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北部的阿壩高原,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僅自然風景優(yōu)美迷人,也孕育了雋永悠久、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這片景觀富饒、文化積淀深厚的土地上,有一群筆耕不輟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他們用手中的筆抒寫自然山水,歌詠家園土地,探尋生命本質(zhì)。這些創(chuàng)作者中不乏少數(shù)民族女性詩人作家,像雷子、康若文琴、韓玲、扎西措、楊素筠、盧燕……,她們立足于這塊土地,用她們深情的愛意和詩意的筆觸詮釋著這塊土地上的自然和生命,她們就像一股清澈的溪流,載著星空和夢想在阿壩高原潺潺流淌。這里我僅以康若文琴的作品來談談阿壩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點。
康若文琴是阿壩高原上優(yōu)秀女詩人的代表。這塊土地上的作家詩人大多都與她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除了外地求學的幾年,都生活工作在自己家鄉(xiāng)的土地上??等粑那僖膊焕猓錾隈R爾康,大學幾年在成都,工作時又回到馬爾康。1991年大學畢業(yè)后,康若文琴來到《草地》編輯部,從事著文學編輯工作,同時也真正開始了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至今,她已出版兩本詩集《康若文琴的詩》和《馬爾康,馬爾康》。其中,《馬爾康,馬爾康》入選“阿壩作家書系”第一輯出版。阿來在書系的序里說“阿壩大地,具有豐富的文化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其實由地理多樣性決定的,更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學自然也不在這種歷史的規(guī)定性之外。文學的責任在于表達這種豐富的存在,文學的使命更在于以審美的方式呈現(xiàn)這些偉大的存在。”康若文琴正是用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審美方式來呈現(xiàn)阿壩高原這塊養(yǎng)育她的土地的。
一、文化地理的詩意抒寫
康若文琴出生在馬爾康的松崗,松崗在嘉絨藏語里意味“峽谷上的官寨”,這里碉樓聳立,視野開闊,藏漢文化交融和諧自然。工作之前,康若文琴曾在大學里加入了一個文學詩社,雖然當時她創(chuàng)作的詩歌并不多,但上世紀80年代火熱的文學氛圍激起了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興趣。雖然那時的她更多關(guān)注的是山外繁華炫目的世界和自我的一些小情緒,還沒有萌發(fā)關(guān)注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的思想,即便是對自己生活的地域環(huán)境也是習以為常,沒有從更深處去挖掘和認知。這就像有一句哲言所說“當我眺望遠方的時候,近處的風景便看不清了”。但是,從事文學編輯工作之后,《草地》就像一扇窗,豁然開朗在康若文琴的眼前,通過編輯別人的稿件,學習研讀名家名作,再加上老編輯的指點,她看世界的眼光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當?shù)刈骷易髌防锼P(guān)注的家園故土、民族風情等內(nèi)容就像一朵絢麗的花朵綻放在康若文琴心里。這以后,她的目光更多停留在足下那片土地,有了更多對家園和民族文化的審視,阿壩這塊土地上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牢牢地抓住她的好奇心,她的詩歌視野從大學時期的窄小單純逐漸走向開闊豐富,創(chuàng)作方法逐漸轉(zhuǎn)變。
那里的一縷風、一片云、一座山、一條河、一片草地、一座碉樓、一種風俗、一個老阿媽、一個小孩……都是她抒寫的對象,都是她精神的家園,并通過她的經(jīng)驗和體悟給予了獨特的詮釋和詩意地呈現(xiàn)。
銀匠鍛打月光
星宿之間滿是喘息
刀刃笑出聲
蟄伏在碉樓身后
擰亮油燈
阿妣坐在暗影中,閉目誦經(jīng)
生怕浪費一點點光亮
燈越擰越亮
歌聲游來蕩去
碉樓充盈嬰兒夢鄉(xiāng)
龍蜿蜒游走
時光一失手
官寨躲進光陰
燈光漸次熄滅
從此碉樓害上幻聽
頹然站立
這是康若文琴《松崗碉樓》的語句,詩語靈動,意象的使用特色鮮明,強烈的空間感遼遠了想象,碉樓的命運在忽明忽暗的光影里沖撞,在石縫里起起伏伏。作者深感巍然聳立的碉樓如今已成遺跡,失去了它本身的存在意義,此時的松崗碉樓更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歷史的光影里,銀匠、阿妣都是親歷者、見證者,星的喘息,刀刃的笑聲暗示了碉樓的頹然退場,作者由衷地體會到生活就像舞臺,其實光亮或許一直都在那里,但總有些事物總要退到暗處,在時代的洪流中歇下來。
