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亞飛 溫昕
“生活·實踐”教育是華中師范大學陶行知研究團隊以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教育學為理論基礎,對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學說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吧睢嵺`”教育是針對當前教育與生活脫節(jié)、學校與社會脫節(jié)、教學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xiàn)實教育問題提出的,其提倡者華中師范大學周洪宇教授認為,生命是教育的源起,生活是教育的內容,實踐是教育的方式。這種教育理念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語文課程理念相輔相成,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初中語文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生活哲學和生命內涵,將情景教學法應用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chuàng)新優(yōu)化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是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力、生活力、學習力、合作力、實踐力、創(chuàng)新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情景教學概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中國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依然存在知識傳授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分離、忽視學生情感體驗的現(xiàn)象。比如有些教師仍實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直接將古詩詞翻譯為白話文,缺乏對意象的分析、意境的引導,忽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即使注意到情景創(chuàng)設,也常常是生搬硬套優(yōu)秀課例和教參,或以視聽感覺代替學生的想象思考,忽視學情。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依舊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與新課標要求相背離。
“生活·實踐”教育主張深刻的教育來自深刻的體驗,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境、實景中具身體驗,實現(xiàn)身、心、腦的有機統(tǒng)一。在“生活·實踐”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傳統(tǒng)教具與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輔助工具相結合,在課堂上適當引進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場景,從而將原本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以“情”為經,引導學生在古詩詞閱讀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以“景”為緯,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將從古詩詞中獲得的精神力量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情景教學的意義
貼近生活,培養(yǎng)學生生命意識。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痹诖嘶A之上的“生活·實踐”教育核心要求之一是生命即成長、生活即學習、生存即共進、世界即學校,而流傳千百年的古詩詞不僅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蘊含著一代代詩人對生活的切身體驗和對生命的深刻開悟,是開展“生活·實踐”教育的絕佳陣地。如《錢塘湖春行》(統(tǒng)編本八年級上冊)中白居易通過描繪西湖早春生機盎然的情景傳遞出自己見到明媚春光時內心的歡愉;《春望》(統(tǒng)編本八年級上冊)中杜甫通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情境表達對國事的擔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統(tǒng)編本九年級上冊)中蘇軾將對弟弟的深情融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月光景象。初中語文古詩詞情景教學講究文本情景的貼近與生活情景的回歸,有助于學生與詩人在相似情景中共情,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與生命意識。
聯(lián)想與想象,培養(yǎng)學生意商?!吧睢嵺`”教育理論的核心要求之二是培養(yǎng)“意商”?!耙馍蹋怯靡苑从橙说囊庵酒焚|及其發(fā)展水平的一個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斷性、堅毅性、持久性等,它是與人的意志過程密切相關的,是人在克服困難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如克服干擾、知難而上、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等。”“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較高的創(chuàng)造才能和平穩(wěn)而健康的心態(tài),更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一往無前的精神和直面競爭的勇氣?!碧K軾經歷“烏臺詩案”之痛,仍能在面對風雨時淡然處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統(tǒng)編本九年級下冊);李白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ńy(tǒng)編本九年級上冊)的倔強和自信應對“賜金放還”的不公;劉禹錫沉淪下僚二十三年,仍能對友人發(fā)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統(tǒng)編本九年級上冊)的勸慰……蘊含著無數(shù)古代仁人堅強意志、優(yōu)秀品格的古詩詞對培養(yǎng)學生“意商”至關重要。然而新時代初中生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受到社會時代變遷、思想觀念變化、理想抱負轉變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不能對古代仁人的情感志趣感同身受,此時以情景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便于縮短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時空距離,使學生不斷突破自我,獲得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以人為本,實現(xiàn)師生自主性與合作性有機統(tǒng)一。“生活·實踐”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人,其理論的第三個核心要求是合育?!八^合育是指以和合、合作、交往等思想為指導對年輕一代實施的一種教育,目的在于使他們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確地對待他人和社會,成為合群、合作、合享的一代新人?!眰鹘y(tǒng)課堂中初中生由于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對古詩詞的理解往往處于一知半解的被動接受狀態(tài),難以充分發(fā)揮師生之間的教學自主性。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整合多種教學資源,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抽象的情景描寫化為具象,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也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樹立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使學生同時具備合群、合作、合享的能力。
