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納卡沖突爆發(fā),阿塞拜疆軍用無人機完成超過75%的攻擊任務。近年,國外發(fā)生了多起無人機襲擊領導、關鍵人物的事件。從近年的幾場局部戰(zhàn)爭看,無人機已廣泛應用于實戰(zhàn),是戰(zhàn)場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在未來戰(zhàn)爭中,無人機將成為重要的作戰(zhàn)裝備,己方將面臨敵方無人機的威脅。有攻就有防,己方防御與反制無人機要有盾。
反無人機實戰(zhàn)分析
伊朗反美軍“全球鷹”無人機戰(zhàn)例
2019年6月20日,伊朗革命衛(wèi)隊在伊朗霍爾木茲海峽使用“霍爾達德”-3地空導彈擊落1架美軍“全球鷹”無人機。美軍“全球鷹”無人機墜落在距離伊朗領土不足10km的海域。
1.作戰(zhàn)場景
“全球鷹”無人機不具備自主規(guī)避威脅的能力,通常按照預設航點、航線飛行,也可在民航航路飛行,執(zhí)行例行偵察任務,航線較為固定。
伊朗“霍爾達德”-3導彈、“信仰”373防空導彈、S-300PMU2地空導彈、“薩姆”2改進型地空導彈、S-200防空導彈等導彈,均具備一定的打擊“全球鷹”無人機的能力。
伊朗4個雷達站位于霍爾木茲海峽沿岸,配置距離得當,覆蓋范圍銜接緊密。雷達2站位于海峽沿岸附近的山頂上,該山高2250m,它與雷達1站和雷達3站之間的距離均為250km左右,這3個雷達站相互配合,可全部覆蓋霍爾木茲海峽的低中高空探測預警范圍。
2.反無人機作戰(zhàn)過程
伊朗地面防空部隊掌握“全球鷹”無人機相對固定、常用偵察航線后,提前設伏,在前沿隱蔽部署防空導彈。4個雷達站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全球鷹”無人機的搜索跟蹤,同時為伊朗地面防空部隊指揮機構提供實時的空情態(tài)勢。伊朗電子對抗部隊在某些敏感地區(qū)實施電磁佯動,讓“全球鷹”無人機改變原有航線,進入伊朗領空。
伊朗決策層決定對“全球鷹”無人機實施攔截后,伊軍地面防空部隊指揮機構迅速制定攔截方案,并將空情信息分發(fā)至“霍爾達德”-3導彈營;伊朗導彈營的S波段三坐標遠程探測雷達根據空情信息,搜索和跟蹤“全球鷹”無人機;在探測雷達引導下,“霍爾達德”-3導彈發(fā)射裝置使用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照射進入導彈射程的“全球鷹”無人機,并將無人機擊落。
伊朗反美軍RQ-170無人機戰(zhàn)例
2011年12月,伊朗軍方宣稱,擊落了一架入侵伊朗領空的美軍RQ-170無人機,捕獲了這架僅受輕微損傷的美軍RQ-170無人機。
1.作戰(zhàn)場景
在飛行中,RQ-170無人機需要不斷接收全球定位系統(GPS)信號,解算位置信息,規(guī)劃航線;在組合導航系統中,慣導系統的定位精度低于全球定位系統,累積誤差大。提供全球定位服務的導航衛(wèi)星遠在20000m高空,信號功率很弱,極易受到屏蔽和干擾。
無人機在飛行中臨時改變任務時,會根據地面操控人員發(fā)出的遙控指令,飛向新地點的上空;或操控人員上傳新的全球定位系統提供的坐標點,修改航向、飛行高度、飛行速度,讓無人機沿著新航線飛行。
伊朗具備重置美軍RQ-170無人機GPS坐標的技術能力。例如,收集美軍RQ-170無人機信息,利用逆向工程、所掌握的GPS信號輸入美軍無人機導航定位系統的方法、RQ-170無人機機載定位系統的弱點,先干擾,后誘騙。
2.反無人機作戰(zhàn)過程
通過諜報,伊朗竊取了美軍RQ-170的行動計劃,掌握了RQ-170的飛行規(guī)律。伊朗防空部隊的雷達對美軍RQ-170無人機可能出沒的空域進行搜索,發(fā)現了RQ-170的行蹤。
伊朗電子對抗部隊實施電子干擾,切斷RQ-170無人機與地面控制站的通信,迫使RQ-170無法接收地面控制站發(fā)送的遙控指令。
按照GPS的使用規(guī)律,伊朗連續(xù)向RQ-170無人機發(fā)射假衛(wèi)星導航信號,RQ-170收到伊朗輸入的經緯度坐標,規(guī)劃返回“初始升空地點”的航線,在假GPS信號引導下,RQ-170不斷接近“初始升空地點”,直至正常降落在“機場跑道”上。
反無人機集群戰(zhàn)例
2018年1月6日,俄軍駐敘利亞塔爾圖斯海軍基地和赫梅米姆空軍基地同時遭到無人機集群攻擊。俄羅斯國防部聲明,在來襲的13架集群無人機中,6架被俄羅斯電子戰(zhàn)部隊成功迫降,7架被俄羅斯“鎧甲”-S近程防空系統擊落。
1.俄軍反無人機集群裝置
(1)電子干擾裝置
俄軍擁有單兵反無人機電子干擾裝置、“雷暴”-S電子戰(zhàn)系統、“殺蟲劑”-1電子戰(zhàn)系統等武器。“殺蟲劑”-1電子戰(zhàn)系統集成在六輪卡車上。
(2)火力打擊系統
