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華,祝 越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當后現代思潮遭遇網絡媒介技術,激發(fā)了網民充沛的創(chuàng)造欲望,作為網民話語的網絡流行語迭代革新,營造了繁花似錦的網絡亞文化景觀。在急劇變動的時代語境中,現實的壓力、利益的訴求和表達的欲望驅使網友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嘲諷和自嘲,不知不覺間“凡爾賽文學”(Versailles literature)燃爆各大網絡,引發(fā)網民熱議,“凡爾賽文學”成為2020年度十大網絡熱詞之一。“凡爾賽文學”出自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的漫畫作品《凡爾賽玫瑰》,該作品基于蓬勃的凡爾賽熱情,詮釋了法國貴族宮殿的奢華與高貴,表達了貴族們紙醉金迷的生活,以及浮夸的言語方式。網友則借助“凡爾賽文學”的表現手法,演繹一種新奇的語句模式,以看似低調的方式進行充分地炫耀,以此追求虛無縹緲的富貴和言過其實的繁榮。這種話語模式先抑后揚,明貶暗褒,通過采取自言自語、佯裝不快、傷心哀婉的口吻炫耀自己的富足。“凡爾賽文學”所展現的話語規(guī)律和套路被稱為“凡學”,熟悉“凡爾賽文學”套路的人,被網友稱之為“凡爾賽人”“凡爾賽家”“凡學家”?!胺矤栙惣摇眰冇蔑L輕云淡的姿態(tài),不經意的言辭,優(yōu)雅地炫耀著財富、地位和恩愛,引來眾多網友們的圍觀、嘲諷和調侃,制造出新一輪的網絡盛宴。在“凡爾賽文學”中,對金錢,病態(tài)地吹捧“財富即正義”;對顏值,非理性地迷戀“顏值即正義”;對于權勢地位,以及容貌情感,有著寵溺般的張揚。然而,仔細思量他們筆下的生活和“美妙人設”,只是他們自己的烏托邦想象而已。
網絡情緒瞬息萬變,在不經意之間,“凡爾賽文學”在引發(fā)艷羨、跟風模仿的同時,引來了網民的批評,遭到不同群體的口誅筆伐,備受批判和質疑?!胺矤栙愇膶W”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與笑料,既脫離了凡爾賽的高雅品質,也偏離了文學的審美特質,從一種網絡亞文化表達淪為矛盾對話的“公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凡爾賽文學”背后映射著文化實踐方式的時代變遷,其流行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動因,帶來了廣闊而深遠的影響,需要進行及時引導和規(guī)范。作為批判學派的重要分支,傳播政治經濟學致力于探究傳播與權力的相互建構,注重揭示文化現象背后的經濟結構、政治訴求、技術形塑和文化考量。本文擬從傳播政治經濟學批判角度出發(fā),結合典型案例,界定“凡爾賽文學”的本質和表征,深入分析其流行的驅動因素,闡明“凡爾賽文學”的正面價值和負面效應,并提出引導和規(guī)范路徑,以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重塑健康的網絡傳播實踐,助推網絡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繁榮。
作為一種網絡熱詞,“凡爾賽”由知名博主“@小奶球”再次提起,評價豪華轎車、高檔紅酒等富貴生活的演繹,文本之間流露出淡淡的優(yōu)越情感,并在個人微博上發(fā)起了題為“凡爾賽文學研究與實踐”的話題,獲得高達1.8億的點擊率和閱讀量,引發(fā)3.8萬網友參加專題討論。大量網友發(fā)起各種與“凡爾賽文學”相關的主題活動、文案創(chuàng)意和模仿比賽,范圍逐漸擴大,從娛樂追星到學術爭論,形成了多輪真假難辨的網絡文化熱潮。一部可稱之為“凡爾賽文學”的網絡文本,需要具備三個要素,第一要素為先抑后揚的表達,第二要素為自問自答的方式,第三要素是用第三人稱進行陳述,經過巧妙的要素整合,加上淡淡的語調,無所謂的心態(tài),不經意地流露出貴族生活的線索,以此彰顯出與普通大眾不一樣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氣質。“凡爾賽文學”是語義變遷和媒介演進所形塑的“媒介奇觀”,呈現出新的時代特性和個體特質。