活躍氛圍,打造高效課堂。在課堂時間分配方面,“生活·實踐”教育提倡,80%的時間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討論展示、當堂檢測時間,10%的時間是老師精講時間,10%的時間是老師解決難點時間。打造高效課堂,也是“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初中古詩文情景教學利用多媒體等手段輔助教學,以小組合作討論、畫面描繪、語言鑒賞、配樂朗誦等形式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將大量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增強課堂趣味性,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其貼近生活、引人入勝的教學內容符合當前初中生的思維習慣,易于被學生接受,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古詩詞學習中,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生活·實踐”教育視閾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情景教學策略
音像結合,打造沉浸式學習環(huán)境。音樂具有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的作用,與古詩詞意境相和的音樂可以打開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引領學生更快地融入古詩詞營造的意境中去,領略詩人的情意。如在教學《望岳》(統(tǒng)編本七年級下冊)時可搭配《高山流水》一類含有山水意境的樂曲,幫助學生感受泰山之“神秀”,體會杜甫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以及敢攀頂峰、兼濟天下的壯志豪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
圖片、影像可以將抽象的文字具體化、形象化。受時空等條件限制,很多時候學生不可能接觸到實物、進入實境,這時可以通過板書設計、地圖、照片、圖畫、模型等手段,使遠離學生實際的事物和道理由生疏變熟悉,由抽象變具體,從而大大改善傳統(tǒng)閱讀課呆板、單一的教學模式,更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由于現(xiàn)代社會沒有茅屋,學生沒有凍餒之患,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統(tǒng)編本八年級下冊)時,學生往往無法想象茅屋的形態(tài),更遑論“卷我屋上三重茅”和“床頭屋漏無干處”了,此時需要借助杜甫草堂茅屋的圖片和影像,將學生帶入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方可理解杜甫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人格,從而培養(yǎng)學生憂國憂民的情懷。
“生活·實踐”教育注重真實學習情境和真實生活情境的建構,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進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音樂與圖像可以相互結合,也可單獨呈現(xiàn),其目的都是為了打造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構建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語文課堂。
誦讀想象,體會語言魅力。古詩詞的學習離不開誦讀,有感情地誦讀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記憶,便于背誦;另一方面,古詩詞中語調、語速、停連、重音位置的不同都會導致理解的偏差。在情景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詩詞的平仄、意象和意境指導學生準確誦讀,既便于學生領略古典詩詞的語言魅力,又有利于學生根據詩詞內容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在朗讀《漁家傲·秋思》(統(tǒng)編本九年級下冊)時,特別要注意語速的變化,“四面邊聲連角起”一句,語調應高昂,語速較快,以此反映戰(zhàn)事的緊張;其后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語調漸沉、語速漸緩,從而展現(xiàn)日落時分塞外孤城城門緊閉的蕭索。教師通過提前指導學生誦讀,最好是示范朗讀,可以帶領學生領略獨特的邊塞環(huán)境,感受將士們雖思念家鄉(xiāng)但仍矢志報國的熱忱,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課程整合,提高審美能力?!吧睢嵺`”教育強調中小學課程整合,中小學課程要基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教學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出發(fā),拋棄學科本位的狹隘觀念,構建開放式的、跨學科式的、綜合性的、立體式的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語文課程恰恰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應當整合音樂、美術、地理、歷史等學科為學生搭建情景,指導學生馳騁想象,使用優(yōu)美的語句拓展詩詞內容,再現(xiàn)詩詞營造的場景氛圍。如執(zhí)教王維的詩歌時可根據其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拓展學生的美學知識進行詩歌鑒賞;執(zhí)教《詩經》時可根據其重章疊唱的特點拓展學生的樂理知識進行詩歌鑒賞。與詩人對話,與詩句對話,既可以豐富學生語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符合初中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回歸生活,升華課堂教學。生活性和實踐性是“生活·實踐”教育的兩大基本特征,初中語文古詩詞情景教學最終要以生活和實踐為旨歸。雖然時代在不停地變革發(fā)展,但古代仁人或達觀或悲愴或逍遙或堅強的人生態(tài)度依然可成為后世效仿的典范。課堂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與詩人相遇的情景或設定可能出現(xiàn)的與詩人相似的境遇,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詩句,思考如何從詩人身上汲取力量面對生活中的陰晴起落,從而找到古詩詞學習與運用之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生活·實踐”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情景教學將新課標要求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提升課堂效率,優(yōu)化課程內容,促進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古詩詞情景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反思教學效果,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特別是注重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關系,避免生搬硬套。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情景教學的應有之義,為新時代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題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重點項目(2019SJGLX119);信陽師范學院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2021-YJS-11)。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