俄軍裝備了“鎧甲”-S第四代近程防空系統,該系統作戰(zhàn)半徑20km,配置的導彈和高炮可協同作戰(zhàn)。
2.反無人機集群作戰(zhàn)過程
執(zhí)行攻擊任務的敵軍無人機集群從距俄軍機場50km處起飛。俄軍“殺蟲劑”-1系統部署在俄軍機場周邊,當敵軍無人機集群飛至距離俄軍機場約30km的空域時,“殺蟲劑”-1系統發(fā)現并監(jiān)視無人機集群,當無人機集群繼續(xù)飛至距離俄軍機場約20km處時,“殺蟲劑”-1系統實施“捕獲”。敵軍無人機集群達13架,而俄軍電子防御能力不足以壓制13架無人機集群,所以俄羅斯電子戰(zhàn)部隊僅“捕獲”6架,剩余的7架集群無人機成功飛抵俄軍軍事基地上空,但是全部被俄軍“鎧甲”-S防空系統摧毀。
相關啟示
反無人機作戰(zhàn)按照偵、控、打、評的流程展開。首先,我軍方應通過各類探測手段,盡早偵察、發(fā)現入侵的無人機集群目標,而后根據敵情信息,迅速制定反制方案,根據指揮決策,靈活采取各種手段對入侵的集群目標進行攔截和打擊,評估打擊效果,然后根據打擊效果和戰(zhàn)場態(tài)勢,調整作戰(zhàn)行動。
反獨立作戰(zhàn)的無人機
對于獨立作戰(zhàn)的中大型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作戰(zhàn)的無人機,我方可視偵察情報判定的威脅等級分別處置。對于威脅等級較高、目標特征明顯的獨立作戰(zhàn)的無人機,我軍可優(yōu)先采取火力打擊進行反制,電子對抗為輔;對于威脅等級不高,而且我軍電子對抗手段占優(yōu)時,應當優(yōu)先實施電子對抗,干擾任務載荷設備,而后進行火力打擊。
在反獨立作戰(zhàn)的無人機時,火力打擊可以靈活機動,我軍需尋找戰(zhàn)機,集中作戰(zhàn)力量實施反制。一是航路機動設伏。根據敵軍無人機偵察航線相對固定、作戰(zhàn)樣式單一等特點,我軍在敵軍無人機的主要航路附近機動設伏,出其不意實施打擊;二是誘敵機動設伏。在預先設置的假目標或暴露的目標陣地附近,我軍隱蔽部署防空力量,利用假目標、假陣地,誘騙敵軍無人機進入設伏圈。如果敵軍無人機飛行速度慢、續(xù)航時間長、遭到攻擊后不能實施機動,我軍可對敵軍無人機進行多次攔截,提高反無人機的成功率。
在電子對抗任務中,我軍可重點從無人機導航、飛控、通信等系統入手,著重實施電子干擾,或向敵軍無人機發(fā)送虛假導航信息,阻斷敵軍無人機的正常導航;大功率電子干擾裝置可擾亂無人機通信、導航信號,迫使無人機返航、原地降落或改變航線;我軍干擾、破譯、接管敵軍無人機數據鏈系統,奪取無人機的控制權;我軍實施網絡攻擊,向敵軍無人機植入病毒、木馬等方法,實現對獨立作戰(zhàn)無人機的反制。
反無人機集群作戰(zhàn)
雖然無人機集群數量多、易對防空系統形成飽和攻擊,威脅大,但也存在以下弱點。一是信息依賴性強。無論是單架無人機的導航定位、姿態(tài)確認和校正,還是集群或蜂群無人機之間的數據共享、信息傳輸,都無法脫離大量的信息交互;二是中大型集群無人機的集結、出動、編隊,目標較大,很難隱蔽,為提前防御提供了機會。即便是小型蜂群無人機,其組成的蜂群也屬于大型目標;三是自組網飛行、協同控制困難。集群無人機若要穩(wěn)定飛行,空中組網必不可少,集群無人機之間協同控制的難度會隨著無人機數量的增加而增大;四是集群無人機自身的電磁特性顯著,這既是優(yōu)點,也是致命的缺點?;谝陨蠠o人機集群的弱點,我軍可采取源頭打擊、電子對抗、高能武器毀傷、火力摧毀等方法開展反無人機集群作戰(zhàn)。
1.源頭打擊
我軍需要先發(fā)制人,緊盯無人機集群、蜂群的集結地、發(fā)射平臺,盡早發(fā)現,準確定位,防患于未然,將威脅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便于一次性、徹底清除威脅源。
2.電子對抗
鑒于無人機集群,特別是無人機蜂群的自組網、協同控制、環(huán)境適應性需要大量信息交互,我軍應運用電子對抗手段,干擾或切斷無人機集群的數據鏈,使集群無法接收或傳輸信息指令,迫使集群失控和群體功能癱瘓。
3.高能武器毀傷
自主性越高的無人機對導航、通信的依賴程度越大。各種無人機機載電磁信號接收天線是電磁脈沖的最佳放大器。機體內的各種線路、電路板也是絕好的信號發(fā)射源,它們都是高能武器攻擊的最佳目標。我軍可使用高能激光武器、微波武器、電磁脈沖彈等反制裝置,攻擊敵軍集群無人機機體內的線路、電路板等組件,使集群無人機墜毀,或起火自爆。
4.火力摧毀
雖然導彈攔截無人機集群的效費比高,但近程防空系統密集火力打擊集群或蜂群無人機,是最后一道關鍵防線。
結論
本文提出反獨立作戰(zhàn)的無人機和反無人機集群的手段,建議我軍及時關注國內外無人機發(fā)展動態(tài),加快反無人機集群技術與裝備研究,構建一體化聯合防御體系,探索高效實用的反制措施和戰(zhàn)術戰(zhàn)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