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常聽到的來自父母的抱怨,不是學習,而是孩子說“臟話”。似乎不管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口吐芬芳”已成為一種習慣。這讓一些父母特別惱火,孩子成績如何姑且不提,如果品行不端是無法接受的。
那“說臟話”是否就代表品行不端呢?
記得在我小時候,孩子之間打架是常態(tài),就跟爸爸媽媽“教育”孩子一樣平?!,F(xiàn)在的孩子不打架了,這看上去是一種文明的表現(xiàn)。但是我卻隱隱地擔心:孩子們的憤怒情緒去哪里消解呢?
近幾年,咨詢室里有一類孩子數(shù)量激增——無法宣泄憤怒情緒的他或者她。有的孩子是受不了了就大喊大叫,但是說不出一個字;有的孩子是氣憤到極點,仍然用道德標準捆綁自己,呈現(xiàn)出一種扭曲的尖酸刻薄;有的孩子將憤怒轉化成攻擊自己的力量,消磨殆盡之后,呈現(xiàn)出抑郁狀態(tài)……他們總在某個隱蔽的角落,盡情釋放他們的憤怒情緒。
小雨(化名)已經兩年沒有去學校了。她媽媽跟我說,她一直在家里玩電腦游戲,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媽媽邀請我去她家,我發(fā)現(xiàn)小雨在玩一款暴力游戲,每殺一個人,鮮紅的血濺得滿屏幕都是。她非常興奮,一邊玩一邊罵著非常難聽的話。無意間,我發(fā)現(xiàn)她玩的游戲是沒有聯(lián)網的,也就是說她不是在和別人對話,而是純粹自己在宣泄著某種憤怒。小雨看見我來了,只是淡定地關了這款游戲,然后邀請我和她一起玩另一款簡單的可愛的游戲,并且特別耐心地教我。
由此可見,除了模仿說著“臟話”之外,孩子也許只是單純地在表達他們的憤怒或者無力的情緒,與道德沒有必然聯(lián)系。
默默(化名)經過12年的學習,終于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因為疫情,大一下學期就只能在家里上網課。在和同學聊天的時候,默默嘴里時不時暴吐“三字經”。這讓媽媽非常生氣。然而默默卻不慌不忙地跟媽媽說,“我只是和室友,非常熟的朋友會這樣,在其他場合我不會的?!眿寢層^察發(fā)現(xiàn),孩子確實如此,能夠注意分寸,這才松了一口氣。
那是不是作為父母就可以忽略孩子這種說臟話的行為呢?不是。在干預孩子這種不良行為時,我們要看到更深層的原因——孩子對表達憤怒的渴望。
憤怒的情緒具有攻擊性,往往讓我們感到害怕,所以我們希望制止它的發(fā)生。同時,憤怒情緒對于人的邊界和安全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生命本身會需要它的存在。當我們要堵住這個情緒的某種表現(xiàn)形式的時候,它就會轉化成其他表現(xiàn)形式,它并不會消失。父母的教養(yǎng)在過去的十年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父母在打孩子的次數(shù)和程度上都降低和減輕了,“體罰”,但是,因語言攻擊而導致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比例卻在增加。
這都需要我們去關注自身的憤怒情緒。憤怒情緒的表達是一種有力的對自我的維護。安全而積極地表達憤怒,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主動溝通自己的憤怒與不滿,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我們和孩子溝通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建立信任的重要方式。還有一些父母為了避免沖突,不引發(fā)憤怒情緒,會假意同意孩子的一些想法,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又無意識地橫加阻撓,比如否定的情緒、不情愿的表情等,讓孩子有一種說不出的委屈,最后導致失敗。
不僅如此,情緒的表現(xiàn)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引導憤怒情緒轉化為上進的力量,讓孩子得到激勵與爆發(fā),是運用情緒的上上策。
責任編輯/周小益
冰宇奇
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師資),中國教育電視臺特邀心理咨詢師,曾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重大課題《家校共育的政府職能與對策研究》研究工作,現(xiàn)任中國教育戰(zhàn)略發(fā)展協(xié)會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專委會重大課題研究員,長期從事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案例征集郵箱:183717177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