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芹
(南平市建陽區(qū)茶盞留香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南平 354200)
從古至今,我國茶文化就有其獨特性,古代不同時期的茶藝活動特點不同,茶具也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在茶文化的發(fā)展道路上,宋代的斗茶和點茶文化達到了鼎盛。在宋代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中,斗茶是一種高級的飲茶方式,為建盞和建盞文化奠定了基礎。在宋代,建盞和茶文化相輔相成,不僅體現了宋代人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還蘊含著一種和諧統一的境界。而且建盞不僅是簡單的飲茶器具,還蘊藏著宋代茶文化的審美情懷和底層人民的生活觀念,闡釋了宋代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對自然的理解。
中國傳統的制茶和飲茶習俗從漢代以來已經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唐代是中國飲茶的鼎盛時期,這段時間內的茶葉產區(qū)擴大、產量增大,宋代的茶葉仍延續(xù)唐代制成餅團,只是在品飲上將唐代的煮茶法改為點茶法,茶葉行業(yè)進一步發(fā)展,被茶學界稱為“龍鳳盛世”,宋代茶文化有著十分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斗茶的風氣盛行。宋代帝王、文人墨客、普通百姓都十分推崇斗茶,使飲茶習俗得到了極大地普及和推廣。宋代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茶館,體現出茶文化的盛行,說明茶文化在宋代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宋代,飲茶的習慣得到了極大的推崇和普及,使得茶文化向著更高階段的藝術層面邁進。其中宋代的眾多詩詞大家把茶文化進行概括,并且結合進詩詞歌賦里,使得茶文化與詩詞文化更加鮮明,別具一格。例如宋代黃庭堅的《品令·茶詞》:“味濃香永,醉鄉(xiāng)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诓荒苎?心下快活省”,飲茶也能讓人沉醉,卻沒有飲酒那般苦痛,反而使人神清氣爽,只有飲者方能體會。
《滿庭芳·茶》中寫到“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樽俎風流戰(zhàn)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棒,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描述了北苑的茶葉極好,而且十分珍貴,這茶還勝過酒醉風流,解春天睡意,提神醒腦、排憂解愁。手捧著精美的茶盞,茶盞的金邊猶如鷓鴣鳥的羽毛。黃庭堅是宋代詞人中愛茶者的一大代表,他一人流傳下來有關茶的詩詞便有五十多首,并且他每次得到上好的茶葉都會和好友分享。有一次還和蘇軾分享茶葉,并且送了一句詩“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宋代帝王宋徽宗趙佶撰寫了20余篇《茶論》,又被稱為《大觀茶》,這里的近三千字,分為天時、地產、采擇、壓蒸、制造、鑒別、烹點、羅碾、盞、筅、瓶、杓等二十多個類別,包括了茶葉的采擇、壓蒸、烘焙、鑒別、盞等。
《大觀茶》在宋代茶文化的萌芽和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宋徽宗趙佶提供了當時的制茶技術,這是影響茶的主要因素。團茶是宋代的一種茶餅小吃,起源于福建,是朝廷的貢品。團茶通常印刻著龍和鳳等寓意良好的圖案,它制作精美、香氣四溢,深受宋朝宮廷貴族的喜愛。其中,龍鳳團茶是最出名的團茶,上面刻著龍鳳圖案,栩栩如生,寓意吉祥。龍鳳團茶源自于福建省建安的鳳凰山,位于建安北苑茶區(qū),龍鳳團茶集合新、早、快的特色于一體,十分受皇家貴族的推崇。
據研究表明,宋代有關茶文化的專著有30余部,其中有16部茶專著都關于北苑茶區(qū),由此可見,北苑茶的受歡迎程度和人們的認可度之高?!洞笥^茶論》中還有關于茶葉采摘技巧的描述,“斷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則速斷不柔,以指則多溫易損”,由于手指頭不夠鋒利,而人體的溫度不利于茶葉的保鮮,所以要求采摘茶葉要用指甲快速掐斷。采摘工人需要保證茶葉的鮮潔,在宋代,茶白者貴,宋代茶文化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有著及其特殊的地位。
中國的茶文化從漢唐時開始便十分盛行,宋代的茶文化更是達到了鼎盛。宋代文人雅士中最流行的游戲就是斗茶,是一種比唐朝的煮茶更講究品茗藝術。斗茶的講究包括茶質、水質和茶盞。為了能達到最好的斗茶效果,不但需要好的茶品,而且還需要與之匹配的優(yōu)質茶盞,所以建盞就誕生了。
建盞是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中衍生出的產物,對于建盞本身而言,它經過燒制而成后就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其中蘊含著建盞工匠們的奇妙構思和高超技藝。一般情況下,建盞是在建窯里面進行燒制的,主要包括烏金盞、兔毫盞、油滴盞等六大種類。對于一個古樸且典雅的建盞,它就是通過釉料的材質,很好地呈現了其內在的本質美。
就建盞的燒制技術特性而言,是把簡潔、實用的造型、內蘊精美的釉色和獨具特色的紋邊協調地統一到建窯珍品中,使得建盞藝術品能毫無疑問地成為宋代黑釉瓷器的典范,引領茶具風騷。建盞富有其獨特的黑釉色澤,是我國古代釉瓷巔峰的藝術作品,在斗茶中與白色茶湯相結合,兩者更是極富藝術欣賞價值,代表著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對建盞文化給予特殊的保護,繼承與發(fā)揚建盞技藝能豐富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良性意義。