“凡爾賽文學”是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典型代表,類似的“凡爾賽文學”早在我國古代文學中就有所體現,如李白詩歌《古朗月行》的經典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對生活的表述,從表面上看反映了兒童對月亮的模糊認識,實質上卻詮釋了家境闊綽、生活無憂的形象。由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這種炫耀只能在小范圍內演繹,不能成為時代的流行文化熱潮。不管居所多么富麗堂皇,或是多么有貴族氣質,由于缺乏合適的舞臺和傳播介質,這種古代社會的“凡爾賽文學”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較為有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高度豐富便捷的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工具的普及,“凡爾賽文學”的流行具備了網絡傳播的信息基礎設施,也有虛擬生產的網絡操作場域,通過圖片、文字和視頻等表現形式,借助網絡平臺和社交APP的各種功能,“凡學家”有了自問自答、自導自演的空間,讓“凡學家”盡興表演。
從“印象管理”的角度而言,個人會極力追求完美主義形象,通過使用各種手段和技巧,有意識地調整言論和行為,以此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獨特之處,目的是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胺矤栙愇膶W”表達的是人性的訴求,通過炫耀行為獲取周遭的正向評價,滿足虛榮心,并構建虛無的自我認知?!胺矤栙愇膶W”是網絡炫富的一種套路和話術,網民借助社交媒體平臺,打造高級人設,通過貌似謙虛的反向語態(tài)的勾畫,在淡淡的自嘲中,悄然展示個人生活水準的高級優(yōu)越感。與以往“簡單粗暴”的網絡炫富截然不同,“凡爾賽文學”在社交媒體上通過先抑后揚的手法,表現出“貴族氣息”,不動聲色地彰顯自身的財富地位,展示著不同于底層民眾的精致唯美的富裕生活品質?!胺矤栙愇膶W”使用憑空構想的奢華符號,巧妙地借助低調的文本結構,用隱喻的方式傳達渴求認同的脆弱心理,其本質是“反文學”的,浮夸背后是一種內心孤獨的折射。隨著“凡爾賽文學”的流行,社交網絡上的“凡學家”越來越多見,均以低調、自嘲的方式來獲得虛榮心的滿足和網民關注,“凡學家”主要炫耀的方向包括財富、顏值、學識、地位等。這種炫耀的實質就是通過吸引公共領域注視的方式滿足自我認同。一個人期待自我身份被認同是在社會立足的前提,然而凡事過猶不及,這種表里不一的言行雖如同凡爾賽宮一般華麗,經不起推敲,其內里是一個易碎的玩笑。
在意義構建上,“凡爾賽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德塞都的“盜獵”理論不謀而合。德塞都把人類在閱讀上的積極行為當作是一種“盜獵”的行為,認為讀者的身份就是獵取者,“讀者另一個身份也是移動的‘游牧民’,通過移動和跨界,尋找新的資料,加工出不一樣的文學意義”[1](P151)。在生產與加工“凡爾賽文學”的時候,讀者把獵取來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制作,進而產生新的意義。漫畫作品《凡爾賽玫瑰》主要講述歐洲宮廷富貴如云的生活,“通過抱怨的方式來炫耀自己的貴族的優(yōu)越感”[2](P143),并將這種現實中無法實現的貴族生活,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的方式,映射到網絡中,構建了“凡爾賽文學”,是文字拜物教和圖像拜物教的表現。在“圖像拜物”的框架下,“凡爾賽文學”的意義構建本質上是文字與物質的關系,反映人與物的交往過程?!胺矊W家”們采取圖片、文字和視頻的改寫及調整,闡述個人人設的訴求,在網絡上,激起了“凡爾賽”的熱浪。例如,對一些流行電視劇素材的剪輯或拼接,建構一種新的自我表達,例如《武林外傳》這類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在深刻的記憶的影響下,對熟悉的畫面進行加工,衍生出新的教化意義,讓更多的網友產生共鳴,并紛紛效仿。
