜亂,呈散點分布之狀。諸如此類的詩歌教學,雖有利于教師授課,卻不利于新課標背景下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得不到有效的思維訓練,更無法發(fā)揮語文的工具性這一課程性質。
王榮生教授提倡備課要備兩頭,即教材和學生。“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貫穿教師備課過程的兩大重點問題。教師備詩歌,設問題,進而讓學生解問題,懂詩歌。由此可見,“問題”二字是閱讀教學繞不開的話題,也是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經(jīng)之路。上文提及的一線教學不是不問,而是散問、雜問、碎問,教師單純?yōu)橹v知識而隨堂發(fā)問。這樣的一堂課下來,便會帶來一系列不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癥結。語文學習并非單一學科受益,就語文課程性質而言,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會輻射到學生未來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設計遞進式“問題鏈”來驅動詩歌閱讀教學勢在必行,也將大有裨益。
綜合前文所解讀的詩歌內容和所擇定的教學方法,本文在此詳述如何設計遞進式“問題鏈”來驅動《書憤》的詩歌閱讀教學,以期在反復誦讀詩歌的過程中,指向學生思維、語言、文化、審美四大方面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就具體的教學流程而言,教師依據(jù)學情和文本,設定教學目標。接著分解教學目標,將其轉化成鏈條扣上的問題,逐級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進而達到“一問牽動全鏈,一鏈牽動全詩”的效果?!罢b讀”需始終貫穿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以領悟詩人所處之世、所感所抒之情。在遞進式問題鏈的驅動下,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間思維相互碰撞,既知人論世,再現(xiàn)南宋時局下詩人的境遇,又煉字鑄句,品析語言,體悟詩情。
針對《書憤》具體言之,在這條遞進式“問題鏈”上設計了如下4個問題:①詩題為《書憤》,但除題目外,全詩內容無一處著筆寫“憤”,而是書寫早歲與暮年所經(jīng)之事。詩人為什么這樣安排?②早歲氣壯如山河,暮年衰鬢已先斑,兩相對比。面對此情此景,匯成了陸游的一腔“憤懣”,這種“憤”是怎樣體現(xiàn)的?③詩人除了借此暢吐心中之“憤”,還對眼前此等情形持怎樣的態(tài)度?④南宋時局動蕩不安,朝內相抗,內外相持。詩人為什么還有這樣的態(tài)度?這僅僅是陸游才有的嗎?
這條遞進式“問題鏈”上的四個問題,表面看似一脈相承,實則雙線交織。明線以“事——情——理”螺旋上升,暗線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逐級發(fā)展。它們彼此之間既相互融通,又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確保學生在分析、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邏輯縝密性。
在學生自主預習的過程中,教師提示“從詩題入手,抓一“書”字,梳理詩人于何時、書何事”。學生在初讀感知階段便可通覽全詩,整體思考,把握脈絡,相較容易。因此第一個問題是基于學生課前自主誦讀的前置性學習而設。課上提示學生抓詩題另一“憤”字,思考“詩題為《書憤》,但除題目外,全詩內容無一處著筆寫“憤”,而是書寫早歲與暮年所經(jīng)之事。詩人為什么這樣安排?”則從對比思維入手,有比較才能有發(fā)現(xiàn),為引導學生尋找二者間的異同找準方向、開辟道路。抓住“詩眼”,就能迅速捕捉到全詩的最佳信息,從而由點及面,理清詩歌脈絡,幫助學生更好地鑒賞詩歌。因此讀本首詩,從“書憤”解題入手,學生基于前期讀詩歌積累的語感,很快便得知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與后兩聯(lián)的時與事相反,進而再讀詩題,究其本質,抓住詩眼“憤”來統(tǒng)率這首詩的學習材料。由此推斷,詩人借所“書”之事,實則“抒”其“憤”。陸游用“憤”串起全詩,內容雖不明寫,但言未露而意無窮,不著痕跡間更能體現(xiàn)其中深意。