在宋代,斗茶是飲茶藝術的最高級別形式,而且斗茶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斗茶,實際上包含了兩種文化,一是“斗”文化,二是“茶”文化。首先,從“斗”字可以看出,宋代人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一面,宋人保持著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性。而且在中國各個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也都蘊含了“斗”的文化,直到今天,在21世紀的新中國,人們仍然倡導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拿取屬于自己的未來,也是對新時代青年的一種要求。可以說,沒有“斗”文化,中國文明很難有現在的繁榮程度。其次,斗茶體現了宋代茶文化的所有藝術技巧,是憑借競技的方式去評判茶質和評價茶具的一種習俗,整個過程趣味盎然,十分具有觀賞性。同時,斗茶雖然是一種游戲,但是它對茶的用料、器具和烹試方法都有著極為嚴格的標準。
對于斗茶的勝負,往往通過茶面湯花的顏色以及均勻程度,在建盞的內沿和湯花接觸的地方是否有水痕跡來評判。宋徽宗時期的宮廷斗茶,實際上是對茶藝的拼比,茶品更好者為勝,因為所用的水相差不大且均為高品質水。其中,斗茶仍然根據盞面的茶乳花色評判。其具體標準是:“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所以首先看的還是茶色。若是茶色與水痕均為平手,則品茶湯定勝負,所以色香味俱全方能脫穎而出獲得最終的勝利。斗茶先看茶色,宋代的茶色為白色,因此建盞多為黑釉搭配茶使用,在黑釉茶盞的襯托之下,觀賞效果最佳。
上好的茶葉和茶盞上貢朝廷,獻給皇室貴族,就必須選出最好,因此比斗的形式逐漸興起,才使得茶葉與茶盞的品質越來越好,這也進一步推進了建盞文化的發(fā)展,揭示了建盞與茶文化的關系。在宋代皇室貴族和文然雅士的推崇之下,斗茶作為茶葉與茶具品質一種藝術化的形式,使得宋代的茶文化盛極一時,詩詞文化也是達到了歷史鼎盛。所以斗茶與建盞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使得宋代的飲茶之風成為一種新風尚。
建盞簡潔的設計造型,加上黑色的釉面,再搭配上白色的茶湯,這已經成為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符號了。從更深層的角度分析,黑釉茶具和白色茶湯,還體現了陰陽二元的象征意義。黑釉建盞作為茶具代表大地和陰象,白色茶湯代表天和陽象,這同時也是宋代茶文化和宋代人思想的核心,反映了宋代人出世和返璞歸真美好愿望。宋代的建盞設計在審美角度的追求中有著超脫于一般器皿的技巧范疇,體現了宋代人獨特的審美視角與哲學,對后世陶瓷文化的發(fā)展有著良性的促進作用。
建盞造型中蘊含祥和與自然的特點,做到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體現出宋代文人雅士對天人合一和渾然天成的理念追求,善于從自然之道悟出淡泊寧靜、清新雅靜的心境,這是宋代文然雅士的精神內核對于建盞文化的獨特影響。在建盞的表面上可以發(fā)現許多奇形怪狀的釉,整體呈現黑色的態(tài)勢,大小不一、長短有致、錯綜紛雜,顯現出一種稀疏淡雅的感覺,和白色茶湯形成映襯,展現出各自的特色,給宋代建盞添加了一份特殊的魅力,成為了象征著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符號。
在我國的封建歷史的發(fā)展中,宋代貢獻的精神文明舉足輕重,不僅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完全得到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是得到了回應,其中建盞依托于廣泛普及的茶文化以及家喻戶曉的斗茶技藝而發(fā)展出來。而且在茶具里面引領風騷,更為重要的是它也推動了茶文化的良性發(fā)展,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建盞本身而言,它經過燒制而成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其中蘊含著建盞工匠們的奇妙構思和高超技藝,經過歷史的沉淀,使得人們能再次窺見古代工匠的技藝和精神財富。
因此,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建盞逐漸成為茶文化的一種基本符號,甚至能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由于建盞的設計和材料選取都別具一格,不僅凝聚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審美追求和精神面貌,還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核,因此,對于宋代文人雅士,無論居家還是外出游玩,他們對于茶具的第一選擇便是建盞。而且就建盞的燒制而言,建盞匠人都有一套及其嚴格的燒制標準,但凡燒制出來的外形有一點兒不完美,都會被當殘次品銷毀掉。所以,建盞有著極為精妙的燒制過程,上至為皇室貴族斗茶所用,下至為百姓飲茶所使,是一種集藝術與實用性一體的文化載體。
由于長期受到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影響,宋代的建盞在意境美上和當時的民族特性與民族精神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建盞匠人把對生活的理解和適應融入到了里面,也把當時人們對生活的審美趣味、生活態(tài)度和風俗習慣融入其中,因此物化出各種各樣的建盞造型,形象地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由于宋代的建盞蘊含著獨特韻味,深受宋代人的喜愛。宋代人追求細致潔潤、色彩單調,而宋盞雖是陶瓷燒制,但文人雅士因其獨特高雅也使用。此外,宋代的思想文化還受到佛教的影響,故淡泊平靜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實則與佛教的理念相通,反映了文人雅士普遍的審美追求。因此,宋代建盞與茶文化與之有暗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