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當父母作為一項職業(yè),那么這個職業(yè)恐怕是當今這個時代每周工時最長(全天候提供服務“24/7”,遠遠超過時下盛行的“996”工作時間)、工作壓力最大(除了保證孩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還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社會技能,隨時應付老師給家長布置的陪學作業(yè),接送孩子參加各種課外班以提升競爭力,陪孩子應對各種測試、競賽,購置學區(qū)房,擠破腦袋把孩子塞進最好的學校,想方設法為孩子提供最好的資源)、焦慮感最強(隨時隨刻擔心孩子會在競爭中落?。┑墓ぷ?,沒有之一。
我在研究兒童心理和學習能力的這17年時間里,幾乎所有工作時間都被父母們的各種焦慮所填滿,而在這些焦慮中,有2/3都是關于孩子學習問題的。
通過這些年和父母們的交流,我發(fā)現,大部分父母關于孩子學習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點:①為什么要讓孩子努力學習?②努力學習的標志是什么?而針對這兩個問題,多數人公認的標準答案是:①努力學習,是為了讓孩子考上好大學,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取勝,找到理想的高收入工作,獲得幸福的人生;②努力學習的標志,更多是體現在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
那么,我們含辛茹苦培養(yǎng)孩子的目的,十幾年如一日督促孩子努力學習的理由,僅僅是為了讓孩子考上一所大學名校嗎?或者,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思考??忌厦#鸵欢鼙WC孩子未來找到心儀的工作,并獲得幸福的人生嗎?
不一定,有的父母答。但是,至少從平均值的角度,考上名校比上一所普通大學或者不上大學,找到好工作、獲得幸福人生的可能性更高。
真的是這樣嗎?的確,目前的新聞報道和書籍,更多介紹的都是學霸們是如何考上名校的,卻很少有關于這些精英學生在考上名校之后的生活、他們畢業(yè)之后的就業(yè)狀況以及他們30歲乃至40歲以后的生活情況的報道。這就如同大部分童話故事一樣,總是在“從此王子和公主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后就戛然而止,少有講述他們婚后的柴米油鹽。
有人總結了全球著名企業(yè)家和高收入人士(包括名校畢業(yè)和非名校畢業(yè))所共同具備的一些特點。
1.擁有強大的韌性,擁有超強的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關鍵時刻,可以跳出思考的局限,擁有絕佳的創(chuàng)造性和思維能力。
3.擁有明確的價值觀和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能力、愛好和優(yōu)勢、劣勢,在每個人生拐點及重要事件面前,有獨立思考、理智抉擇的能力。
4.做事目標清晰,可以有效進行目標的決策、制訂和管理。
5.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和資源整合能力。
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擁有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21世紀,科技與社會已經進入飛速發(fā)展的時期。無論家長們多么慎重地選擇,都不能保證孩子現在所學習的技能在未來幾十年仍然適用。只有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熱情,擁有強大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不斷學習、更新和拓展自身的知識技能和思考層次,因而在未來始終可立于不敗之地。
騰訊前副總裁、著名學者吳軍在他的著作《大學之路》中寫道:“人生是場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學的燙金畢業(yè)證書,不過是在馬拉松賽跑中取得了一個還不錯的站位而已,人生——這所真正的大學——路途才剛剛開始……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后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fā)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p>
親愛的父母們,想要讓孩子能夠在這場人生馬拉松中堅持到最后,不僅是要擁有一個不錯的起跑站位,更是要使其能在大學畢業(yè)后獲得不錯的職業(yè)發(fā)展和幸福的人生的品質。這才是孩子在上大學前這十多年基礎教育生涯中,真正需要追求的。而人們眼中出色的學習成績,與其說是學習的目標,不如說只是孩子在磨煉出以上這些重要的能力品性后所附帶的一個結果。
作為父母,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放慢腳步,把目光從孩子現在的學習成績上,放遠到他25歲、35歲、40歲所需要擁有的能力培養(yǎng)上,或許我們只有這樣做才會真正知道要如何選擇,才能耐心地陪孩子走過這重要又寶貴的“大學前時光”。
(李德運薦自《現代閱讀》)