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昌 周 瑤
(1.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2.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劉星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9月版)一書重在對清末民初東傳科學影響下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文本的系統研究,對其產生的歷史背景、理論根源以及現代價值等涉及清末民初重大時代關切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認為康有為“用西方科學思想補益儒家思想的不足以促進儒學的現代轉型”[1],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儒學復興、儒學傳承與儒學發(fā)展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經驗與現代啟示。
《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一書試圖對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文本進行深度研究??涤袨閷θ鍖W的全新解釋“為儒學的現代性轉型注入了新的內容,也成為溝通‘西學’與‘中學’‘傳統’與‘近代’的紐帶”[2],根源在于他“對儒學的闡釋與弘揚是為了挽救儒學走向式微的歷史命運”[3]。從內在理路與外緣因素上講,中國古代今文經學體系的春秋“公羊”學說是康有為“援西入儒”再到“以西化儒”整個思想脈絡的精髓;而西方的達爾文進化論、康德的星云假說以及近代西學、西政等西方科學知識是其改造儒學經典的工具?!翱涤袨椴粌H是近代今文經學的集大成者,而且把儒學引入現代,推動了儒學現代化,無愧為定于一尊的現代新儒學的鼻祖?!盵4]
清末民初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西方文明沖擊下的儒學逐步式微,處境十分艱難,而康有為以儒為本,積極汲取西方科學知識以達到建構今文經學體系的目的,今文經學思想也成為其維新變法的思想根據與理論指南??涤袨榘芽鬃又厮転橐粋€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就是對今文經學微言大義的繼承和發(fā)展??涤袨閯?chuàng)建孔教會的努力是其重建儒家認同的努力,也是“康有為學習西方,想走西方宗教改革道路的結果”[5](P90)。以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為契點,深入探究經典詮釋文本所呈現的儒家經世之學的基本樣式具有重要現代價值。隨著研究的深入,對先秦儒家經典的現代化解讀以及歷代學者對儒家經典的詮釋文本蘊藏的現代價值必將深化中國儒家哲學研究,也必然帶來此領域研究理論格局的重組和研究主題的變奏,而這種重組和變奏又會引發(fā)儒家經典文化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更好地促使學界對現有的中國哲學研究范式以及中國哲學研究視域的大討論,從而推動康有為研究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具特色、“和而不同”的學術風尚,而這種學術風尚的呈現又客觀上導致了學界對經典注疏、理論思考、解經范式以及訓詁方式重心的轉移與發(fā)展??涤袨樘幵谇迥┟癯踹@一特定時期,在儒家經典詮釋方式上,有著敏銳而獨特的治學方式、學術標準與問題意識,這種極具洞察力的解經方式在劉星所著一書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通過對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對諸如學術風尚等是如何形成、轉移的,而這種形成與轉移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此領域學術發(fā)展所呈現的外緣因素和內在理路以及現實關照等重大問題的探究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固有的文明范式已被打破,世界的急劇變化以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使中國面臨著重估一切價值的風險和挑戰(zhàn),而康有為處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他深諳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內心深處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他以儒家為載體,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與西方先進文化,對儒家思想進行嫁接與改造,其初衷是為了保存儒學的價值,而不是要讓儒學走向式微的命運,但是其“我注六經”的解經方式客觀上打開了消解儒家經典權威性的大門。立身清末民初的特殊時期,如何挖掘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為我所用,確認、提升其經世致用思想的社會功能并使之成為支撐民族生存、民族復興的不可或缺的理論資源與文明要素,成為康有為矢志不移的追求??涤袨槿寮医浀湓忈尰顒邮墙枷氚l(fā)展史上、近代儒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內容并成為一個極具價值的思想系譜,“在這一思想系譜之中,康有為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存在”[6](P239)。
《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一書試圖對康有為建構的儒家思想體系與西方科學之間建立一種會通模式進行深度探析?!爸挥幸匀鍖W為主體,不斷吸收并消化西方先進知識,使之成為儒學的有益補充,儒學才能真正獲得新生,才能更好地發(fā)展?!盵7]不管康有為詮釋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的結果如何,但確定的是:康有為改造儒學的努力在經典與現代、舊學接續(xù)與西學融合的發(fā)展嬗變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價值。對于康有為研究而言,康有為的儒教問題、科學與儒學問題以及儒學的現代轉型問題都是學界研究的重點或熱點。應該說,港臺新儒家以及海外新儒家開顯的以心性之學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研究范式,更多的關注心性與道德層面,試圖以儒學的思辨性和超越性來安頓自我、安頓人生、撫慰由于現代化撕裂所帶來的心靈無法皈依與生命孤獨等高懸的價值。但是,近年來國內涌現的諸如干春松、陳壁生、陳明等一批學者主張“回到康有為時刻”,所展現的正是與港臺新儒家和海外新儒家截然相反的價值指向,那就是向外主張“返本開新”,以新內圣開出新外王,重在挖掘康有為儒學思想的政治價值,為當下的社會建構提供一種可能的發(fā)展道路,并以此完成儒學的涅槃重生,藉此實現儒學的現代化。而所有這些,都與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以及康有為儒學的現代轉型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的“回到康有為時刻”就是想通過康有為政治儒學研究彰顯儒學的社會性和政治性的現實關照,繼續(xù)康有為經世致用、通經致用的儒學現代化發(fā)展理路,以建構一種服務現實的有效模式來回應儒學現代性以及儒學現代化問題,這兩方面的設想都是康有為重建儒學的初衷,更導源于康有為復興儒學、企圖實現儒學現代化的努力。儒家思想“是一種具有永久性、獨特性時代價值的民族文化形態(tài),在不斷接受外來文化的洗禮中得以補益自身,彰顯其旺盛的生命力”[8]。因此,對康有為儒家經典文本進行系統性、深入性研究既是老生常談的古典詮釋樣式又是導向現代化的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