“凡爾賽文學”具有“網絡模因”的本質特性,具備被模仿的可能性和便捷性,可隨時被翻譯和修飾,快速在網絡上傳播擴散及推廣?!澳R颉币辉~,最早來自生物學領域,作為同遺傳因子一樣的基因,是生物存在和衍生的需要,通過復制和模仿,以及合作或變異等手段,逐漸發(fā)生相關的演化?!熬W絡模因”指的是內容單元通過互聯網的傳播,進而發(fā)生了變化,成為一種“?!被蚴恰疤茁贰??!熬W絡模因”是被網絡民眾加工生產出來的,在參與者的不斷傳播下,產生分層傳遞,形成明顯的特征符號及相關攜帶的信息[3](P14)。“網絡模因”和“模因”之間具有互相關聯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復制性、擴散性及傳播性上?!胺矤栙愇膶W”是用戶在社交網絡上自主生產加工的內容(Users-generated content),再由網民進行擴散和傳播。然而,“模因”和“網絡模因”之間也存在區(qū)別?!澳R颉敝饕獙W⒌氖恰皢卧狈矫?,而“網絡模因”則是文本集群,明確最初的文本是識別的關鍵,即在最初階段中,哪些是復制的元素,哪些是模仿的元素?!胺矤栙愺w”的先文本彰顯了精神主旨,即網友們采取“先抑后揚”的手段,采用“明貶暗褒”的方式,最后體現出“極致炫耀”的結果?!胺矊W家”們通過與眾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采用不同尋常的語氣,來展示自己的地位,并借助社交媒體的傳播性和擴散性,實現“凡學”的傳播、變異或升級。
“凡爾賽文學”本質上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吹捧與自我迷戀,在現實的世界很容易被戳穿?!胺矤栙愇膶W”顯著特色在于因顛覆而產生對比效果,將自己看似平“凡”的生活展現出來,營造并不平凡的“高調”。網民力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打造完美的形象,通常是討巧可愛和年富力強的樣子,但要可愛和能干二者兼得是不易的。諸如,禮貌謙虛似乎與你的能力無關,卻是取悅他人的利器和贏得青睞的關鍵??浯笃湓~,弄虛作假,無形中會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獲得一時的尊重與認可。因此,網友們喜歡通過阿諛奉承、虛假贊美和抬高身價來展示自己。在真誠和虛偽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難得實現,“凡爾賽文學”恰好是這兩者混用的集中體現。但是,諂媚與虛假,以及自我高調的表演,都是不真誠的表現,網友們隨時都可能拆穿包裝精密的“凡學家”們,使之失去華服,曝光于眾目睽睽之下。位于社交媒體的風口浪尖上的“凡爾賽文學”隨時有崩潰的危險,應運而生的“拆凡達人”見“凡”就拆,無情地揭穿徒有虛名的表演者們。比如,博主“蒙淇淇77”,讓“凡爾賽文學”風生水起,各種浮夸的橋段在微博上演繹,炫耀著自己無憂無慮的恩愛優(yōu)越的生活,引起網民一陣嘲諷。在網民們的大量嘲諷面前,內容的不真實以及過于浮夸的藝術手段,使得“凡學家”們自然要經歷社會性死亡的命運。脫離現實的優(yōu)越,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普通網民的懷疑或抨擊,讓“凡爾賽貴族”們從優(yōu)雅地炫耀物質生活的優(yōu)越感,逐漸淪為舞臺的小丑。
“凡爾賽文學”的網絡炫富方式,不僅引發(fā)了網民的嘲諷與抵制,也激起了普通民眾對貴族精英階層的反抗與憤怒。在網絡話題此起彼伏的今天,草根階層對精英階層反抗的方式是委婉含蓄的,采用的是溫和的抵抗風格,通常以生活實踐的經驗為工具進行反擊。在階層的跨越中存在“去邊界化”的對抗,一般狀況下,社會底層民眾面對別人已經得到的優(yōu)質的物質生活時,通常會表現出模仿或敵視[4](P33)?!半[藏的文本”有助于詮釋處于社會底層的被支配者和社會精英階層的支配者之間的權力關系。假如在一場對抗的場域中,社會精英階層作為主宰二者關系的支配者現身時,被支配者的語句會以“公開的文本”的方式進行遮掩,而隱藏的內容,則是隱晦的,避免被監(jiān)視或監(jiān)聽。從這個角度看,“凡爾賽文學”也彰顯著“隱藏的文本”的含義,炫耀者們掌握著較多的社會資源,屬于社會的富裕階層,是這段關系的支配者;而普通網民或社會底層的網友們,是這段關系的被支配者,采用不激烈的方式進行抵制,從而緩解對其不滿的情緒。
“凡爾賽文學”熱潮的興起隱含著政治經濟考量和社會心理基礎,反映了網民群體精神的空虛和價值取向的偏離。這種網絡亞文化現象的出現與流行,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等多重因素的驅動,與社會階級固化、消費主義盛行、身份認同焦慮和傳播媒介演進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多元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交織的轉型時期,社會階層固化、層間可流動性減弱已經成為近些年來突出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因經濟形勢的低迷和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不同階層間的矛盾仍然存在。