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聊天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最近有一點改變。此前我不大喜歡社交活動,避免任何人多的場合,覺得很耗精力又沒有什么意思。也相信一種說法,就是盡量減少自己周圍的紛擾,盡量不要耗散注意力,這樣人才容易保持專注,心也才不容易散亂。所以,哪怕是在即時通訊工具里,我的話也很少。群里基本不怎么說話,和人一對一交流也很簡短。
但是通過一系列個人經(jīng)歷,我又覺得聊天很療愈。這里聊天說的不是一大群人,也不是在線上,而是三兩個人在線下面對面聊天。可能也不需要什么主題,只是隨著興致隨意展開,講到哪里算哪里。一次好的聊天,可能是心懷郁結(jié)而去,但是聽一聽,聊一聊之后,可能話題都和心頭事無關,也沒有人對自己的現(xiàn)實困境給出建議或者解決方案,臨走時卻依然覺得心頭一松,不知不覺之間情緒已經(jīng)得到了舒緩。
并不是所有的聊天都如此,關鍵在于面對的是什么人。聊天對象最好是有許多人生閱歷,這樣的人會有很好的理解力,聽得懂你在說什么。又因為對方經(jīng)歷過許多事,也就熬過了許多生活中的苦難,所以只是看著對方的表情,都會覺得心瑞安寧下來——別人經(jīng)歷過,而且更早,更難。雖然自己可能心中糾結(jié),思路不暢,但看到對面有人經(jīng)歷過這一切,目前卻保持著平和的表情,這也會讓人覺得有很大寬慰,因為對方提供了一種未來的可能,自己也許能同樣抵達。
然后聊天對象最好不要是談話專家。在社會生活中,專有一類人擅長談話,隨時可以給出精彩的觀點和最新的資訊。但這樣的人其實不適合對坐聊天,因為他們更擅長說,而不是聽。善于聆聽的人會讓聊天的氣氛變得很融洽,很放松,大家不會抱著今天我一定要學到點什么的心態(tài),讓聊天變得過于有目的性。那些不那么喜歡熱鬧,不那么喜歡發(fā)表見解的人,我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更讓人覺得心安。你慢慢說,對方慢慢聽,那么對方慢慢說的時候,自己也就沒有任何壓力,不認為是說教、建議、分析或者是評價。
最后是最好有不多不少的自我。聊天中有兩件事情很讓人討厭,一種是自我過大,于是反復下判斷,反復做評論,反復強調(diào)自己是正確的,那就接近于訓話而非對聊。另一種是自我過小,或者說沒什么自我,徹底變成一個鏡像。無論你怎么說,對方也就呈現(xiàn)出相同的觀點,完全順著你的說法聊下去。這樣會讓聊天變得很刻意,仿佛對方是在小心翼翼地照顧自己,唯恐有任何觸犯的地方。不多不少的自我讓人感覺雙方關系平等,彼此贊同的部分不讓人覺得是附和,相互反對的部分也不讓人覺得是冒犯,這樣的聊天就可以持續(xù)很長時間而不讓人感到厭倦。
在疫情第一年,我選擇等待,什么都不做就等著疫情過去,結(jié)果白白浪費了一年時間。所以第二年我每天都更新文章,想要找回一點生活的節(jié)奏,重新激發(fā)自己對生活的興趣。沒想到這樣的做法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把自己封閉在房間里每天寫字、鍛煉、做飯,固然一開始有一種自己很精進的感覺,但隨后隔絕于人群之外也同樣帶來了許多負面情緒,茫然、倦怠和焦躁隨之產(chǎn)生,并不容易找到內(nèi)心的寧靜。
直到中秋節(jié)之前,不知道什么原因,朋友們突然都冒了出來,約我連續(xù)出去見了三四次面,就是單純的吃飯聊天,大家面對面說幾句話。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一下松弛了下來,內(nèi)心變得更平和也更有彈性。這時我才意識到,身處人群之中,能夠漫無目的地和人聊一晚上天,這件事情原來也那么重要,也那么值得感激。
平衡之道難于掌握,我自覺沒有做好,總是一腳深一腳淺。希望你能比我幸運,生活中能有事忙碌,也能有人聊天。
(范怡瑤薦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