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旭東
《愛的川流不息》(山東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是知名作家張煒的作品。該書以“我”的視角,向讀者講述了自己幾十年間與動物相處的幾段難忘的故事和心路歷程。在作品中,張煒并不滿足于狹義的動物敘事,而是將整個故事放置在深而遠的精神敘事當中。他不僅抒寫了人和動物的精神之光,還竭力復燃了數(shù)字時代文學的精神之光。
《愛的川流不息》由小說正文和附錄“張煒談動物”兩個部分構成,前者與后者呈文本與詮釋相互印證的閉合結構。小說正文借助動物敘事的表象線索,力圖體現(xiàn)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深層脈絡。張煒通過講述“小獾胡”“花虎”的故事,將落腳點拉回到關懷萬物柔軟而脆弱的心靈本身,引發(fā)讀者對自我、對人與動物關系的反思。附錄采用隨筆形式,從遠古時代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講到人為“百獸之王”后又將“叢林法則”施行于動物及人類自身所帶來的危機。在張煒看來,精神的滿足與創(chuàng)傷往往處于被忽略的位置,但它們直接影響了人生存質(zhì)量的高低以及人與世界相處的關系融洽與否,并由此生發(fā)出一種逆流而上的情懷與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信念。
《愛的川流不息》描繪了一條源遠流長而跌宕奔騰的“愛”之長河,它由“一條主干兩條支流”匯合而成。
主干即是在時間層面上形成的代際傳承。故事中,“我”跟外公一樣,都格外喜愛動物,我們養(yǎng)過很多動物,并且善待動物。然而,“我”收養(yǎng)的小獾胡、花虎、小來,全因人為破壞,或逃亡、或被毒死。身為主人不能保護自己身邊的動物朋友,這讓“我”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不敢再收養(yǎng)它們,以免再次遭受分離、失去之痛,而動物們又會給“我”孤獨的心靈帶來慰藉,“我”時常被它們的美好、善良和純真所感動,于是,“我”一次次打破不再收養(yǎng)動物的誓言,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構成了一條不會干涸的愛之河流。
支流之一是人與他者的關系。以“黑煞”為代表的少數(shù)“惡”之力,以外祖母、小葡萄園的老人等為代表的多數(shù)“善”之力,構成了鮮明的倫理觀念。在兩種力量較量過程中,“善”從未向“惡”屈服,善良的人和動物互相撫慰、支撐,閃耀出“愛”的光芒。這其中,外祖母是“善”之力的代表,她對晚輩悉心照料又不乏寬嚴有度的人生指引,她喜愛小動物們并盡己所能呵護它們,展現(xiàn)了一位不卑不亢、堅定而細膩的女性形象。
支流之二是人與自我的關系。書中通過隱喻來映射人性和心靈,是精神敘事熱衷的曲折筆法之一。在張煒筆下,貓獨具一格之處在于它們既與人親昵又有獨立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空間,讓“我”看到了動物爛漫而自由的天性,這與日益欲望化的人性構成了有益的參照,與其說人收養(yǎng)了動物,不如說人在與動物的相處與互動中,獲得了精神治愈和救贖。
《愛的川流不息》的精神敘事,其意義是雙重的,在為兒童讀者構筑了堅實的精神地基之時,也為成年人譜寫了一曲向著“和諧”進發(fā)的生命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