部分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遭到打擊,人生理想不能實現,就會制造一些虛幻的形象來替代未能實現的理想。“凡爾賽文學”采用虛幻縹緲的方式,制造出社會底層個體幻想跨越階層的夢境,在網民抱怨社會內卷嚴重、階層固化、流動減弱的當下,這種“凡爾賽文學”的文化演繹增添了理想主義的烏托邦色彩。但是,在理想與現實面前,“凡爾賽文學”將“上流社會”的美好幻象呈現出來,卻很難讓年輕人熱血澎湃,“我是打工人”,這句赤裸裸的現實,瞬間拆解烏托邦式的幻覺。在嚴峻的社會現實面前,試圖跨越階層變得愈加困難,社會地位難以躍升,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奮斗和放棄的矛盾心理在網絡流行語中表露無遺。
在自由匿名的互聯網,“凡爾賽文學”的生產和傳播仍然要受政治邊界的約束,其內容和表現形式都不能觸碰政治的底線?!胺矤栙愇膶W”頻頻登上網絡熱搜,搶占了公眾視線,擠占了本應該關注和討論的社會公共事務,掩蓋了尖銳的社會矛盾,網民圍繞“凡爾賽文學”的眾聲喧嘩并不是圍繞公共議題的社會參與,并無助于解決社會問題,阻礙了民主政治的進程。
正如鮑德里亞所言,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商品消費為主導的消費社會階段。在人類的消費社會中的各類消費行為,更多是在符號表達,不僅是物質使用。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不是看中物品的實用性,而是為物品背后所能夠代表的身份、價值,情愿為物品的符號買單,催生了“眼球經濟”(Attention Economy),通過吸引網民的目光來創(chuàng)造收益。而“凡爾賽文學”正是“眼球經濟”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將消費與炫耀掛鉤,是彰顯財富的手段。“身份經濟”(Identity Economy)則從“眼球經濟”中脫離而出,是社會地位的表演[5](P67),社會通過消費品的分化將階層進行區(qū)分,普通民眾的物資與貴族階層的有所區(qū)別,而與之關聯的物質符號演變?yōu)橐环N階層身份表達[6](P59)。
消費主義風潮在資本的加持下來勢洶洶,“凡爾賽文學”的出現吸引了大量公眾的眼球,為“流量經濟”推波助瀾,網民跟隨“凡爾賽文學”的風氣,不分場合、時間、公私領域,進行自身物質財富的展演,正是傳播者基于炫耀心理進行的符號消費。“凡學家”往往用“高學歷、高收入、高顏值”等標簽包裝自己,以此獲得點擊與評論的“流量經濟”,但是“凡爾賽文學”無論怎么表現,最后炫耀的指向都是物質世界的優(yōu)越,如名牌飾品、豪車、別墅等物質元素。“凡學家”們把人設與物質符號進行關聯,展示自己的高貴身份,試圖實現“身份經濟”的變現,利用文本作為承載媒介,采用謙虛的語氣進行加工,通過“眼球與流量”,實現視覺的沖擊,企圖從“流量經濟”達到階層身份的躍遷,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消費主義的奴隸。
“凡學”的核心表達是對物質的追求,是對物欲橫流、消費至上的“上流社會”的非理性向往。但是,“凡爾賽文學”這種對于“象征”認同的過度追逐,并不能使人們真正擠進他們給自己建構的“上流社會”,身份的認同無法真實實現?!胺矊W家”表現出的“身份經濟”的“精致的表象”,如同幻覺,看似美好,實則經不起推敲?!胺矊W”借助“眼球經濟”“流量經濟”以及“身份經濟”等所搭建的理想世界,離不開消費符號制造富裕的海市蜃樓,暗含的是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在長期、強勢的宣傳鼓吹馴化之下的盲從心理,即是“眼球”心理,“流量”心理和“身份”心理的盲目追求,在資本與網絡的合謀之下,民眾日益沉浸于符號消費的虛假滿足中。