康若文琴有許多書寫民族風俗和民族服飾的詩篇,如“這簡陋的舞臺/沒有頌詞/沒有路標/抽穗的掙扎/"""""" 只有風知道。”(《晾架》)“年近在咫尺,不忍觸摸/又不愿離去/慢慢深呼吸/唱歌,跳舞//過來今晚/""""" 年又生年?!保ā恫貧v年》)“穿梭亂哄哄的絲線/""""" 阿媽熟稔的分揀/靠的是日漸茁壯的腰/和久經(jīng)磨礪的手//左手捋順日子/右手撫慰記憶/經(jīng)緯交織在/阿媽心中的角落?!保ā栋尩幕ㄑ鼛А罚敖?jīng)幡從天空到大地/真言只需靜默/聲音,自心里冒出苗頭/經(jīng)幡無風自動//真言端坐/色爾米的長空往更深處藍。”(《色爾米的經(jīng)幡》)“唱一回夯土謠/寨子就戀愛一次/人就年輕一回/陽光為土墻的封面/鍍上一層金。”(《夯土謠》)這些日常所見和當?shù)仫L俗,都注入了她細微的觀察和深厚的情感,在她的筆下,這眼前的一切都是鮮活靈動的,它們與這里的民族和諧共生,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和生命的張力,給人無限溫暖。嘉絨地區(qū)獨特的民族文化,也在康若文琴舉重若輕的詩句里得以呈現(xiàn)。再如《在高原》的開篇“在高原/心一下就放低了/由不得自己?!闭沁@種放低的姿態(tài),才能讓康若文琴更加貼近生活的細微,貼近自己民族真實的存在,看到更多別人所不見,喚起他者更多的思考。
二、故土情懷中的憂患意識
詩歌是康若文琴的精神家園,而故鄉(xiāng)的土地就是她的情感皈依。康若文琴生活在阿壩這片美好的土地上,在她眼里,這里的民族勤勞善良,這里的文化燦爛悠久,這里的山水多彩綺麗。她對這塊土地充滿了深情和愛意,她的詩行里無不躍動著這樣的激情。“俄爾模塘草原啊/你的小山隨波浪緩緩起伏/一伸手就可觸及。”(《俄爾模塘草原》)“風吹來滿湖漣漪/我是春天的湖水/樹惱了而風不止/我是任性的風/藏羚羊走過的地方/笑容濺得酥油草一地/花朵熙來攘往/牧歌嚼咬得草原晃晃悠悠/跌宕在夢與非夢之間/牧馬卻坦坦蕩蕩只戀花香。”(《我的阿壩高原》)在她的視野里,家園的美好觸手可及,這里生長著她無限的愛戀和歡欣。她多么愿意成為自己家園的守護者,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者。然而生活在變,那塊美麗的土地也在潛滋暗長地發(fā)生著變化,不管你是否情愿,有些變化是勢不可擋的,一個人的能力也是微弱渺小的。正如“熱爾大草原啊/就在今天/就在我來的路上/我看見近鄰的山丘/沙塵撒蹄奔來/草原猛地傻眼/驚落一地思考的羽毛”,“今夜,茸崗甘洽的荒草/在風中稱王,想擠走一街落魄的記憶/摩挲石頭的余溫,我一直想說/我愛茸崗甘洽,人間天上的寨子/卻已不能夠?!保ā度讔徃是ⅰ罚┭矍暗挠行┚跋笞屧娙吮陡猩n涼,內(nèi)心針扎般疼痛,她不忍看到,也不愿看到的,但又無能為力。
《蓮寶葉則神山》是康若文琴的詩篇中意境開闊、氣度宏大的作品。
一回頭
七月的這一天是透明的
蓮寶葉則
你閃著魚兒滑過的眸子
圣潔的雪蓮便開放了
在雪域高原的深處
石頭的花瓣湖水的葉子
蓮寶葉則
格薩爾曾在這里拴住太陽下棋
兵器一次次從火中抽出
讓鐵砧膽寒
珠姆一轉(zhuǎn)眸
時光就隱匿在粼粼的波光里
往事鳥一般飛走
曾經(jīng)的金戈鐵馬凝固成奇峰怪石
在心靈的家園
或站,或蹲,或臣
守護著比花崗巖更凝重的歷史
而今,馬蹄聲已走遠
馬掌靜靜地躺在草根與腐骨的深處
草原就這樣悄無聲息了嗎
亙古的牛毛帳篷枯榮著歲月
時光昏黃在酥油燈前,誦經(jīng)聲中
等待,還是艱難地跋涉
黑色的帳篷任憑風吹雨打
世界已把蓮寶葉則的歷史遺忘
只有雪山多褶的皺紋記得
只有石砧臺斑駁的溝壑記得
世界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奔騰
……
在這里,眼前的山不是普通的山,它充滿神意;眼前的石頭,也不是普通的石頭,它們的棱角里蓄積著靈異的光輝。神山站在草原之上,依然偉岸。然而格薩爾王史詩般的時代卻在蒼茫之下暗淡,那個時代恢弘的文化也如馬蹄的聲響漸漸走遠,像一顆星滑落時空。詩人看見并警覺于這種遠去,在深深的憂患中痛徹心底地問道“草原就這樣悄無聲息了嗎”,這是詩人的疑問,這是詩人對這塊土地上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我想這也是詩人堅定的否定和存于心中的期待和展望。
總之,康若文琴的詩歌就像高原上的空氣,干凈而又清新,也像高原上的小溪,透明的宛轉(zhuǎn)里暗含著哲理。牛放曾說:“她善于讀書,是那種讀一本書就能通透運用書中知識書中經(jīng)驗的人……她對書本中呈現(xiàn)的知識有深度思考,可以輕而易舉地轉(zhuǎn)化為她的智慧。”我們有理由期待,文學路上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的康若文琴,懷揣著對家鄉(xiāng)的愛戀,堅守著民族情懷,一定會用她輕盈的筆尖寫出更美的詩篇,一定會在她的詩篇里將絢爛的民族文化做更好的呈現(xiàn)。
本欄目責任編校:周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