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出生在封建官僚貴族家庭,原本可以過著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偏偏成長為一個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激進分子,這一重大轉變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著密切聯(lián)系,更離不開他個人的努力修養(yǎng)。譚嗣同自幼熱愛讀書,雖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其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之下絲毫沒有沾染上“公子哥兒”的不良習氣,長大之后依然保持著熱愛讀書的好習慣,勤儉自勵,時刻注重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和學業(yè)長進。雖然譚嗣同的思想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救國救民的歷史責任心促使他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提升自己的人生修養(yǎng)。
一、以心術品行端正和實學致用為核心的人生修養(yǎng)目標
人生修養(yǎng)的目標關乎到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典籍中已有豐富且詳細的記載。最早對此作出論述的是孔子,在《論語·子罕》中有這樣的記載:“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笨鬃诱J為,仁愛、智慧、勇敢是君子具備的三種美好的品德。一個人如果具備了仁、智、勇,就同時具備了不惑、不憂、不懼的品質,這是一種道德型的人格,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人生修養(yǎng)。他將這種人生修養(yǎng)與“為學”結合在一起,認為人生修養(yǎng)的過程就是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但是,生產技術和實用的知識卻不被重視,到后來成了儒家的思想傳統(tǒng)。
自幼接受這種思想傳統(tǒng)熏陶的譚嗣同注重道德修養(yǎng),對生產技術和實用的科學知識素養(yǎng)同樣重視有加。這也是譚嗣同思想中與儒家思想不同的地方,他對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有所繼承,但他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又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具體情況有所生發(fā)和創(chuàng)造。譚嗣同認為,士君子不僅要具備道德修養(yǎng),還要提升自己在生產技術、實用科學知識等方面的素養(yǎng)。譚嗣同認為,品行和心術是育人的根本,為學先立德,想要為學,當先把“大者”建立起來?!按笳摺北闶堑赖?、品行,做到注重倫常、謹言慎行、崇尚禮義、貴廉知恥、知及仁守、富有日新、學以致用、推己及物、恭敬師長、敬業(yè)樂群等。這里,譚嗣同著重強調了“恭敬師長,敬業(yè)樂群”并對它們做了詳細的詮釋。他說這八個字是要躬身奉行一輩子的行為準則,不論是否在學,都要對自己的師長萬般恭敬。強調“尊師”是做學問最重要的品行,是做學問的基礎,只有“尊師”才能學到東西,才能讓所學轉化成真正有益于自己身心發(fā)展的財富。所以,“尊師”才能“重道”,才能接收到老師在育人的過程中所傳的“道”。一輩子尊敬老師,終生不忘老師的教誨,無論是高居廟堂還是遠處江湖?!熬礃I(yè)”要求將自己的所學及所得運用于實際工作當中,兢兢業(yè)業(yè)、不擅離職守等。“樂群”意在強調同學之間和睦相處、見賢思齊、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為學期間養(yǎng)成了這種良好品行,將來步入社會就能與人為善、合作共贏、終成大器。雖然譚嗣同沒有系統(tǒng)論述人生修養(yǎng)的目標,但從他為算學館草擬的章程中卻可以了解到他對人生修養(yǎng)目標的一些思考。
通過對比可知,對于人生修養(yǎng)的看法,譚嗣同雖與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譚嗣同認為,除了重視道德的修養(yǎng),也要掌握實學致用的本領。兩者之間思想的迥異與它們所處的時代不無關系。經歷了現(xiàn)實的慘痛教訓,譚嗣同深刻認識到空談誤國、實干才能興邦的道理,提倡習得的知識要能運用于社會實際,能解決社會和生活中的問題,學習的方法要“必征諸實事”,將務實貫徹其中。
二、更事壯思和懲忿窒欲、極深研幾的人生修養(yǎng)功夫
對于人生修養(yǎng)的功夫,譚嗣同既看重通過經歷世事來培養(yǎng)、鑒別人的心性,又強調通過講道理、善解人意實現(xiàn)端正人心。譚嗣同認為,人不可能在不經歷世事和不接觸外物的情況下憑空產生自己的思想認識與應對能力。也就是說,人經歷的事多了,閱歷增長了,他的思想認識才能得以增長。以譚嗣同本人為例,他幼年生活在一個地域閉塞、思想保守的地方,也曾“彈抵西學”。經歷了很多人和事之后,他保守的思想才得以轉變,最終成為維新派中思想激進的一分子。除了講述自己的經歷之外,譚嗣同還列舉黎莼齋、郭筠仙、薛叔耘等人的例子佐證:“黎莼齋兵備為諸生時,上書言事,深薄洋務。及使東章奏,迥然如出兩人。郭筠仙侍郎歸自泰西,擬西國于唐、虞、三代之盛,幾為士論所不容。薛叔耘副都初亦疑其揚之太過,后身使四國,始嘆斯言不誣。”他指出,這些明公最初的思想是比較保守的,也不支持變法革新,在游歷和到訪了一些國家之后視野大開,思想為之一變。
譚嗣同進一步指出,人心術的正與否、修養(yǎng)的效果如何可以通過世事檢驗出來。心術正的人會通過行為舉止表現(xiàn)出來,心術不正的人,即使善于偽裝,終有一天會露出破綻。所以,僅僅依靠八股取士、書寫空洞無物的漂亮文章是達不到檢驗人心的目的的。譚嗣同要求士大夫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檢驗自己的思想品德是否高尚、是否具備真才實學,如果他們的所學并不能真正地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便說明他們并沒有真正掌握大道。譚嗣同這些獨到的見解時至今日依然使人受益匪淺。
對于“懲忿窒欲”,譚嗣同表示,要讓人們懂得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情欲,使“喜怒哀樂視聽言動之權,皆操之自我者也”。如何做到“懲忿窒欲”,譚嗣同指出,重點在于對待利害的態(tài)度要端正。一是“人生貴適意,不以物重輕。胸中有哀樂,萬物詎能分”。二是要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看待利害,不要被狹隘的私利限制住了眼界。在調適情欲的方法上,譚嗣同建議以疏導代替壓制。