從文化角度來看,傳播凡爾賽式的言論,根本的目的在于滿足虛榮心,夸贊自己的身份地位,由此獲得公眾的關注熱情,博得社會認同。社會認同即“主體確定自我身份”[7](P119),是指一個人對自身所屬社會群體,以及這類群體能夠讓個人自身獲得情感或其價值意義的認識[8](P63)。被認可和關注是個人生活在集體世界的一種心理訴求?!胺矤栙愇膶W”是社會認同的呼喚和追求,“凡學家”們通過一系列語言和文字操作,渴望被認同、被安撫、被肯定和被關注?!胺矊W家”們希望通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獲得在現實生活中缺少的認同感,以夸大的方式博得社會認可。米德的“鏡中我”理論認為,他人是個體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凡學家”們對自己的評價存在不確定性,無論是愛情婚姻還是社會地位、財富等,缺乏與他人的互動讓個體很難知道自己的真實處境,需要借助網絡與網民的交往互動,展現自我生活的優(yōu)越,獲取網民們的認同,例如渴望得到網民們的點贊或評論等,以此加深社會認同和自我的認同。但是,“凡學家”們對網民們過于討好和自我形象的虛假提升,具有較大的欺騙性質。如果對社會認同過于依賴,可能會產生諂媚的心理,失去自我,陷入缺乏主見的卑微境地,通過凡爾賽式的言論獲取社會認同的方式顯然是不可靠和不理智的。
“凡學家”的初衷或許只是想要用一種看似低調的方式呈現自我。欲望需要物質來表達,是消費文化在自我價值實現中的滲透。但是,在現實的日常生活,抑或是網絡之中,網民的言行都會被特定的社會規(guī)則所限制,仍然需要佩戴體面的社交面具,部分人不愿明目張膽地炫耀自己,而巧妙地采取低調與謙虛的方式,博得消費文化的認同?!胺矊W家”希望炫耀自己的物質生活或內在高貴氣質,又不能過分展示出強烈的社會攻擊性。因此,這些“凡學家”們選擇了用假裝謙虛的方式,或是假裝不得已的手段,表達出自己奢華的生活狀況,試圖贏得更多的鼓勵與贊美,避免招致社會性嫉妒或嘲諷?!胺矤栙愇膶W”本質上是“凡學家”渴望構建自我認知,又顧全周圍他人反響的特殊選擇。但是,消費文化中存在普遍的從眾心理,“凡爾賽文學”本身既是一種調侃,是時尚達人造“?!?、玩“?!钡囊环N消遣,也是渲染拜金主義的行為,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社會焦慮,更是讓部分青少年對單純的世界信以為真,歪曲了價值觀。
“凡爾賽文學”的精髓就在于非此即彼,也讓聽眾或觀眾產生了奇妙的愉悅心理,輕松調侃的方式讓“凡爾賽文學”給大家?guī)砹藲g樂,雖然這種歡樂又是讓人嫉妒的。當然,繼“凡爾賽文學”出現之后,“反向凡爾賽文學大賽”“拆凡達人”也對其進行了嘲諷與戲謔,無論是行為方式,還是語言表達,或是價值取向上,都對其進行了解構,把“凡學家”虛偽的面具揭穿,在互相抨擊中,網民實現了從被動圍觀到主動加入的角色轉換,制造了造梗、用梗、傳梗的新一輪狂歡,演繹了亞文化顛覆和批判的精神內核。在對“凡學”的群嘲與惡搞式的創(chuàng)作中,漸漸從理性的批判淪為消費文化的從眾和迎合,在模擬的文化中失去了自我的個性,為了曝光度和高流量而妥協(xié),“反凡學”的泛娛樂化由此盛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凡爾賽文學”的娛樂將迎來其衰敗的宿命,必然不會在網絡上長期存在,畢竟人類的心理是理性盤踞的地盤,“反凡學”無須用力,隨著其驅動因素日漸消散,它將逐漸演化出新的表現形態(tài)。
社交媒體平臺是“凡爾賽文學”生產和傳播的技術基礎。社交媒體強大的互動性特質,為每一位網民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隨時隨地點贊、轉發(fā)、評論,為“凡爾賽文學”營造了狂歡的場域,激發(fā)了“凡學家”們更深層次的自我展現欲望。在網絡技術的加持下,社交平臺上的符號傳播,更加便捷迅速,波及的范圍更加廣闊,尤其在數字算法的助推下,“凡學家”們的作品,在抖音、快手、微視、微博等社交媒體渠道廣為擴散,精準推送,網民的“凡爾賽”熱情更加高漲。各種數字編輯工具的創(chuàng)新,從圖片修飾,到文字變形粘貼,再到短視頻的自我拍攝等,讓一切“凡爾賽文學”的內容演繹變得更加迅速便捷而又形象生動。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凡學家”借助各種社交APP,展現優(yōu)越的生活,“凡爾賽文學”通過社交媒體各大平臺的強互動性和黏性,被大量生產、變異、復制、轉發(fā)。
語言模因需要通過復制、模仿和傳播而得以生存。在復制或傳播中采用的方式,可以理解成語言的修辭現象。在“凡爾賽文學”網絡亞文化的狂歡中,網民憑借個人經歷和生活經驗對“凡爾賽文學”的信息進行二次加工,通過豐富多樣的修圖和視頻剪輯工具等,再造新梗,形成更符合自身語境的語言模因。在網絡環(huán)境下,“凡爾賽文學”精神的表達,借助創(chuàng)新的媒介力量,通過先抑后揚的范式,讓低調的炫富更加隱蔽和容易模仿。由此,“凡爾賽文學”被廣大網民活學活用,在各個生活領域中綻放,完成了復制與傳播,成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流行語言模式,被載入網絡文化的史冊。