康有為對儒家經典進行逐一詮釋的活動發(fā)生在中西文化、古今文化激烈碰撞的近代中國,是巨變的中國從傳統向近代發(fā)生轉向的重要拐點,是處理傳統儒學轉向現代化的一個極具價值的嘗試。康有為對儒家文本的詮釋與解讀“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充分融合的產物,對儒學的現代轉型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9]。
儒家傳統思想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的“尊德性”的價值理性與以科學為特質的“道問學”的工具理性是難以調和的一對矛盾,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康有為做出了更為積極的努力??涤袨樵鞣降淖匀豢茖W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對儒家經典進行解構式詮釋,企圖讓古老的儒家思想再獲新生。在康有為看來,只有重新喚醒沉睡的儒家思想,讓“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精髓彰顯其現代價值才是復興儒學的正道。但是在那個兵連禍結的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在反思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如果和平被看作軟弱,而寬容被看作無能的話,那么對于中國最首要的是到先秦儒家那里尋求智慧,這就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需要引進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化論思想去喚醒沉睡的中國人,去喚醒沉睡的中國。因此,在康有為詮釋儒家經典過程中摻雜了很多進化論思想的內容,如果“和諧被看做征服自然的障礙,傳統的道德理想和價值被看做束縛近代化步伐的絆腳石”[10](P116)的話,那么我們只有努力地去改變,去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法則,從而為中國的未來爭得一席之地。
《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一書以東傳之西方科學嫁接到儒家經典詮釋的解經方式為切入點,以科學與儒學的會通與嬗變?yōu)橐暯?以康有為“我注六經”的今文經學為本位,以西方科學影響下康有為儒學立場的轉變?yōu)榭疾鞂ο?對康有為儒家經典文本進行系統梳理和闡述,深刻闡發(fā)了康有為對儒學重建的現代價值。通過對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文本的探究,可以發(fā)現康有為不僅集中于對儒家經典的專門詮釋工作,諸如《論語注》《孟子微》《中庸注》《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等專著就是明證。另外,康有為還把自己的“援西入儒”“以儒化西”等思想鑲嵌在其《康子內外篇》《大同書》《實理公法全書》《金幣救國論》以及《物質救國論》等經典著作中。不管是維新變法思想,還是大同之世的理論建構,抑或是“物質救國”的工業(yè)化道路設計等都是康有為試圖通過對儒家經典詮釋來強化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意識,是“中國人向外部學習的一種有益嘗試,成為清末民初中華民族奮起救亡圖存的思想武器”[11]。
康有為的儒家思想體系建構開啟了“以西化儒”的先河,最終又以“尊儒”“尊中”的“以儒化西”價值指向為終結。對于康有為而言,他看到中國的落后挨打,寄希望于吸收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政治理念來改造儒學以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但是當他流亡海外十幾年,親身經歷西方的浮華之后,對西方社會、西方政治深感失望,又復歸“尊孔”“尊中”的傳統儒家之路。在康有為看來,儒學的道德價值要高于西方所謂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而只有“儒學的核心價值是‘仁者愛人’與‘和而不同’的觀點,它是培養(yǎng)真‘君子’的一門學問”[12]。西方文化與中國儒學之間是一種矛盾的、多元的復雜關系,中國要想實現現代化,只有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以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為本位,并汲取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精華來補益自身,才有更光明的發(fā)展前途,才能夠真正適應現代社會。而所有這些也是《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一書所研究的根本問題。
學界有關康有為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較少有以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文本為中心進行的系統的、多角度的闡發(fā),《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能夠立足于儒家經典文本,回到清末民初康有為所處的那個特殊時代對康有為所思所想進行深度分析,而不是單純地進行個案研究,也是其重要特點。此書對東傳之西方科學背景下康有為儒家經典文本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詮釋與總結,問題意識明顯,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
《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一書對現實價值的揭示具有重要的預見性,必將引起學界對于康有為儒家思想的再討論。清末民初,面對民族危難的時代議題,從劉逢祿開其端,各派學者紛紛通過對儒家經典的詮釋、注疏、訓解來闡發(fā)“經世致用”的思想觀念以架構其理論體系??涤袨槲涨叭搜芯砍晒?從“援西入儒”復歸“以儒化西”的價值指向,對于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功不可沒,康有為利用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對儒家經典現代性的闡發(fā)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同樣,康有為對西方現代性思想和文化的汲取將成為多樣現代性的一個重要例證,即這些思想在與中國社會融匯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新的文化價值。因此,遵循今文經學的脈絡對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文本予以系統梳理,以探討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在西方科學視閾下的原初面貌、時代特征及社會功能等問題仍然是一個亟待研究的熱點問題。
《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一書不僅有助于揭示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在清末民初特定歷史時期的基本形態(tài),考察儒學傳承、創(chuàng)新、流傳之間的關系;還有助于從經典詮釋的視角具體把握經學嬗變、學派分合、學術風尚與研究旨趣的變化,通過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可以透過經學范式與學術視域的轉換過程窺見儒學本身強大的生命力及其當代價值;還可以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家學術在不同時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內在機制。《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一書在研究選題、文獻梳理以及理論建構等方面都極具價值,是研究康有為的重要著作,“儒家核心價值的張揚也是以把‘中國中國化’為旨歸的本土化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