人生修養(yǎng)的另外一個功夫就是要通過極深研幾的方法達到明辨是非。要做到明辨是非就要做到見賢思齊,不故步自封,不保有門戶之見;觀書要能自出見解,有獨立判斷和分析的能力,不迷信權威,不否定一切,批判繼承,去粗取精。
三、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人生修養(yǎng)過程
譚嗣同認為,人生修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依靠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長期努力才能實現(xiàn)。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去經歷、去體悟,從而提高自己人生的自覺性。
譚嗣同對這種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人生修養(yǎng)過程有著最真切的體悟?!八猛姅_,殆坐欲新而卒不能新,其故由性急而又不樂小成。不樂小成是其所長,性急是其所短。性急則欲速,欲速則躐等,欲速躐等則終無所得。不得已又顧而之它;又無所得,則又它顧;且失且徙,益徙益失。此其弊在不循其序,所以自紛自擾而無底止也。夫不已者日新之本體,循序者日新之實用,頗思以循序自敕?!痹谂c友人貝元征的交談中,譚嗣同檢討了自己一味追求速度而無所獲的錯誤。因為性急,急于得到,最后卻一無所獲?!叭招隆北緛砭褪切枰L期堅持、循序漸進的,不可操之過急。
譚嗣同認為人生修養(yǎng)是一個長久堅持的過程的原因還在于,他將人的思想看作是由“器”向“道”,由經驗向理性不斷轉化、發(fā)展的過程。在譚嗣同看來,獲得人生修養(yǎng)需要掌握“道”?!暗馈痹⒂凇捌鳌敝?,又通過“器”體現(xiàn)出來。如其所說:“圣人之道,果非空言而已,必有所麗而后見。麗于耳目,有視聽之道;麗于心思,有仁義智信之道;麗于倫紀,有忠孝友恭之道;麗于禮樂征伐,有治國平天下之道。故道,用也;器,體也?!薄兑住吩唬骸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币话愕?、抽象的“道”不能夠憑借自身獨立存在,而是要附加于有形的、具體的“器”中體現(xiàn)出來。所以,人們的思想認知不能僅僅停留于“器”的表面,而是要透過表面現(xiàn)象窺探其“道”的本質,實現(xiàn)對“道”的把握,達到自覺的狀態(tài)。從“器”到“道”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欲速必然不達。
譚嗣同還指出,“道”至大至廣、無限無窮,所以修養(yǎng)也要長期堅持。他在《報貝元征書》中提到:“道限之以無窮,學造之以不已,庸詎有一義之可概,一德之可得乎?”譚嗣同認為,存在于天地之間的事物紛繁復雜,有多個性質和層次,人們不能局限于一個概念或者只用一種視角就對其妄下定義。所以,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人生修養(yǎng)更是一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過程。
四、譚嗣同人生修養(yǎng)論對后世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譚嗣同對人生修養(yǎng)論這一問題的闡述告訴我們:實現(xiàn)理想的人生要多在人生修養(yǎng)上下功夫。
首先,將人生修養(yǎng)與“為學”結合在一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譚嗣同所處的時代要求做到注重倫常、謹言慎行、崇尚禮義、貴廉知恥、知及仁守、富有日新、學以致用、推己及物、恭敬師長、敬業(yè)樂群等,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就要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此外,還要尊敬老師。因為老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把老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能信仰老師所傳之道,并躬身實踐,奉行終生。以后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險阻,都好似老師在自己身邊一樣,可以助其遇難呈祥、逢兇化吉。除此之外,還要兼顧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學問,將畢生所學靈活地運用于社會和日常生活之中,解決實際問題,使其真正發(fā)揮應有的價值。
其次,要多經歷、多體悟、多總結,善于讀書學習,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所謂,“經多世事思方壯, 看破人生始讀經”。要將學習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不做理論的巨人,也不當實踐的侏儒;不做久坐書案前的書呆,也不當空講理論的演說家。要明確學習是實踐的前提,實踐是學習的目的,做到在實踐中保持學習,在學習中堅持實踐。用實踐去檢驗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總結、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和理論,做到真懂、真會。與此同時,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欲,通過極深研幾的方法達到明辨是非,不輕信、不妄斷,善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項,不抱門戶之見,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判斷和分析的能力,批判地繼承,去粗取精。
再次,良好的人生修養(yǎng)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在提高人生修養(yǎng)的過程中要堅持循序漸進。人生修養(yǎng)是一個人按照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要求,經過學習、磨煉,為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在各方面進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是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人生修養(yǎng)的過程是一個漫長卻很有意義和價值的過程,它需要長期地堅持,不停地摸索,不斷地學習,如此才能提高自己人生的自覺性。
(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簡介:欒晨(1990—),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