“凡爾賽文學”一誕生就迅速變成附帶貶義、網民相互調侃的網絡梗與,與其反映出的灰色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胺矤栙愇膶W”帶有明顯的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傾向,網絡社會的沖動言行給現實社會的良性運轉帶來諸多的隱患,網民陷入自我迷戀的虛幻境地,社會階層產生群體割裂,底層民眾更加壓抑,炫富攀比彌漫于網絡空間,可能導致潛在社會危機的滋生與蔓延。
“凡爾賽文學”本質上是一群物質生活優(yōu)越的群體,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以圖片及文字內容,演繹著尊貴的人設,以貌似抑制的自我貶低語調來炫耀自己高貴的生活格調,而這種虛假的炫耀,帶著偽文學氣息的浮夸?!胺矤栙愇膶W”表演是沉迷自戀的一種展現,成為個體滿足虛榮心的一種手段。例如,“我在300平米的房子里,過著孤獨沒有人共進晚餐的周末,洗個澡也差點弄丟了我的價值100萬的手表,哎,生活好無趣?!薄胺矤栙愇膶W”的高歌,讓浮夸的氣息更加猛烈,傳播者言辭的夸張,對自己身材、學歷和生活處境等優(yōu)越元素的過度迷戀,讓自卑在自戀的表象下隱隱展現,而攀比不斷升級、變本加厲讓“凡爾賽文學”的傳播者們對現實的世界產生不滿,失去奮斗的動力而自暴自棄。
虛榮心和認同感是人類成長的心理烙印,更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凡爾賽文學”的問題在于超越了正常模仿的邊界。例如,一個人在吃一塊蛋糕,重點不是蛋糕的美味,而是拿著刀叉的手上那枚碩大的鉆戒和手腕上的飾品?!胺矤栙愇膶W”是“網絡貴族”打造的虛幻符號,通過虛假的謙虛來展示自己的優(yōu)越感和富足的生活狀況,顯現自己與普通民眾不一樣的高貴生活,但也將自己囚禁在美輪美奐的甕中。網民的大肆圍觀讓“凡學家”們更加賣力地表演,迷失于眾聲喧嘩的網絡狂歡廣場中。
“凡爾賽文學”實質,展現了一種內心的孤獨境遇,折射出的是一部分群體虛偽的生活態(tài)度、非理性的世界觀,以及自卑的心理[9](P216)?!胺矤栙愇膶W”通過分享圖文的方式,炫耀自己的奢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不健康心理的演繹。如果自卑需要優(yōu)越感來掩藏,強行制造優(yōu)越也是自卑的一種體現。而由此打造出的“高級人設”是自我空虛的表現,也是“過度補償”心理的表達,背后隱藏的是面對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之間鴻溝的無奈。
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情境中,文本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更加優(yōu)化。網絡空間中,個人形象借助符號的象征性運用和虛擬演繹,成為被數字傳播技術加工展示的虛擬作品,偏離了形象的本真。社交網絡時代,個體基于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需求,通過各種社交平臺完美塑造自我形象,掩蓋真實的不愿意示人的一面,進行虛擬的角色扮演,“凡學家”竭盡所能制造出自我迷戀的完美媒體人設。但是,意圖塑造超越現實的美好形象,“凡學家”的表演會夾帶作秀和失真的成分,由于過于重視他人的評論與關注,如若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就會感到不安,演化成為一種心理負擔,焦慮自己的人設,不滿自己的現實生活,凡爾賽表演的背后無時無刻不表露出自身的孤獨。社交媒介平臺,可以實現“凡學家”們的虛幻認同,但是卻間接失去了真誠交流的橋梁。任由“凡爾賽文學”肆意發(fā)展,“凡學家”必然在自我封閉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最終破壞人際交往的能力,變得更加孤獨而脫離社會,自我價值實現變得遙不可及。
“凡爾賽文學”的真實特質是一種隱喻自夸,是一種充滿心機的交際手段,對不具備的物質條件非常在意,炫耀得不到的事物,這本質上是一種欺騙,傷害了社會運作所需要的“理性健康的信任”[10](P147)。網民通過“凡爾賽文學”的各類句式與圖片,進行模仿和再造,淪為欺騙的慫恿者和演繹者,在“凡爾賽文學”高級感和貴族范的狂歡中,過于炫耀自己,高姿態(tài)地演繹自己的優(yōu)越,當“皇帝的新裝”被揭露,必將逐漸失去信任,被廣大網友所拋棄。
