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金輝灑人間,又到中秋月圓時?!敝星镏?,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亮來寄托深情,留下了許許多多優(yōu)美動人的詩篇。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白居易的“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孟浩然的“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睆埦琵g當年在海邊的獨自吟詠,是眾多游子共同的心聲,在仰望那輪圓潤明月的一刻,他們發(fā)出了同樣的感慨。那來自遠古天空的明月,將古今人們的心事牽連在一起。今夜,是誰,在融融的月色下,優(yōu)雅地撫琴吟唱,將滿腹的思念托付給那輪清朗的圓月?今夜,又是誰,踏著皎潔月光,登上瓊樓玉宇,乘風起舞。今夜,還有誰,與那乘風歸去的詞人一同把酒問青天,感嘆今夕是何年?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敝星镆雇?,月光明凈。庭院門前,一張小桌,一盤瓜果,一壺清茶,幾塊月餅,幾盞美酒。家人團坐,沐浴月光,其樂融融。小孩子們歡唱兒歌,吃著月餅,看著月亮,尋嫦娥,覓桂花樹;大人們品著美酒話家常,敘敘鄉(xiāng)情,聽聽鄉(xiāng)音。
張祜的《中秋月》寫道:“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痹谠聢A之夜不能與親人團圓的愁緒離情,字里行間透露的是“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情感。
在眾多描繪中秋月色的詩篇中最打動人心的,當屬蘇軾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詠月詞千古流傳,加上后來“天后”王菲的吟唱演繹,更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一曲《春江花月夜》,穿越深邃的時空隧道,驚艷了歲月,以其悠揚婉轉的旋律,唱出最華美的樂章。
人們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唐人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中寫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那一輪瑩潔、透亮的圓月,讓多少久別重逢的喜悅掛在桂花窗前,讓多少闔家團圓的親人在花前月下相依相偎。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xiāng)的親人。因此,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代詩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云:“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p>
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民間中秋賞月活動始于魏晉時期,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而中秋節(jié)的盛行卻始于宋朝,并出現(xiàn)了“月餅”,蘇軾在《月餅》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钡矫髑鍟r,中秋節(jié)成為中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是一個與月亮緊密相連的節(jié)日,無論是飲食與風俗都與皎潔的明月有關。皓月當空,舉頭遙望,這一輪明徹古今的明月不知曾見證了多少人間的思念?!盎ㄩg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眮辛L中、花間,舉起酒杯,相視無人,只有頭頂?shù)拿髟逻€是曾經那輪相思成霜的白玉盤,只有身后的影子持有無論如何卻不離不棄的忠誠。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币惠喢髟?,由古至今,千百年來,跨越時空的距離,我們都沐浴著同一輪明月。無論人在天涯,還是海角,都懷著釋然的心態(tài),去珍惜親情、友情的溫暖,在唯美的詩意中感悟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