隨之自然拋出第二個問題“早歲氣壯如山河,暮年衰鬢已先斑,兩相對比。面對此情此景,匯成了陸游的一腔“憤懣”,這種“憤”是怎樣體現(xiàn)的?”若想解答此疑,便要深入文本,貼著語言行走,熟讀精思,抓住字詞反復品讀。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合理運用,教師“腳手架”角色的充分發(fā)揮,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驅動學生產(chǎn)生獨特的閱讀體驗,進行個性化解讀。
生:一憤“世事艱”?!笆篱g艱”,艱者,難也,亦即陸游因抗金之言行而屢遭打壓。這其中有多艱難?在此例談南宋抗金英雄的岳飛的生平際遇。岳飛在《滿江紅》一詞中抱定“誓殺胡虜匈奴,恢復山河故土”的壯志,與金兵浴血廝殺,逼其落荒而逃。然則岳飛也因此立志救國之舉,慘遭秦檜等奸佞小人以“欲加之罪”構陷至死,時年僅三十八歲。此時陸游呢?詩人已然頹老,蟄居在老家山陰,年過六旬的白發(fā)老翁望著滿目蕭然、山河破碎的國家,一幕幕年少豪氣如山的光影在飽受雙重挫折的他眼前回放。因而開篇一句,著一“艱”字,滿腔的憤懣與失望呼之而出。
生:二憤“空自許”。往日往事隨風而逝,如此深沉的失落之情便匯成了頸聯(lián)?!叭祥L城”用典,檀道濟率兵伐北魏,屢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殺。他被拘捕前曾說:“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宋書·檀道濟轉》)陸游是一介書生,但絕非普通的一介書生,而是一名戰(zhàn)士,能筑起南宋萬里長城的一名戰(zhàn)士。他曾作詩道“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保懹巍短ⅰ罚爱斈耆f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保懹巍对V衷情》)實則不然,陸游不論是年少入仕科考求其職,還是在位后主張抗金謀其事,都屢遭朝廷小人讒毀貶逐。此句著一“空”字,抒盡陸游的怨憤。他雖年少立下“塞上長城”的建功衛(wèi)國之志,卻橫遭讒毀貶逐,最終時不我待,萬念皆空。
生:三憤“已先斑”。英年,陸游自稱“萬里長城”,豪情如山。暮年,陸游望著鏡中疏白的鬢發(fā),徒有殺賊志,卻無抗敵力。著一“已”字,壯年與暮年兩相對比,空度年華的悲劇結局讓詩人不禁心生憤懣。
生:四憤“誰堪伯仲間”。雖憤懣至此,陸游卻并未頹廢于孤老空寂之中,沉湎于湖光山色之間,他以尾聯(lián)言其心志?!冻鰩煴怼?作于諸葛亮于北伐之際,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前出師表》),立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觀《出師表》,見諸葛亮人格之精神。此句抒寫詩人憤恨南宋朝廷畏縮不前、自我安愉的萎靡之狀,朝廷上下竟無能“獎帥三軍,北定中原”的諸葛孔明。
整個過程中,教師扮演合作者、支持者的角色,與學生一起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四聯(lián),并聯(lián)系陸游生平和南宋背景,交流分享感悟。教師不直接出示和總結“四重憤”何在,而是由學生作生成性回答。全詩結于此,集“悲、涼、恨、嘆”于一體,讀來更能體悟陸游當時心中憤懣之感。