“凡爾賽文學”正日益遭到網友群嘲和不斷的質疑,“凡學家”們拙劣的表演手法和渴望跨越階層的卑劣技巧,更是對內容演繹的真實性的否定。在網絡空間中層出不窮的“假名媛”和“假富二代”通過照片和視頻堆砌出虛假的人設,讓他們獲得了一時的心理滿足。但是,虛假的人設終究是會被拆穿的,最終會淪為笑柄,喪失人與人交往必備的信任。日益覺醒的廣大網民,會不斷揭穿“凡學家”的語言和行為邏輯,對其言論進行批判。在自戀和浮夸的“凡爾賽文學”景觀中,傳播者用虛假的欺騙手段,獲取一時的愉悅和認同,但是,當被拆穿后,必定會被網民所唾棄,甚至會可能會遭受一定的懲罰,得不償失。
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強競爭的當代社會,“凡爾賽文學”是網絡民眾的一劑安慰良藥,也是一種自我麻醉劑?!胺矤栙愇膶W”的泛濫和異化誤導了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過度的物質追求出現了“財富至上”和“消費至上”的不良現象,消費社會物欲橫流,社會信任危機加劇,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對其進行正確引導,規(guī)避“凡爾賽文學”的負面效應,是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假設“凡爾賽文學”只是一種修辭,是一種生活調味品,嬉笑怒罵,自娛娛人,不攻擊和傷害他人,不傳播錯誤的價值觀念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畢竟,在當下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里,競爭壓力大,生活不盡如人意者大量存在,需要解壓和娛樂,而“凡爾賽文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憂慮的作用,但是,“凡爾賽文學”的傳播需要把握尺度、保持適度,避免灰色價值觀、負能量的廣泛傳播。
“凡爾賽文學”的負面效應在于過度追求物質財富和名利,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消費主義和拜金主義,讓投機享樂替代了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誤導青少年群體模仿。雖然生活品質是人類進化歷程中的合理追求,享受勞動果實也是無可厚非的欲求,然而通過虛假炫耀的方式和浮夸的表演,產生“暈輪效應”,制造虛假的精英標志,必然會誤導社會輿論。網絡社會亟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減少與他人非理性的比較,降低生活的焦慮與恐懼,抵制毫無節(jié)制的網絡攀比,糾正不良的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堅持自律和理性的精神,避免各種腐化墮落的文化思潮的侵蝕,通過合理的物質和精神追求,培育新的感性,去尋求一種解放的可能性[11](P117),實現人類自然的完整的人文精神狀態(tài)。廣大網民應全面理性地審視網絡文化的正面價值和負面效應,勇于抵制和批判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錯誤觀念,“重返自己原來的生活世界”[12](P85),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秉承勤勞致富、自如自愛的傳統(tǒng)理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動觀。
“凡爾賽文學”引發(fā)網友的跟風和模仿,網民淡忘了原本作為網絡文化生命力的個體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精神,失去了自由創(chuàng)造的熱情和意識,一旦認同了復制與粘貼的文化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就會發(fā)生朝著趨同的方向變異,世界會變得單調和乏味。面對“凡爾賽文學”的泛濫,應該進行委婉勸誡,引導“凡學家”認知“凡爾賽文學”的本質,提醒他們華麗的袍子不能掩蓋精神的殘缺,鼓勵他們糾正失衡的價值觀,自覺走出自戀和浮夸的炫耀的沼澤,通過充滿個性的表達與展示,助推人格走向成熟與理性。