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平
(中共明溪縣委黨校,福建 三明 365200)
毛澤東農村教育思想經過了歷史與實踐的證明,是具有科學性的指導思想,對于培養(yǎng)我國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加強對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yǎng),對于解決“三農”問題以及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深化具有重要作用。當今我國青年中農村青年占據了絕大多數,在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新征程中,要進一步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就必須加大對于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yǎng)力度。
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這一概念,我國當前的資料文獻當中并沒有明確定義,如果從表面意義來理解可以看做是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先進青年。而如果從深層意義來進行探究,可能就是相較于普通青年,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信仰、事物觀點、紀律行為、敏銳性、鑒別性、判斷力、科學文化素質、專業(yè)知識等方面具有更為突出的能力以及更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操守。在對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進行定義時,我們可以結合當下中國農村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對于“三農”工作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能夠使用具有科學性、先進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促進“三農”工作更好的展開,是深深植根于農村當中,對于黨的前進步伐堅定不移跟隨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新青年。
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對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各項重大戰(zhàn)略和解決“三農”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對鄉(xiāng)村振興這一偉大戰(zhàn)略的實施和實現不僅需要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也需要每一位中國公民的力量,而青年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農村青年不僅承擔著發(fā)展建設農村的偉大任務,同時也肩負著實現國家強盛,建設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偉大責任,因此,為了使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更好發(fā)展,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具有積極深遠的時代意義。第一,對于擴大黨的青年群眾基礎,加強黨的領導具有積極作用。大力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不僅能夠增加農村青年的學識,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能夠讓更多優(yōu)秀的農村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的發(fā)展建設注入新鮮血液和動力。第二,能夠使廣大農村青年團結在黨的周圍,為社會主義農業(yè)現代化的建設投入新的發(fā)展動力,加快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發(fā)展進程。第三,加強對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yǎng),能夠使馬克思主義者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有效運用,從而加大馬克思主義在農村中的影響力。第四,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能夠使農村意識形態(tài)這一重要陣地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诜N種因素,想要使“三農”問題進一步得到解決以及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偉大戰(zhàn)略,必須要加強對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yǎng)。
在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中,農民一直處于重要地位。無論是在1927年9月奪取全國革命勝利道路上所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方針中,還是在抗日戰(zhàn)爭、紅軍長征、土地改革中,都體現出農民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同志等黨中央領導人依據中國實際情況,提出農村教育思想,提高對農民的知識教育。在新時代,毛澤東農村教育思想依舊是指導我國農村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毛澤東農村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高度肯定青年的政治地位和歷史地位,在他看來青年人是富有朝氣的,猶如一天中初升的紅日帶著新的希望和熱情。加強對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yǎng),能夠使馬克思主義在農村得到有效傳播和發(fā)揚,發(fā)揚無畏態(tài)度和頑強精神,對于推動中國社會發(fā)展和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具有積極意義,農村青年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毛澤東同志在1927年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出:“普及政治宣傳”,對于標語、圖畫、演講等傳播手段的使用給予高度肯定。在此基礎之上,他強調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在豐富口號的內容和意義方面,中國共產黨和農民協會要善于抓住一切機會。1936年的《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毛澤東同志指出革命戰(zhàn)斗的首要力量是農民群眾。因此,為了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須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將農民培養(yǎng)為中國革命中的主要戰(zhàn)斗力量。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同志對于農村教育這塊陣地依舊給予高度重視,并且將在農村中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性傳遞給每一位共產黨人。
毛澤東農村教育思想的靈魂是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口中占據絕大多數的是農民,其中絕大部分農民沒有接受過知識教育,文盲人口基數龐大,農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識文化程度。對此,毛澤東同志強調農村教育要立足于解決農村文盲的問題之上,教會農民識字,能夠使用各種生產機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對于農民享有的平等受教育權利要進行維護。同時,他認為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是人民教育,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應該是農村教育所應該做的,必須對農民的政治性、革命性進行提高。充分發(fā)揚“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精神,切實為人民服務,通過農村教育有效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
毛澤東農村教育思想的首要原則就是結合生產生活實踐。依據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實踐上的特點,毛澤東同志指出:想要使教育在農村更好的開展,首先要將實踐與理論進行緊密結合,使教育得到農民的認可,進而引導農民自發(fā)地參加到農村教育中去,讓他們明白農村教育對于提高他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對于如何對農民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行提高,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兩條原則,就是應根據群眾生活上的實際需要以及群眾對于教育的自主意愿。在他看來,在農村所開辦的教育一定要對農民的實際生活有所幫助,只有真正改善了農民生活,才會得到農民的認可和肯定。群眾對于教育的自愿參加則是強調學與不學由農民自己選擇,不能對其進行強迫,就算強迫農民進行學習,也不能夠取得多么顯著的成效和結果。由此毛澤東同志還指出共產黨人及農村學校教育者要站在農村整體的宏觀角度上去探求農民所缺少的和他們所緊迫需要的東西,從而促進農村教育在農民當中能夠更為有效的發(fā)展。
毛澤東農村教育思想是在長期革命和實踐過程中積極思考和探索農村教育發(fā)展道路逐漸形成的,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在新時代為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借鑒和指導,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同志指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青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農村青年是農村未來發(fā)展的主力軍,基于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的現實,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對于提高農村的綜合實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須因地制宜,根據當前中國農村中的實際情況,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基層黨組織應吸納優(yōu)秀的農村青年加入,這是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途徑,同時為鄉(xiāng)村振興輸送源源不絕的中堅力量。還應鼓勵農村青年積極參與農村政治生活,鄉(xiāng)鎮(zhèn)機關和村委應多提供實踐平臺和實踐機會,讓農村青年積極參與到村民自治和村務活動中,如選舉工作、制度制定、成員監(jiān)督等,不僅能使農村青年進一步熟悉縣情、鄉(xiāng)情、村情,同時使其在農村工作中盡其所能施展工作能力和工作才華,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深深植根于農村這塊重要的陣地之中。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農村青年通過不同形式教育,對馬克思主義有了初步了解。然而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之下,農村青年也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和沖擊,因此,幫助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擺脫消極思想阻礙,最應注重的是對其開展政治教育,提高農村青年的政治站位,令其積極響應號召,對大政方針政策和縣、鄉(xiāng)政府的決策認真貫徹執(zhí)行。與此同時,農村青年自身應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切切實實將理論學習成果轉化到實踐運用中,通過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加強馬克思主義在農村中的傳播與發(fā)展,令農村青年樹立積極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還原他們原本真誠、淳樸的內心,使農村青年在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貢獻出屬于自己的力量,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凸顯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宣傳社會主義文化和占領農村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重要路徑。為培養(yǎng)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首先,可找出善于學習、熟悉村情、政治覺悟高的村干部或鄉(xiāng)鎮(zhèn)掛村隊員組成村委宣傳部門,從事農村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其次,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電腦電視等網絡終端及手機應用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如微信建立村民學習工作交流群、村內黨務工作微信公眾號等,及時在農村青年隊伍中開展宣傳。再次,村委宣傳部可以定期召開讀書會、學習會,通過討論、發(fā)言、答疑等形式,共同學習研討經典原著、偉人專著、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討論鄉(xiāng)村振興、養(yǎng)老政策、扶貧政策等熱點問題,使參加人員充分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和觀點。
綜上所述,青年作為祖國發(fā)展的未來,民族振興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嚴峻歷史使命。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當代青年人要深刻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利用馬克思主義對自己進行武裝,利用毛澤東農村教育思想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充實,成為優(yōu)秀的農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實現“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偉大戰(zhàn)略目標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