前兩個問題還在事與情之間來回游織、穿梭,但逐層深入的探索已經(jīng)為學生的深度學習與思維活動挖掘了一條可行的隧道。于是,指向詩人理性觀點的第三個問題緊承而來“詩人除了借此暢吐心中之“憤”,還對眼前此等情形持怎樣的態(tài)度?”此時,學生頭腦中會蹦出常見考試答題套話,諸如壯志未酬、年華空老、報國無門、前途無望、國破家亡、沉郁難解、憤懣不平等詞匯來形容陸放翁的心態(tài),這僅僅是停留在半理性的分析層面,即著一“空”字。但此處,教師需相機引導學生注意尾聯(lián)的標點符號“!”的使用,看似與一腔怒火是一脈相承,然其背后的深意和藝術表現(xiàn)力還需仔細揣摩。陸游寫己之憤懣,為何會結于諸葛亮之語?“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陸游《長歌行》)其實,“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精神不僅屬于孔子,也屬于諸葛亮,還屬于陸游。學生由陸游用《出師表》之典故,進而思考二人的聯(lián)系,理解體會陸游借“出師表”之典所流露的心聲、所體現(xiàn)的“儒家精神”。雖奸佞小人、官宦之眾當?shù)馈醯?,仁人志士們報國無門。但陸游仍渴求效仿諸葛亮,圓其壯志,其愛國情至老不移、至死不渝。讀詩,進而讀懂詩人,明確陸游用“出師表”典故的真正內涵,其背后凸顯的是陸游身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精神。因“空”而生憤,卻依然“滿”腔熱忱,從而達到對陸游雖呈感性但仍理性地面對一切的精神態(tài)度的雙重分析。
讀詩歌離不開論世,結合南宋的時代背景看,“南宋時局動蕩不安,朝內相抗,內外相持。詩人為什么還有這樣的態(tài)度?這僅僅是陸游才有的嗎?”自然引出第四個問題,這既是學生解讀詩歌的矛盾點,也是對陸游、對南宋文人詩篇進行總結回顧的好時機。教師需擇時機給學生搭建解讀文本和發(fā)展思維的“腳手架”,適時鏈接資料,搭建學習支架,由此增加課堂容量,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再達新高度。如對比閱讀陸游愛國主題的作品,作于68歲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作于70歲的《訴衷情》,以及作于85歲陸游時值彌留之際的《示兒》等。再者如對比閱讀南宋同時代其他詩人、詞人的作品,辛棄疾詞作《破陣子》、岳飛詞作《小重山》等。又或者聽名家點評,梁啟超《讀陸放翁集》、錢鐘書先生評陸游的愛國情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至此,學生思考得出:四重“憤”的本質直指南宋朝廷當權“主和派”和陸游等愛國志士“主戰(zhàn)派”間的矛盾沖突。當時南宋手握政權的當局表里不一、內外兩面。他們對外非但沒有浴血奮戰(zhàn),反而是賣國投降的雜石,對內卻心狠手辣,持續(xù)貶黜打壓抗金愛國志士?!吧酵馇嗌綐峭鈽?,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保稚额}臨安邸》)便作于那段黑暗時局。學生根據(jù)“衰鬢、先斑、白發(fā)”等意象回憶學過的詩歌,如對比閱讀岳飛《小重山》、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破陣子》,并聯(lián)系詩人或詞人的生平和南宋時代背景,體會南宋抗金報國志士的共同之“憤”。這三位詩(詞)人,他們都立志抗金救國、收復失地中原,而他們的遭遇皆是命運多舛、壯志難酬、空度年華,雖有心報國,卻無路請纓。由此可見,其中的幾許悲憤是在南宋時局背景下,陸游的獨悲與南宋抗金愛國志士的同悲相統(tǒng)一?;乜凑自姼瑁瑑热蓦m無一處著筆寫“憤”,卻逐字逐句皆是憤。陸游因憤作詩,灑憤于筆墨之間。師生間交流碰撞,產(chǎn)生更深層的體會和共鳴,從而拓寬閱讀視野,提高詩歌品鑒力,進而真正走進陸游,感悟陸游貫穿一生、融入骨髓的愛國情緒。
順著遞進式“問題鏈”設計并教學《書憤》這首詩,邏輯脈絡清晰有致?!啊畣栴}鏈’就像一根指揮棒,指引著學生的思維活動?!保?]54問題鏈的設計,需關注兩頭,即重問題和重梯級。一是從整體出發(fā),避免問題的細、雜、散,做到知識的系統(tǒng)性與思維的連貫性;二是從梯級出發(fā),避免兩級之間跨度太大,做到彼此聯(lián)系,又要自然過渡。耶克斯—多德森動機理論提出“隨著學習任務趨于增加,動機的最優(yōu)水平趨于降低?!庇纱耍O計遞進式的問題鏈,在降低學習難度的同時,又能增強學習動力,驅動思維發(fā)展,一舉兩得。但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不應固化,為設計而設計,教詩歌應始終抓住“誦讀”與“詩情”這兩個關鍵點,借助“問題鏈”,以期在此基礎上使詩歌閱讀教學的程序萌發(fā)出更多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