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讓人類精神文明的長河在互聯網時代得以延續(xù)和深化。網民應該“以平等、尊重、無傷害為日常要求”[13](P207),借助互聯網自由發(fā)揮想象的空間,不隨波逐流,取其精華,識別糟粕,合理吸收網絡資源,創(chuàng)造優(yōu)質的內容,提升審美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為強化崇高的精神力量添磚加瓦。加強網絡創(chuàng)造性表達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從內容方面,重視高質量內容的生產,減少精神糟粕與低俗文化的內容表達,端正態(tài)度,積極傳遞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傳承勤勞致富的精神,重塑勤學苦練的匠人風貌,減少不勞而獲等不良思想的傳播,正確對待財富、地位及名譽,重視高質量文化的生產和傳播;在形式上,減少落后陳舊、重復模仿、不合時宜的表現方式,對其進行積極革新和再造,借助詩詞歌賦、網絡段子、圖文聲像等多種表達方式,弘揚崇高主題和精神,“自覺追求理性行動與組織秩序”[14](P130),打造多姿多彩的網絡文化。
社會心理的生成是被實踐決定的[15](P51)。古往今來,作為知識論的言和作為實踐的行動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言和行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相聯系。陸贄曰:“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薄把圆恍耪咝胁还保挥醒孕泻弦?,才能止于至善。追求個性和展現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合理訴求,但是如果脫離現實處境而過度追求虛假的詮釋和表演,就是言行不一的體現?!胺矤栙愇膶W”沉迷于虛假的人設,制造與普通民眾不一樣的優(yōu)越感,在自我構建的世界里,過度包裝與表演,就是一種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應該秉承言行合一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堅持真實的自我表達,正視自己的不足,認同自己的優(yōu)勢,在道德的堅守下連貫穩(wěn)定進行自我形象輸出,讓自己更豐滿和現實[16](P67)。在自我的構建中,應積極減少對虛偽作秀的依賴,去偽存真,減少華麗的虛假表達,客觀地認知現實中真實的自我,避免自我炫耀及過度猖狂[17](P59)。網絡民眾,應不斷增強自己的學識素養(yǎng),提升崇高的精神追求,借助高尚得體的言論和行為展現,將豐富的靈魂魅力塑造出真實的自我,并通過網絡傳播潛移默化地感染其他的網民[18](P113)。言行合一,是一個人的本真和品質,不自欺欺人,不自我麻痹,是一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在網絡虛擬的世界里,“凡學家”們應謹言慎行,真誠地進行社會參與和網絡交往,展現心靈深處的良善,弘揚正氣,增進社會和諧,踐行雄心壯志,創(chuàng)造美好社會。
“凡爾賽文學”在互聯網上的盛行,折射出當下網民群體對自我理想的認知和塑造,暗含著人的情感、思維和主體性問題[19](P163)。以“凡爾賽文學”為代表的物質至上、消費至上的非理性炫耀,應該及時制止和糾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隨著社會的演進,人類精神文明追求不斷提高,“凡爾賽文學”也將消亡在網絡的海洋里;但是,在特定的時代語境下,受政治經濟和文化技術因素的驅動,“凡爾賽文學”又會演化出新的形態(tài),面對“凡爾賽文學”及其變異時,應保持理性及謹慎的態(tài)度,減少沉迷與跟風,洞察“凡爾賽文學”的負面影響,深挖網絡民眾精神世界中的缺憾和不足,保持對劣質文化傳播的警惕,正確對待網絡狂歡盛宴下的華服,理性批判類似“凡爾賽文學”的表里不一的言行,辨析其背后的驅動因素,引導民眾適當地表達訴求和塑造自我形象,回歸中華傳統(tǒng)美德理念蘊含的“重情”和“利他”的價值取向[20](P182),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的箴言,正視自我價值,踐行言行合一的價值理念,腳踏實地地奮斗,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