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代家訓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個歷史時期人們教育后人、規(guī)范家庭、修身立德的重要內容。自傳統(tǒng)家訓誕生以來,上至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下迄普通百姓,都出現過很多教育子女、規(guī)范自身的家訓。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家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發(fā)揮了傳承文化、教化育人、規(guī)范行為的作用。
一
家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奇葩,它深藏于民間,又植根于民間。家訓的出現,家教的形成,更多展現的是一種看不見的精神風貌、摸不著的風尚習氣。它以一種隱性形態(tài)存在,在家庭成員間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體現著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習性和風氣。
傳統(tǒng)家訓,運用長輩對少輩的談話方式,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精神和文化感染力??谡Z對話,言談心交,有別于書面語言,它是一種俗文化類別,而典籍則是一種雅文化存在。通過俗文化形式表達雅文化內容,它是文化傳播上的一種突破和創(chuàng)造。如果離開了中國傳統(tǒng)家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難以有如此巨大深遠的滲透力、輻射力和影響力。
中國傳統(tǒng)家訓所表達的內容可歸為五大門類:家庭、家政、修身養(yǎng)性、勉學、經世應務。家庭和家政,講的是處理家庭關系;修身養(yǎng)性、勉學和經世應務,講的是教育子女成長問題。關于前者,主要包括如何處理夫妻關系、兄弟關系,如何處理長輩和少輩關系,如何妥善處理家庭諸關系而達到家庭的團結、和睦、和諧,如何處理家庭的經濟利益關系,等等。關涉后者,它主要包括:如何使個人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而成長,如立志問題、修身問題、養(yǎng)生問題,都有一套完整的說教;在個人成長中如何求學成才,如何做官謀政,如何擇朋交友,如何處世為人等等。
二
中國家訓起始于先秦時期。周公開中國家訓的先河,他的《誡伯禽書》就是先秦家訓的代表作之一。秦、漢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家訓的“發(fā)展期”,傳統(tǒng)家訓開始形成體系。南北朝思想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達的家訓,共有7卷計20篇,分修身、治家、處世、為學各部分,被譽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隋、唐、宋、元時期,成為中國家訓的“繁榮期”。在這個時期,家訓著作層出不窮,如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北宋司馬光的《居家雜儀》、北宋歐陽修的《誨學說》、南宋朱熹的《蒙學須知》和陸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等逾百種。唐太宗的《帝范》與《誡皇屬》在帝王家訓中占有特殊位置。民國13年(1924年),錢镠三十二代孫、安徽廣德人錢文選纂修《錢氏家乘》,固化出“修身、齊家、惠鄉(xiāng)、治國”的“錢氏家訓”要義。2021年6月10日,《錢氏家訓家教》成為第一個國家級家訓非遺項目。名臣包拯的家訓只有37字,卻字字千鈞:“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奔仁撬麑笕说挠栒],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被譽為《顏氏家訓》之亞,基本上是持家興業(yè)的經驗之談。詩人陸游,一生寫下26條家訓傳給后人。
明、清兩朝是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鼎盛時期。清朝朱柏廬的《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傳統(tǒng)為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清朝理學名臣李光地秉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為族人制定了《本族公約》和《誡家后文》。清朝第一才子紀曉嵐則要求子女“四戒”“四宜”。此外,還有鄭文融的《鄭氏規(guī)范》、霍韜的《謂厓家訓》、龐尚鵬的《龐氏家訓》、李毓秀的《弟子規(guī)》等可謂是百花齊放,各有特色。
家訓從清代后期開始走向衰落,但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采取家書的形式教家訓子,雖然篇幅長短不一,但內容極為豐富廣泛,涉及治學、修身、處世、政事直至保健、書法等諸多方面。
現代以來是家訓文化的“淡化期”,影響力逐漸減弱,但傳統(tǒng)家訓里所包含的治國齊家、為人處世、讀書治學等所蘊含的積極內容,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著重要價值。
三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條件下,批判地吸收、消化中國傳統(tǒng)家訓,對于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弘揚和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yè)。按照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文化觀念,吸取傳統(tǒng)家訓中對今天有益的文化內容,是大有可為的。
關于修身做人。中國傳統(tǒng)家訓認為,人生在世,總要有所作為。晉人嵇康說:“人無志,非人也。”宋人張耒說:“并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做一個有德行的人,還要志在圣賢,矢志不渝地追求遠大理想,砥礪人格,提升自己。如晉人王祥說:“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也?!泵魅烁吲数堈f:“吾人立身天地間,只思量作得一個人,是第一義,余事都沒要緊?!饼嬌轩i說:“孝、友、勤、儉,最為立身第一義,必真知力行,奉此心為嚴師。”這些訓誡都有合理的文化內核,經過揚棄后可以成為當代人生修養(yǎng)的基本信念。
關于勉學成才。中國傳統(tǒng)家訓認為,人非生而知之,人非生而圣賢,所謂知之和圣賢,都是勤學的結果。宋人歐陽修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标P于學習方法,強調勤、恒、苦、知、行、終身不渝,可謂精妙至極。如顏之推說:“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碧迫隧n愈說:“詩書乃勤有,不勤腹中空?!彼稳送鯌胝f:“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标懹握J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鼻迦苏聦W誠說:“夫學貴專門,識須堅定?!睆堉凑f:“求學宜刻苦?!边@些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至今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關于處世交友。中國傳統(tǒng)家訓認為,“要慎交”“擇友務賢”。三國時人劉廙(yi)說:“交友之美,在于得賢,不可不詳?!彼稳私擞颜f:“與人交游,宜擇端雅之士?!敝祆鋭t說:“交游之間,尤當審擇?!鼻迦思o昀認為,“擇交宜慎,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誤交真小人,其害猶淺;誤交偽君子,其禍為烈矣?!痹跒槿颂幨郎希t和誠實,以禮相待,要善于揚人之長,戒己之短,要設身處地,留有余地。如宋人袁采說:“處己接物,常懷慢心,偽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輕辱于人,君子不為也。”明人楊繼盛說:“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边@些看法,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仍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于處理家庭關系。中國傳統(tǒng)家訓認為,在家庭里,首先要處理好夫妻關系,做到夫妻和順,夫唱婦隨,相敬如賓;其次要處理兄弟關系,做到兄友弟恭;第三要處理好長少關系,做到父慈子孝。宋人司馬光認為:“夫婦之道,天地之大義,風化之本原也,不可重與?”顏之推則強調:“夫不義,則婦不順也。”三國時人向朗說:“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顏之推還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边@些思想對于當代家庭關系的調適,也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弊屛覀冏裱暯娇倳浀慕虒?,以傳統(tǒng)家訓為優(yōu)質參照物,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家訓和家風,搞好家風建設,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